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刘备传 » 第十三章 拜印就任

第十三章 拜印就任

    当堂拜印之后,刘贝登上木台,落座于公案之后,而那县丞,只能在下手搬把椅子相陪。

    二次为人,这是刘贝再次坐在大堂之上,当真恍如隔世一般。

    过了片刻,激动的情绪才勉强压了下去,目光扫向张耀采,问道:“张县丞,如今县内可有积压的公务?”

    张耀采忙道:“禀大人,承圣上洪福,四海升平国泰民安,我县并无积压公务。”

    刘贝对此不置可否,就凭一路走来所见所闻,要说陕西这地方有任何一个县没有挤压得公务,他万难相信,但是自己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未了解情况前也不便多问。

    张耀采也不是没眼力见的人,连忙将县内重要的官吏全部叫来,挨个给刘贝介绍。

    要知道,一个县可不止一个县令和县丞那么简单。

    明朝万历年间全国有2亿多人,有1427个县,平均下来就是一个县18万左右,同样在人口稠密的河南,南北直隶等省,一个县不止20万,如果在人口稀疏的西南,西北,东北一带,一个县的人口可能会少于10万。

    不同县的等级也不一样,朱元璋时期的每年缴纳粮食10万石以上为上县,县令6品,6万石以下为中县,3万石以下为下县,为7品。

    大汉的时候县按大小设令或长,县令(长)主持一县的行政,下设丞、尉二职。丞是县令(长)的佐助官。尉掌一县之甲兵,负责治安。

    这就是汉时的行政系统,简简单单。到了明之后还需要主簿一名,教谕一名,训导一名,典史一名,邮差大使一人,副使一人,税课司大使一人,巡检司大使一人。明朝的行政机构明显更复杂。

    以上这些都属于官,也就是在编的正是公务员,但是管理一个县,只靠这些在编的肯定不够,于是又有了其他人员诸如书吏、衙役、师爷、仵作、轿夫等,都是县令花钱雇的,有工资,没编制,属于合同工,国家财政不负担其工资。

    县以下设置乡、里,主要为县令做四件事:一是征兵,二是收税,三是狱讼,四是看守粮食。

    乡的管理者主要有三老(主要负责教育),有秩(主要负责祭祀)、啬夫(主要负责狱讼)和游徼(主要负责收税)。里类似于后世的村,是乡的下一级机构。

    里的长官是里典,副长官为田典,一个负责组织农业生产,一个负责农业规划。

    县里的官员不是都在县衙办公,一般都有自己的公署,张耀采派人将这些当头的都叫来,给刘贝一一介绍,刘贝也认真将每个人的特征记住。

    等介绍完毕,也就差不多到了下班的时间,张耀采也在官场浸淫了十几年,禀告刘贝要在城中最大的酒楼为他接风洗尘,被刘贝借口一路之上舟车劳顿的理由婉拒了。

    万历四十七年元月二十二日,刘贝接管了澄城县。

    当天晚上就住在县衙后宅,后衙的面积极大,少说有一千平,三进的院落,房舍有十几间,一个大花园,园内不但有种花的苗圃,还有几棵树,只不过现在正值冬季,除了几株腊梅再无其他花朵。当然也有几名使唤的下人。

    刘贝让人去准备饭菜,和王朝四人对坐饮酒,喝到兴起的时候,四个大汉都大呼痛快,说日后一定要辅佐刘贝除暴安良,为民做主。

    一夜无话,第二天清早起来,三人吃罢早饭,决定在衙门里熟悉一下。

    整个县衙估计能有两三千平,五个人找了名下人当向导,四处转悠起来。

    后宅的前面是后衙,一般用来单独提审犯人,也有七八个房间,院子里放着些兵器和石墩,想来是差役打熬身体的地方。

    再往前走是前衙,县衙的首部建筑叫照壁,为青砖浮雕组成的一字形建筑物。照壁的正中在一个形似麒麟的怪兽——“贪”。

    贪传说是天界的神兽,怪诞凶恶,生性饕餮,能吞金银财宝。尽管在它的脚下和周围全是宝物,连“八仙”的宝贝都为它所有,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真可谓贪得无厌了,结果却落了个粉身碎骨,葬身悬崖的可悲下场,照壁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创,主要是警戒官员不要贪赃枉法。

    PS:如果各位书友觉得此书尚可,还请推荐收藏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