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靖难,就问你怕不怕! » 第二十六章 聚拢人心

第二十六章 聚拢人心

    “此物极为重要,一定要小心!”一间破瓦房里,夏元吉慎重的交代着王铖派来的天武卫。

    “夏大人放心,死我都会把此物呈给陛下的!”天武卫也是当即表示道。

    夏元吉听后,便没有再说什么。

    因为此事容不得再耽搁,迟则生变啊!

    在听朱允炆说及田产之时,夏元吉只是想到了黄册及鱼鳞册有假,但他怎么也没想到会如此糟糕。

    黄册相当于户籍册,记录每一户的田产和人口等资料。

    鱼鳞册相当于土地登记册,记录了每块土地的编号、位置、等级和形状等等,因为其所画的田地堆叠,十分像鱼鳞而得名。

    而夏元吉首选山西,也是因为朱允炆的交代,而朱允炆则是想看看,山西这么一个可以堪称明朝首富的地方,到底腐败到了什么地步。

    黄册及鱼鳞册有假这个事情,朱允炆并不觉得意外,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户籍和田产在不断变化,但是黄册以及鱼鳞册的修改却难以跟上变化的节奏,并不能及时反映民间真实的户籍和田产情况。

    当然,官府也就无法照实收税,并且各地的豪强地主们对政策的政策还多加以破坏,勾结不法官员,篡改图册,逃避赋役。

    相比于去和豪强地主,以及士绅们斗争,本就出身于士绅地主阶级的官员们更喜欢将赋役压在百姓们的头上。

    而与此同时,明朝征收赋税和徭役又是分对象的,拥有大片田地的士绅们有税收优免。

    然而,夏元吉来到山西后,却发现这个现象极为严重,与山西省提交的黄册、鱼鳞册记载比较相差巨大。

    尤其是黄册,出现了大量的虚报,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人。

    至于鱼鳞册那就更不用说了,也是得亏天武卫的存在,让夏元吉省了很多的事情。

    在通过一些手段后,夏元吉发现,鱼鳞册与上交朝廷记载的数量相差更大,甚至于少了一半有余……

    于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查后,夏元吉便把所见所闻记载于册,托天武卫呈给朱允炆。

    “拨粮几何?拨银几何?”齐泰问道,他这话既没同意也没反对,反而也是问到了关键所在。

    说完,齐泰接着说道:“如今朝廷大军北上诛缴叛逆,也是需要大量粮饷!”

    齐泰再此抛出了一桩事情来,此事眼前为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臣认同郁尚书之言,先着地方开仓赈灾,朝廷在视情况拨粮!”黄子橙不适时宜的站了出来,他这个回答也是恰到好处。

    黄子橙说完后,便没人说话了。

    见大殿陷入了沉默,朱允炆也是再次抛出一枚炸弹,他开口道:“朕还听说,地方似乎对于此事视而不见,咱们父母官可真是敬责啊!”

    朱允炆此话一出,吏部尚书张紞脸上也挂不住了,立马站出来说道:“臣认为,此事同地方官员脱不开干系,还请陛下派遣钦差大臣,彻查此事!”

    在张紞说完后,朱允炆也没有在延续这个话题,而是语重心长的讲道:“此事于朕这个皇帝脱不开干系,自朕登基以来并未做出何等利国利民的事来,反而因朕掀起了内乱,朕有愧于大明,有愧于天下百姓……”

    朱允炆说完后,沉默了片刻,随后面色沉重的大喊道:“若使年谷丰稔,天下乂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

    借助这个时机,朱允炆给自己下了一道罪己诏!

    “陛下……”朱允炆此举,也是着实给众大臣给高懵逼了,他们都还没反应过来。

    而,朱允炆也并没有给他们说话机会,紧接着就颁布了另一道旨意:“山西之事,户部调拨五十万两白银,着户部侍郎夏元吉任赈灾大臣兼钦差大臣彻查山西流民之事,赐尚方宝剑,可先斩后奏!”

    说实话,流民之事正好给了朱允炆一个由头,正好一起处理了。

    “陛下英明……”朱允炆说完后,殿内皆是一阵马屁声,朱允炆也是懒得听了,挥了挥手示意可以退朝了。

    有时候他真的觉得当个皇帝太麻烦了,还得演戏。

    当然,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朱允炆只是个书呆子,对于做皇帝这件事来看,真的是一塌糊涂!

    这也导致,现在的朱允炆在有一些事情上,也不是特别多,所以说完事儿就让那些大臣走了,反正他的目的达到了就行了。

    其实,这个流民还在可控范围之内,朱允炆之所以这么做,为的就是收买人心,山匪之事就是前车之鉴。

    虽然听宋晟之言说的都是唾弃朱棣的,他也知道那都是好话,背地里不知道有多少说他朱允炆的。

    在接下来的几日,朱允炆又做了一件让大臣们都大跌眼镜之时。

    你们猜怎么着?

    朱允炆居然下旨缩短皇室开支,而且他亲做表率,不仅取消了一些没必要的事情,更是减少了膳食的用度。

    缩减下来的银两,皆做了赈灾之用,

    当然,这也没啥。

    朱允炆骚就骚在,他并没有让所所有皇室都减少用度,只是他和皇后减少了用度,对于那些藩王是只字未提。

    这就导致,百姓们对朱允炆皆是称赞之语,把藩王们好一阵恶心。

    朝中大臣见状,只好硬着头皮捐款捐物了。

    而这也不算啥,紧接着李景隆就成立了一个什么日不落商会,带头捐款五十万两银子以及十万担粮食。

    好家伙,一瞬间日不落商会就这么强势的出现在了众人的视野中。

    五十万银子多吗?

    对于大明朝廷来说,当然多!

    可对于富商贵胄来讲,不过九牛一毛,就连李景隆本人都是这么说的:“花点小钱而已,赢了名声不好吗?”

    而最后的老板朱允炆则是在看夏元吉呈上来的记载,越往下看,朱允炆的脸色就越发低沉。

    “官商勾结,侵占田产,暗通北元,你们是真的要钱不要命啊!”朱允炆气的咬牙切齿道。

    “去把刘紫菱给朕叫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