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从科普三国开始讲述历史 » 第三十二章:甄宓与曹家

第三十二章:甄宓与曹家

    甄宓和曹操、曹丕、曹植的事迹引得弹幕讨论不绝。

    宫斗剧为什么这么火?因为复杂的感情线和伦理纠葛,甄宓此时和曹魏三人的故事同样如此。

    【所以没人说甄皇后是怎么死的吗?我怎么听主播说进谗而死,心里头咯噔一下。】

    “甄宓的死因比较复杂,我们放到最后再说,下面先说说甄宓死后发生的与其相关的事情。”

    黄初七年,也就是226年,甄宓的儿子魏明帝曹叡即位,追尊甄宓为文昭皇后。

    朝中掌管礼乐祭祀的官员奏请,于是明帝派司空王朗持节以三牲之礼到甄后陵墓祭祀,又专门为她修建寝庙。

    四月,明帝下诏在洛阳营建祖庙,施工中从地下挖出一块玉玺。此玉玺一寸九分见方,上面刻有天子羡思慈亲六个字。

    明帝持玺而动情,因而备下牲礼到宗庙祭告。此后明帝又多次梦见母亲,益发增加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于是对诸舅氏按亲疏排出顺序,分别予以任用,赏赐累计达到万两之巨,又擢升甄像为虎贲中郎将。

    227年三月,曹叡以中山国魏昌县之安城乡一千户追封甄后的父亲甄逸,谥号安城乡敬侯,其孙甄像承袭爵位。

    230年,甄后的母亲敬候夫人张氏病故,太常韩暨上奏说:天子不应当为外祖母服丧。

    尚书上奏说:汉代没有为外祖父母制定的礼法。

    尚书赵咨等启奏说:吊唁敬候夫人,需要张帷幕在端门外左边。群臣如上朝一样站位,皇帝带黑介帻和进贤冠,哭十五声。

    明帝又数次下诏询问大臣旧礼是怎样的,散骑常侍缪袭以东汉和熹邓太后的父亲新野君以及光武帝刘秀的舅舅恭侯樊宏为例。

    明帝同意说:应当依据周礼。

    于是明帝披麻戴孝亲自参加了外祖母的葬礼,朝中文武百官全部陪同致祭送葬。同年十一月,明帝感到母亲甄后陵墓的地势过于低矮,便委派甄像以兼职太尉的身份,持皇帝节杖到邺城,祭告土神,改葬甄皇后于朝阳陵。甄像完成使命返朝后,升为散骑常侍。

    234年春天,明帝下诏追谥甄后之兄甄俨为安城乡穆侯。

    夏天,东吴军队进犯扬州,明帝任命甄像为伏波将军,持旌节代他督师出征。

    战后,又再任命甄像为射声校尉。

    235年,甄像去世,追赠卫将军,改封魏昌县,谥号为魏昌县贞侯。儿子甄畅继承其爵位。又封甄畅的弟弟甄温、甄韡、甄艳皆为列侯。

    237年夏夏天,朝中掌管礼乐祭祀的官员议定七座宗庙的排列顺序,分别祭祀列祖列宗。

    冬季,他们又奏请明帝说:

    现在皇上为文昭皇后修建了寝庙,这正如同周人所建的姜嫄神庙一般。但皇上却没有明确发布诏令,宣布文昭皇后的寝庙永远享受祭祀和保护,这样如果论起甄皇后的功绩和报答生母仁德,皇上您在历史上可是要留下遗憾的。

    后人不能完全体察到您的一片忠孝之心啊!臣等奏请皇上恩准,文昭皇后的寝庙应该世世代代享受祭祀,和祖宗神庙享受同等的待遇,并由朝廷颁布万世不毁的法令,以弘扬文昭皇后圣明贤德的遗风。

    明帝完全赞同这项奏请,于是下诏,宣布文昭皇后的寝庙和另外七座宗庙享受同等祭祀礼仪,并将此规定铭刻于金鼎,藏之于金柜,以传示子孙后代。

    明帝对他的舅族格外怀念。甄畅此时年纪尚小,到景初末年239年,明帝便任命他为射声校尉,加散骑常侍官职,还特意为他修了一座豪华气派的大宅第。

    落成之日,明帝亲自前往验看,并传令在府第后园为母亲甄氏建起一座观庙,这个里巷取名为渭阳里,意在寄托对母亲的思念。

    渭阳出自《诗经·秦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秦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晋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

    244年春正月,皇帝曹芳加元服,赏赐群臣。四月,立皇后甄氏,大赦天下。怀甄皇后,是文昭皇后哥哥甄俨的孙女。”

    【这影响力,真恐怖。】

    【不过还是曹叡和母亲亲,和舅舅亲吧,感觉不能提现甄宓什么作用啊?】

    【曹叡不是甄宓生的?再说自古皇家无亲情,母子感情都得折半,甄宓能让曹叡时时刻刻怀念她,不是因为她好吗?】

    “好了,好了,我再和大家分享一点儿趣事儿吧,顺便,想想怎么和大家开口讲甄宓之死。”

    “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正月,曹丕即王位,封曹叡为武德侯。

    六月率军南征,甄宓留驻在邺城。十月,汉献帝禅让帝位给曹丕。禅位以后,退位为山阳公的刘协把两个女儿许配给曹丕为妃嫔,另有郭贵嫔和李、阴两位贵人同时得到宠爱。甄宓日益失意,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话语。

    公元221年黄初二年六月,曹丕遣使者将甄宓赐死,葬在邺城。

    《三国志》记载,甄后之死由郭后之宠。文帝问周宣说:我梦见宫殿上两片瓦掉下来,化为双鸳鸯。这是什么征兆呢?

    周宣说:后宫恐怕会有人暴死。

    曹丕说:我是说着骗你的。

    周宣说:做梦这件事,是意念中的事,如果能形之于言,便可以占卜凶吉。

    话还未说完,黄门令来报告说,后宫中有人彼此残杀。过了不久,曹丕又问周宣:我昨天梦见一股青烟拔地升天。

    周宣说:天下恐怕会有一位贵女子冤死。当时,曹丕已派人赐给甄夫人赐死的诏书,听了周宣的话很是后悔,于是派人去追赶使者,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卧槽?这曹丕是个畜生?几个意思?赐死甄宓?这么好的老婆?】

    【我有一点疑问,之前甄宓那么善解人意,也不和其他女子争宠?怎么会说出怨恨之语呢?】

    【这还不明白吗?甄宓没有想象的那么伟大,她受宠的时候当然假模假样撞到人挺好,不受宠了可不就在乎了吗?】

    【楼上能不能别鸡脖放屁?胡说八道有你了?】

    【那你解释解释?】

    “《魏略》记载,郭贵嫔进谗谮害甄宓,甄宓死之前将曹叡托付给曹丕的另一位妃子李氏。

    等到曹叡继位,数次向太后询问母亲死状,太后因此忧惧暴崩,这时李氏才向明帝说明甄宓是被郭氏构陷而死,明帝哀痛不已,使人也被发覆面的殡葬了郭太后。”

    【看见了吗?看见了吗?】

    【我寻思这个魏略,不得是魏国人自己写的?曹叡是皇帝,他不是想怎么美化自己母亲就怎么美化?】

    【被发掩面是什么埋葬的法子?】

    “《汉晋春秋》以及《资治通鉴》记载,甄宓是因为郭氏受宠而死,死后将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使她的灵魂无处申冤。

    明帝继位后,心中忿恨,数次哭泣着向太后追问母亲死状,郭太后说:你母亲是先帝所杀,为什么责问我?应该去怪罪你的父亲。况且你作为人子,怎么能因为亲生母亲杀害后母呢?

    明帝听了暴怒不已,于是逼杀郭太后,死相惨状。”

    【卧槽?都把人逼死了也不放过灵魂?这个郭真是恶心。】

    【曹丕就是不喜欢甄宓了也不能这么对待啊,一日夫妻百日恩,畜生!】

    “《魏书》记载,黄初元年,曹丕登基为帝,大臣请奏立甄氏为皇后,曹丕发布策后的诏书。

    甄宓却上表说:我听说先前朝代之所以兴旺,能够使国祚延绵,没有不是因为后妃的原因,因此一定要对其人选慎重选择,以兴内宫的教化。陛下初登皇位,实在应该选择贤良淑德的人统理后宫。妾自省愚陋,不能够担此重任,又加上已经生病很久,敢守微志。

    立后的玺书下了三次,甄宓辞让了三次,言辞十分恳切。当时正值盛暑,皇帝希望等到秋凉时再迎后。后来甄氏病重,六月丁卯,在邺城去世。皇帝哀痛嗟叹不已,追赠皇后玺绶。”

    【不是前面有一本魏略了吗?这魏书又是什么?】

    【如果是魏书这种死法,甄宓还可惜欣慰。可如果要是上面的死法,曹丕畜生!】

    “然而,魏书的说法并不被历代史家所认同。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认为魏书的编篡者们写史时使用春秋笔法掩盖真相。

    文帝不立甄宓为皇后,反而杀害她,《魏书》的编篡者及当权者如果认为这是大恶事,则应该隐去不写,如果认为这是小恶事,则不应该假为之辞。

    用虚假的语言粉饰太平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之前史书中从没有见过的。推此而言,魏书中所称卞后和甄后的良善言行,都难以实论,三国志的编纂者陈寿将他们删去,是应当的。”

    【这,尴尬了。】

    【越想越觉得曹丕恶心了,这么对待自己老婆,竟然还虚假史书!】

    “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写道:《资治通鉴》里说,丁卯,夫人甄宓卒。

    当初曹操攻入邺城,文帝见袁熙的妻子中山甄宓貌美而心悦于她,曹操便为文帝聘为妻,生有儿子曹叡。

    等到文帝即位,安平郭贵嫔得宠,甄夫人留在邺城不得见,失意而有怨言。

    郭贵嫔谮于文帝,文帝大怒。六月丁卯,遣使赐死甄夫人。

    胡三省说:等到明帝即位,郭太后因为忧惧而死。

    可是,黄初二年甄氏被赐死时,曹叡已经十七岁了,难道能不知道他母亲死时的情况,还要等旁人说吗?

    《魏略》《汉晋春秋》中记载,郭贵嫔进谮于曹丕导致甄氏被赐死,曹叡继位后逼杀郭太后。

    何焯又说:但她死后依然受宗亲之礼,互相矛盾,因此陈寿才不取其说。可是陈寿没有考虑到明悼毛皇后被赐死后,她的家人同样被加官进爵,族人也还是根据礼法升迁了,并且赐给他们官职,因此曹氏之人的心思实在酷虐变诈,不能够想当然的按照常理推测。

    卢弼又评论道:文帝为五官中郎将在建安十六年,平定邺城在建安九年,《资治通鉴》中所表述有误,是因为延续了《世说新语》的用词。

    《三国志集解》中论道,甄后之死,是由于郭贵嫔进谮于文帝,《三国志·文昭甄皇后》传中说遣使赐死,因此用卒,不用“崩”来描写。

    其他皇后去世都用崩,明悼毛皇后被赐死,也用卒,因此《魏书》的记载不可信。

    甄后的死因,史书中只说后失意,有怨言,但是参照前后情势,还有如下几个原因,仅以此佐证。

    根据《世说新语》记载,曹操攻下邺城,想要召见甄宓,但是身边人都说曹丕已捷足先登,曹操有今年破贼正为奴这样的话,曹丕之后久不被立为太子,可能正是由于此。

    《郭后传》中说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等到曹丕后来登上皇位,因为此事而迁怒于甄宓,宠幸郭贵嫔。

    另外,明帝死于三十六岁,关于怀疑他是袁氏遗留的骨肉并不是空穴来风,文帝杀掉母亲留下儿子,以此灭口。

    《三国志》中注引《魏末传》文帝与曹叡关于子母鹿的对话,很值得玩味。

    总的来说,这件宫闱隐秘之事的真相隐藏在诸多谜团中难以窥破,魏朝开国之初居然容不下一个妇人,这其中牵扯的事情实在离奇不已,读史的人不能不推寻原因。”

    【这…】

    【越听越玄乎,牵扯这么大?】

    【我觉得甄宓不是那种会满口怨言的人,肯定是有其他原因。】

    【我也这么觉得。】

    【不过主播这提到了这么多本书,一本没听说过,主播难道都看过吗?】

    【只能说主播牛背好吧。】

    【主播,这么多本书最权威的是哪一本啊?】

    “最权威的应该是陈寿的三国志。”

    【三国志是怎么评价甄宓的?】

    “陈寿在书中写道:魏后妃之家,虽云富贵,未有若衰汉乘非其据,宰割朝政者也。鉴往易轨,於斯为美。追观陈群之议,栈潜之论,适足以为百王之规典,垂宪范乎后叶矣。”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曹植有一篇旷世名作,据谣传是写给甄宓的,但是没有证据,且大概率不是。”

    “但总归是这么传来下。”

    【主播说说。】

    “曹植所赋名为洛神赋又名感甄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

    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之所见,无乃是乎!

    其状若何?

    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瓌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途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沓,命俦啸侣。

    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转眄**,光润玉颜。

    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

    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銮以偕逝。

    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

    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扬。

    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

    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

    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

    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

    遗情想像,顾望怀愁。

    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

    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

    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