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站在风暴之眼 » 【040】物资短缺

【040】物资短缺

    医疗队已经正式接管重症科和呼吸科两天了,加上新开的病区,已经有了三个病区。

    新病区共35张床位,开放的当天,病人就涌了进来,30分钟不到病床就收满了,床位很紧张。

    不光是武汉第N医院床位紧张,整个武汉市的医疗资源都非常紧张。

    武汉市连着几天征用了第二批3家、第三批14家定点医院,但这些医院的床位也迅速用尽。

    在医疗队到达之前,武汉市第N医院已经积压了很多病人,等到患者能住上院的时候,病情普遍较重了。

    摆在医疗队面前的困难不只是患者多病情重,隔离病房条件有限,没有保洁,而且病房里没有家属陪护,医护人员还要承担患者的生活护理。

    在短暂的适应后,医疗队迅速进入状态,全队上下正严格执行值班流程。重病科工作时间也从4个小时延长到6小时,四个班次,白班(8点-14点)、中班(14点-20点)、小夜班(20点-2点)、大夜班(2点-8点)。

    这两天重症科收治了4位病人,姜洋分管的病人又多了一个,工作也变得很繁重,从上班开始,为病人吸痰、做口腔护理、鼻饲、深静脉换药、抽血、测血糖、输液,清理患者的大小便、翻身、更换床单、喂饭……

    工作量一直在增加,工作强度不断加大,困难在所难免,但是没有一个队员抱怨。

    晚上12点的时候,姜洋分管的4床病人指脉氧饱和度一瞬间下降,一直掉落到40%,姜洋忙叫来医生。

    医生急忙赶来,病人为肺炎引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也就是呼吸衰竭。

    由于XGFYBD容易侵犯和损伤肺泡上皮细胞,肺泡内会有大量的渗出性液体,影响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重症患者容易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病人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而姜洋进重症病房的第一天,就见证过徐队做了一例经口气管插管。

    医生立即吩咐道:“准备呼吸机!”

    “科里已没有呼吸机了!”姜洋回应道,“其他的都用上了!”

    医疗队接管的病区,近八十张床位,重症科现有的几台呼吸机已经被使用上了。

    “什么?”医生错愕道。

    “就剩一台正压通气机……”

    这台类似家庭氧疗的正压通气机,平时用于慢性COPD类似患者的供氧设备,但对于肺炎引发的ARDS来说根本没用。

    医生立马把面罩改为最高流量,观察了一会,仍然没有起色。

    由于现阶段医疗设备的短缺,大多数时候,医生能做的十分有限,口服药物、输液,增加氧流量,面罩变为15L/min,密切观察指脉氧饱和度。

    病人憋喘非常严重,发出“哎呦,哎呦……”的呼喊声。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对于病人来说,虽然身边都是空气,却像泡在水里没法呼吸。

    邻床有清醒的患者被他的呼喊声吵醒,往这边看看又吓得转过身背对着。

    病人不断在床上翻滚,一直叫:“大夫,救救我,救救我……”

    他越是激动,氧耗需求就越高,动脉血气里的氧分压越来越低。

    医生看邻床是相对轻症,暂时不需要氧源,赶紧把旁边患者的氧源征用了,在面罩里再接了一个鼻导管,也是最高流量。

    同时,姜洋和护士沈沁围在病床边引导焦躁的病人,教他:“吸气,把氧气憋住,缩起来慢慢呼。”

    这类病人氧饱和度降低非常快,通常是一瞬间,但上升非常缓慢,十分钟后,慢慢上升到80%。

    加上不断安慰,病人情绪也稍微好转一些。

    医生交代姜洋密切观察指脉氧饱和度,便跟护士长打电话:“科里需要呼吸机,你赶紧协调一下,调一台过来!”

    可不到一个小时,这样的吸氧方式也不足够了,又降低到40%,找护士长调配的呼吸机也没有到。

    “把正压通气机接过来!”

    医生没有办法,只能把一个氧源接到正压通气机里,戴面罩试试,同时再加一个高流量鼻导管,给病人增加氧气。

    病人的供氧量又暂时缓和了。

    应对氧气不足的现实问题,上级医生提出用“传统高流量+面罩钢瓶供氧”这个方法,解燃眉之急。

    用这种钢瓶,把这个钢瓶搬过来接一个鼻导管,鼻导管接过来以后,把鼻导管接到病人的面罩里面去,有些面罩可以直接把氧气管插在上面,有的面罩不行的话,只有把鼻导管放到病人的鼻子里面去,增加氧气的供应量。

    护士长一直在协调,也没有调配到呼吸机。医生又忙打电话,结果整个医院电话打遍了,都没有一个闲置的呼吸机

    就这样,病人的指脉氧饱和度,一会降,降了就传统供氧法,氧气量上去了,不到一个小时,又降下来了,又接着供……像过山车一样,一升一降,好多个回合,几个人也折腾地筋疲力尽了。

    医生崩溃得要骂娘了:“你们还能喂饭、喂药、扎针、换药、抽血、送标本、全身护理,而我们就像废人一样,束手无策!”

    “他妈的,穿着这防护服,带着三层手套我连针都不会扎!”

    沈沁瞪了医生一眼,悠悠地说:“过誉了,您平日里,脱三层手套也不会扎。”

    医生一脸黑线,转而呵呵地笑了,几位医护人员也都笑了,紧张的氛围有一丝缓和。

    到了下半夜,经过协调,科室多了一台呼吸机,两台高流量吸氧机。

    呼吸衰竭的4床病人等到了呼吸机,氧饱和度持续稳定,心情不再躁狂。

    医疗队接管医院以来,面临的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中心氧压过低、氧量不足。

    就算是大医院,往日也很少有这么多病人需要集中供氧的。

    现在,就诊患者骤增,大部分病人都需要吸氧或者辅助通气设备,原有的供氧系统无法满足新冠肺炎患者治疗需求。

    医护人员要频繁更换氧气瓶,患者每人一个几十斤的氧气瓶,有的4小时就需要更换一个。这段时间,基本靠医护人员从各个楼层、病区搬运氧气瓶。

    其他医疗设备十分短缺,例如呼吸机、高流量吸氧、气管插管配套设备,CRRT机、各种管路和耗材,都是没有办法避免的问题。

    姜洋这个夜班一直上到第二天凌晨四点,出隔离病房时人早已筋疲力尽,裹在手套里的双手都被汗水泡得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