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命水浒 » 第三百零五章:扶桑出兵

第三百零五章:扶桑出兵

    高丽王俣死后,关胜并未久留,而是以讨伐扶桑的名义,将秋收上来的两百万石粮草和二十万两银子带走,驻兵仁川和熊津,大力建设这两个港口,同时打造战船,一副准备出兵扶桑的架势。

    安东军撤走,高丽朝堂陷入一片争吵,大王病死了,太子淹死了,谁来继承王位?

    这时候王俣的三个庶子,玄化寺的小和尚觉观、广智寺的小沙弥之印、法泉寺的小沙弥觉倪三人出现在了众臣的视野中。

    二王子玄化寺觉观今年十二岁,乃是淑妃崔氏所生。而淑妃崔氏出身海州崔家,其父崔湧、哥哥崔允仪都是朝中高官,一方人杰。崔家因为与王室结亲,所以在讨伐地方军阀时,受到牵连最小,如今崔家可以组织起民兵家奴五千余,夺得王位的呼声最高。

    三王子广智寺的之印今年十岁,宫人殷氏所生,之印憨直木讷,殷家也不是什么大族,很多人不看好他。

    四王子法泉寺的觉倪今年六岁,母亲乃是宫内一个普通宫女,连名字都没留下就死了,聪明伶俐,如果历史不改变,他后来还能做到法泉寺主持之位。

    从明牌上看,二王子觉观势力最大,也最有可能继承王位。崔家家主崔湧也是立刻前往平嚷拜见关胜,想要获得认可。但关胜却说:“我军不便插手属国王位继承,当由高丽自决,再以高丽国书名义上报中京,由陛下御批认可。”

    崔湧虽然没有得到关胜直接的支持,但也明白了华夏的态度。于是急忙拜谢之后,赶回汉城,准备尽快将外孙扶上王位,然后再上报华夏承认。

    在他想来,自己的女儿是高丽淑妃,外孙又是大王子嗣中最年长者,无论怎么算都是赢面颇大。

    崔家想法很好,却忽略了其他众臣的野望。

    其中,尤以尹桑最为活跃。他在王俣死前,乃是朝堂上最红的文臣,与太子和王后李氏关系很好,对属于竞争对手的淑妃崔氏和海州崔家多有打压。二王子到玄化寺出家,还是他一手促成的。

    可现在,他的地位也随着王俣之死一落千丈。一旦二王子成功上位,那崔湧必然成为权倾朝野的权臣,将是又一个李资谦!

    那崔家如果报复怎么办?

    因此,尹桑无论如何也要阻止二王子和崔家上位!

    所以,他决定自己也选择一个王子来支持,自己也要做一个扶大王上位的董卓。

    但是,尹桑有董卓之心,却无董卓之力,手下无兵无将,想要跟扎根海州多年的崔家比,根基还是太浅薄了。

    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扶桑。想要借力打力。

    首先,他也选择了一个王子作为自己的傀儡。正如董卓抛弃懦弱的刘辨,而选择聪明的刘协一般。懦弱之人固然好控制,但是容易留下话柄。再聪明的孩子,也只有六岁。所以他选择了聪明的四王子觉倪。

    其次,他需要拦住二王子登基的步伐,为自己从扶桑求来援军争取时间。而这个阻拦之人,便是王后李氏。李氏死了丈夫,又没了儿子作为依靠,如果让崔氏上位,她在后宫之内将举步为艰。所以尹桑就与其勾搭上,让李氏收养四王子。

    四王子的母亲早亡,一旦被王后李氏收养,就立刻变成了嫡子。这样立长还是立嫡,就会陷入纷争。从而为自己争取时间。

    第三,尹桑决定亲自跑一趟扶桑。如今高丽国内局势波谲云诡,他也怕自己这点小动作被崔家知道,直接出兵杀了他,所以干脆逃到扶桑,如果能搬来援兵,就与崔家争一争;如果扶桑反悔,不愿出兵,那自己干脆侨居奈良,也能保住一条命。

    此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也。

    尹桑的一番操作,果然获得了王后李氏的支持,同时击中了崔家软肋。原本十拿九稳的继承,陷入了立长还是立嫡的争论之中。崔湧甚至下令海州五千族兵前来汉城,准备直接掀桌子。却半路被宣赞和庞万春率兵拦截,全部缴了械,只给他们留了一身小裤这才放归。

    “能文争,不许武斗!”

    关胜也对高丽朝堂之乱下了一个基调。让崔家如鲠在喉,反对的文臣却来了精神,争论的更加汹涌了。

    而尹桑也趁着乱局,再次躲在商船里,在九月份,抵达了扶桑畿内港,从陆路抵达平安京,先见了鸟羽天皇这个傀儡,然后前往法胜寺拜访白河法皇。

    白河法皇最近志得意满,因为他在北面武士的协助下,逼迫权倾朝野的藤原家关白藤原忠实退位,从而在实际上控制了政务院。

    虽然之后又任命了藤原忠实的儿子藤原忠通为摄政关白,宰相之位还是藤原家的,但其实权利已经大大缩水,无法再插手院政,只能作为一个内参吉祥物了。

    藤原家是当今扶桑第一家族,世代将女儿嫁给天皇,然后藤原家主再以“岳父”的身份来控制天皇。

    年幼时的白河便是在藤原家的“老岳父”阴影下长大。好不容易人到中年了,新的藤原家主又把小自己二十多岁的女儿嫁给他,白河还不能反对。于是又在“新岳父”的控制下过了十几年。好不容易等他退位,成了太上法皇,创了院政。他的“小岳父”又来插上一脚。

    可以说现在的扶桑局势,就是天皇与岳父的斗争史。

    现在终于找到了一个由头,将“小岳父”给赶走,白河法皇感觉大权在握,独断乾坤,让他有种说不出的畅快。

    而尹桑给他带来的消息,却在他的兴头上泼了一盆冷水。

    “纳尼!这是污蔑!我高贵的大河贵族,岂会假扮海盗!”

    白河怒不可遏。但是转念一想,这未尝不是一个登陆高丽的理由。

    “天朝现在有多厉害?”

    白河首先要确定一下天朝的实力。自从大唐以来,扶桑便对大唐敬畏有加,一场白河口水战,将扶桑打的哭天喊地,数百年不敢奢望染指大陆,后来更是不断派遣遣唐使,学习先进文化。

    以至于现在扶桑文字都用汉文书写,满朝公卿都以涂白脸、染黑齿,一口地道的河南腔为荣。见面问上一句“你去干啥嘞”都是可以炫耀的雅言。

    白河虽然自大,可对于天朝也不敢轻视。

    “有盛唐之姿。但华夏国内仍在乱战,不但大宋、西夏仍在,还有数股叛军势力。所以在我高丽,兵力不过三万而已。”

    尹桑其实自己对华夏国内情况所知不多,对华夏到底有多少军队也不清楚。按照上次晁盖攻打汉城的规模,十万人是有的。但安东都护府的兵力似乎也只有三四万人,并不太多。

    “如此吗?中土乱战,天赐良机也!”

    扶桑名义上向大宋称臣,但其实自大宋建立之初,便断绝了对中国的朝贡行为。可后来大宋经济文化繁荣,又让扶桑羡慕非常,于是便通过派遣僧人游学的方式,来学习先进文化和知识。

    但僧人游学,有的四五年,有的十数载,消息传递非常慢。扶桑船贸又不行,一般都是宋朝商人来扶桑,很少扶桑商人往中土,这更是导致扶桑对中土的情况了解滞后。

    白河对中土的印象甚至还停留在留学僧们传回来的“大宋懦弱仁慈”的刻板印象中。

    懦弱仁慈好啊,内乱不休好啊,那就该展现我扶桑精神的时候了!学习了中土这么久,该向这个“师傅”动动刀了呢!

    白河很快将朝中重臣和源、平武士召集了过来,讲述自己准备为姻亲家族主持公道,进军高丽的消息。

    鸟羽天皇一脸懵逼,自己的“女婿王楷”死了,现在变成了“新女婿觉倪”?而且还要出兵海外?他是一点消息也没得到啊。尹桑根本没跟他这个傀儡说这么多。

    关白藤原氏和大纳言久我氏不太同意,出兵海外需要动员全国民兵,耗时良久,且前途未卜。

    北面武士的两位首领源为义、平忠盛则是跃跃欲试。如今的北面武士已经分裂成两股派系。其中源氏乃是西国武士头领,平氏乃是东国武士头领。他们对于战争有非一般的渴望。

    如今的扶桑,公卿腐朽没落,耽于享乐。而且阶级固化,就如同魏晋一般,下层根本无法提升家门。而武士们想要出人头地,唯有通过战争。

    白河是通过北面武士的支持,才斗倒了公卿们,把握了朝政。但武士们自身的利益却没得到满足,因为国内已经没有能够分封给他们的土地,没有分享给他们的财富。长此下去,要么内乱将公卿洗劫,要么就得向外扩张。

    经过三天争论,最后还是白河法皇一锤定音,决定组织十万大军自九州出兵,出征高丽,源为义、平忠盛为先锋大将,九州太宰权帅大江匡房为统帅,藤原忠通为总览。

    扶桑学习的是唐制,国内实行的郡县国制,军兵制度同样也是效仿唐朝的府兵制。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但因为扶桑身处岛国,已经几十年没有打过仗,府兵制的军功分田也没有,所以征召的都是一群缺少兵器、贫苦不堪的贫民。

    这些人许多是为了一口饱饭才来应征。十万人中,只有两三千有铠有刀的武士。

    但扶桑人骨子里有股凶性,穷横穷横,越穷越横!

    十月初,十万扶桑兵马在太宰府汇集。下关码头,数百艘从全国各地搜集的关船在这里集合,他们将要乘着这样的船只渡海而过,登陆高丽。

    所谓关船,乃是内河封堵河面,收取关税的船只,这样的内陆河船能否渡海,渡海可靠性多少,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扶桑造船能力不行,像中土那样的海运商船,他们造不出来,只能强征一些船只作为旗舰。

    “扶桑兵力之强,世所罕见啊!”

    尹桑在码头对太宰权帅大江匡房恭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