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刘备传 » 第八十一章 分析时局

第八十一章 分析时局

    现在熊廷弼面对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辽东战场,还有一大堆桀骜不驯的辽东悍将。面对这样的局面,换做其他人肯定做辽东经略,肯定是要先把忠于自己的听话将领提拔上来,把那些持才傲物、不听调遣的将官打压下去,杀鸡而儆猴。

    可熊廷弼不是庸臣,他断然不会如此做,他来到沈阳比刘贝早了近一个月,已经初步的稳定了本地的人心:“目前老夫绝对不能做大规模的人员调整!眼下辽东军队临阵换帅,老将新帅互相缺乏了解,正是人心浮动容易出现混乱的时候,本官绝不能在这个时候大规模调整人事,否则岂不是乱上加乱?”

    刘贝对此表示赞同。

    熊廷弼道:“依元德之见,下一步应该如何做?”

    “关于这点,下官已经已经盘算许久了。”刘贝答道:“大人已经初步的稳定了人心,现在应该进一步的对此进行加强。之前的文武官员,除了导致开铁兵败的镇辽总兵李如桢之外,全部都不追究责任,全部保留远职,同时大人你可以当众宣布自己将上表朝廷,请求加一月军饷,作为搞劳军队之用。”

    “妙,这么一来,就有更利于我们争取军心了。”熊廷弼鼓掌叫好,又问道:“元德,那李如桢怎么办?现在满朝的言官御史都在弹劾他,我们是不是把他拉出来给朝廷撒气,让他滚蛋或者去天牢住几天?”

    刘贝稍做盘算。立即摇头说道:“下官认为不可,原因有二,一是李如桢现在正带着一万多军队驻扎在沈阳一线,处罚过重,只怕他生出异心;二是李如桢原是镇辽总兵,能够统御辽东这么多的骄兵悍将,足以证明他也有一定的能力,这样的人才浪费太过可惜。所以下官认为降两级罚俸半年足以,让他担任沈阳参将,继续驻防沈阳,下官鼓手沈阳的时候,也好从他手里接管军队。至于朝廷方面,那些言官御史表面上是针对李如桢,可真正的目标其实是杨镐,现在杨镐已经被罢免,他们暂时也不会继续追究下去了。”

    “还有一点,把李如桢降到沈阳参将之后,至关重要的镇辽总兵一职也就腾出来了。”刘贝补充道:“对于这个位置,熊大人你一定得找一个听你话的将领担当,没有太大的能力不要紧,只要听话就行。因为我们现在先要稳住辽东局势,有一个听话的总兵总管军队,总比一个有能力但不听话的总兵管理军队强。”

    “好,就这么办。”熊廷弼大喜鼓掌,并感叹的赞扬道:“听元德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书,上天以元德赐我,真是老夫最大的福分啊。”

    面对熊廷弼的由衷夸赞,刘贝却直撇嘴角,心说你这个老废物还有脸说这样的话,如果不是你这个老东西只知道一味蛮干不懂兵法,老子才懒得给你出这个下策呢。

    刘贝的识人之能在后汉时期就已经无人能及,连三国第一奸雄曹操都略逊一筹,如果不是曹操占了出身的优势,假设他和刘贝一般起于底层,还不知道三国到底是什么样子,如今刘贝两世为人,更增加了近千年的视野,目光之锐利更胜往昔。

    他看得出来熊廷弼这个人过于刚直不懂迂回,在大明这个时代的朝廷里面,这样的人很难能有奥援,虽然他是楚党中坚,但是却不容易得到楚党的全力支持,更不要说浙党和齐党、昆党了,如果他做好了还好,稍微有些问题,只怕朝中对他的弹劾立刻就是铺天盖地。

    要知道,虽然东林党现在被四党压的喘不过气来,但不代表着东林党在朝中没有势力,如果熊廷弼当真大刀阔斧的整改,东林党不以此大做文章就见了鬼了,到时候熊廷弼做什么都要束手束脚,还谈个屁的速胜。

    现在这个时候,对熊廷弼来说最好的方式,是必须要尽力拓展出一个相对安定的时间差,然后在这个时间差里面做一两件大事来一俊遮百丑才行。

    熊廷弼现在能做事,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皇上的支持,也就是说他唯一也是最大的支持来自于万历皇帝,但是现在已经是万历四十七年了,熊廷弼过去的战略没有个三五年根本就看不出来成效,如果万历皇帝活不到那个时候,熊廷弼的靠山一倒,那么“数年来靡费甚巨,却毫无建树”之类的弹劾,足以让他身败名裂。

    刘贝的想法没错,在原本历史轨迹中,熊廷弼上任后即整顿防务、召回流民,并惩治了一批临阵逃脱和弃城逃跑的将领,新募的士兵和各地调来的援兵已超过十三万。

    熊廷弼一顿操作得到了万历的首肯,但他在朝中政敌不少,东林党自然是恨他,自己的楚党里面也有不少人烦他,熊廷弼要坚持的,政敌自然要反对,为此他不断受到弹劾,这其中又以兵部主事刘国缙和吏科给事中姚宗文为代表,在朝中掀起逐熊之议。

    万历皇帝在时,对这些弹劾不以为意,如果他能再活几年,熊廷弼能得到更多支持。偏偏神宗不久后就崩了,即位的光宗不到一个月又驾崩了,随后是明熹宗即位。

    连死两个皇帝,朝政翻了天。新君上任想着烧两把火立威,下诏廷议辽事,天启皇帝一上位,朝廷马上有人指责熊廷弼的防御战略,指斥为龟缩战略,说我堂堂大明,怎能畏缩不前,让女真逞凶。

    这其中弹劾熊廷弼最为厉害的,便是被称为“东林六君子”之一的杨涟。众口之下,熊廷弼百口莫辩,在苦闷、犹豫、彷徨间,弹劾他的奏章越积越多。

    为力证清白,熊廷弼提出辞职,这本是以退为进的一步棋,并非他真正想要去职,但新皇帝对他没这么信任,朝议之后竟予以批准。

    熊廷弼一下傻了眼,要求复查还自己清白,天启皇帝派人前往辽东调查,调查结果是熊廷弼有功有过,他的罪过是在危难之际辞职乞归,有负君恩,也就是遇到困难就想撂挑子,至于其他的弹劾,那都是胡说八道。

    PS:如果各位书友觉得此书尚可,还请推荐收藏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