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少年与龙吟 » 第五十三章 高考

第五十三章 高考

    你是否有过那一种感觉?被轻轻的温柔卸下所有防备的感觉?

    林言佳以前是没有的,但现在有了。在胡彦适牵着她的手挂上红绳的时候,两个人的内在联系已经注定了,以后还会渐渐加深,不管以后会不会组建成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家庭。

    在挂完红绳的第二天,两个班又同时出动与高三学生一起参加跃龙门活动。

    跃龙门,其实就是在教学楼面前搭了个比较气派的门,然后大家现在大操场上宣誓一下,带着必胜的信念去备战自己的高考。然后高二的学弟学妹们也捧着鲜花,敲锣打鼓送高三考生们上他们最后的战场,轰轰烈烈。

    “等我们跃过龙门后,我们就比竞争者多了一次蜕变!”胡彦适的班主任在班级队伍的前面扭头向后喊道。这个时候同学们也没有谁会去争论这个是真是假。他们的眼中充满着对未来高考的期待与决心。

    最终,在鼓声中所有的高三考生与另外两个高二的班级跃过了龙门,由“鲤鱼”化为了“金龙”。

    “高考期间,绝不允许那边的建筑工程有任何的声响!”某龙命令道。

    噪音给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甚者言之噪音对人的灵魂会造成永久性的损伤与破坏。但是那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还是得从人类是否有灵魂说起。不过在龙王的眼中,这个问题早已经不是问题了。

    “谁影响了他们的前途,谁就要为此负责,别忘了,到时候这个世界要依靠的还是年轻人。”龙一行先生对着原先的郑董事长说。

    现在的郑董事长成为了龙王的手下,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帮着龙一行先生管理学校。

    不过龙一行这个名字,胡彦适从那一天誓师大会开始就一直在吐槽,说这个名字起的太简单了,这么也看不出龙王的气质。

    可是龙王却说名字简洁明了才好让人们记在心里。

    “请同学们进入各自的试室!”广播里的声音突然传来。

    现在是什么时候了?对了,就是高考了。

    在一阵迷迷糊糊的回忆中,胡彦适醒了过来。前前后后高中两年,加上前面的初中三年,小学六年,如今也该由一个圆满的句号来结束了。拿起桌子上那个书包,胡彦适潇潇洒洒地走出了自习室。总有少年痴狂,旧事连绵持剑往。

    “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才让你心中喊出如此撕心裂肺的痛楚?”做语文的阅读题时,胡彦适已然是与作者共鸣,对他的感同身受。

    “生活中确实会有很多的无奈,也会面对许多人性表露出最黑暗一面的地方。但是你不可否认的是,这世界上还是存在着温暖之地的。“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叫咕头和滑爽,两人都来自一个小山村,咕头自小就跟自己的好伙伴滑爽一起在同个学校读书。那时他们村子非常落后,村民们生活都很艰苦,一天三顿饭就没有哪几顿是像样的。

    可是他也没有抱怨生活有多苦有多累。幸运的是他的父母都还健在,爷爷奶奶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也没有拉下多少毛病,身体还算硬朗。相比起咕头,滑爽的家境就很不幸了。

    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嫌丈夫这户人家穷,待在这个农村里哪会有好日子过?她是一个念过书的人,自然对外面世界有些许了解。自己如果被束缚在这里,那一辈子也就只能这样了。

    然后她就开始与家人们打冷战。最后一次次的摩擦一次次的爆发,终于让这一家人忍不住了,丈夫直接与她提了离婚。而这正是她想要的。她获得了自由,可是她却抛弃了亲情。

    那时的滑爽不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走,以为是自己不好,做了什么错事惹怒了母亲。但是当他向爸爸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爸爸只是一个劲地说那不是他的错,在那个时候平时坚强如钢的他竟然在角落里蹲下默默地留下了眼泪,却再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那个时代的教育体系太薄弱了,父亲没有念过书,只能从世世代代祖辈那里接过锄头扛在肩上,耕耘自家的土地。

    可是只要是真正为了孩子好的,不管自己再苦再累,拼死拼活都要让孩子读书。

    滑爽的父亲也像所有的农民一样,起早贪黑。家里还有病魔缠身的爷爷和耳目有疾的奶奶。滑爽从小就很懂事,帮着做家务,到山里去捡木柴,喂鸡,挑水挑粪,下地帮着父亲干农活,在“双抢”时用脆弱的双手却坚强的心抢农时。

    “在这农业机械化水平非常低的时代,抢农时几乎就是在救自己的性命。”胡彦适把自己代进其中,感慨一句。劳动人民有多幸苦,最好的体验方式就是让自己亲身经历他们所做的一切。

    胡彦适走到了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山村,房子是土坯房,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人烟稀少,可能下雨天的时候房子还会漏水。愿意来这里教书的老师都没有几个,因为进这个小山村的路非常难走。走那条路会遇到近乎垂直的悬崖峭壁,这足以吓退绝大部分来此地的人。

    但是那时,总会有一些满腔热血的教师克服重重困难来到此地教书育人。

    胡彦适看见了那位老师在讲台上满怀激情地说:“凭什么他们城市里的孩子就能够到外面的世界去,我们就不能呢?他们又没有比我们多一个脑袋,虽然说我们的营养比不上他们,但是我们可以比他们更加努力!”

    在他的鼓动下,家长们都把孩子往学校里面送。他们是穷,但不是没有脑子,谁都知道只是对于他们的重要性。他们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但是这个亏绝对不能再延续下去了。

    “这个是读甚么来着?‘鬼鲛’?”咕头拿着由线缝制后装订起来的发黄的书,看着上面的字一脸懵逼。

    “不是的,这个读‘规则’。”老师正好走过。

    “那是个甚么意思啊?”咕头歪着脑袋。

    “是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哦,我说这个你可能听不懂。简单来说啊,我们老祖宗定下的那些规矩,就是规则的一种。你看我们学校不是有个东西叫‘校规’吗?那也是规则,我们一日三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是规则。”

    咕头和他的同桌滑爽互相看了看对方,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然后两人拼命学习,同时也在拼命地照顾着家庭。咕头在有空的时候也会到滑爽的家里去帮忙。有什么事情两家人甚至整个村子都会来照顾,淳朴的民风使得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多了许多的闪光。

    后来两人在老师的带领下,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附近的一个初中。

    那个时候村民们都很高兴,甚至摆了宴席来庆祝两人。

    但是这个世界好像是由两个分世界构成的。两人到了初中上学后,很快就发现了富人家的孩子并不需要这么努力。他们每天晚上赶着时间去上晚自习,却发现好多穿着很好的同学几乎都很不上心。可在这学校里,他们不敢不努力学习,巨大的心理落差鞭策着他们向前跑。

    每个月一次的回家走在山村土路上的两人彼此加油鼓劲,发誓一定要读出出路。

    那时在学校他们总是最后去食堂的,因为他们害怕同学们会用一样的眼光盯着他们手中寒酸的午餐。但是后来食堂的阿姨渐渐认识两人后,就对这两个来食堂时还不忘抱着书啃的穷孩子打自内心的喜欢。如果食堂有多余的好菜她们就免费给他们打了些,每次打完两人就端着盘子跑到阿姨看不见的地方边吃边哭,心里默默记下在这艰苦岁月中的每一份善良。

    后来两人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大学,找到了不错的工作。

    在这期间,滑爽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滑爽哭得没了泪,而咕头则一直陪在他的身边。但是奶奶在临终前却对滑爽两人说这次回去倒是没有一点遗憾了。是的,谁说山村的孩子就只能一辈子待在山上没有城里人所说的出息?你看本来穷得几乎没什么东西的两家就这样在相互依靠下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

    在滑爽跟咕头回到山村跟老师同学们再次见面时,两人就说出了自己回望人生后的体会:“有些规则,是用来遵守的,但有些规则,是用来打破的。”

    他们说的,正是那一堂课上老师所讲的。四季的作物轮作,沿袭老一辈人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太低。只有打破了这层枷锁,以现代的方式用农业机械化等各种各样的科技才能真正地让他们产出的作物产量更大,质量更好。

    “我们遵守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规则,但是我们更要去打破我们山村孩子知识储量少的规则。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只有靠着坚定的意志读好书,才能真正把我们的日子过好。”咕头和滑爽用着自己最洪亮的声音,赢得了昔日同窗们的掌声,也让逐渐衰老的老师练练点头称赞。当年他带着一腔热血来打破这里一穷二白规则的他,终于成功了,他没有辜负自己,没有辜负乡亲们,同学也没有辜负他的良苦用心,每个人都有好的归宿。

    胡彦适看着他们,就像是在看一本永远都读不完的书,那本书,既叫社会,又叫人生。

    接下来的几场考试,他一边写着,却一点也忘不了那个小山村。他鞭策着自己,加快脚步,走稳走快,写出自己最好的一份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