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雉朝飞之铁骨柔情 » 第157章 走了狗屎运

第157章 走了狗屎运

    拿到殿试策问论题的时候,最嗨皮的人肯定不是李铁。

    李铁无所谓,皇帝出什么考题对他来说都行。

    虽然不敢保证所有观点都能得到皇帝的支持和赞许,但交一份完美度高的试卷,他还是信心十足。

    最嗨皮的人,除了赵一天那家伙,还能有谁?

    总共三道论题,居然两道被李铁言中,这到底是幸运?还是皇帝泄题给他了?

    有那么一刻,赵一天表示极度怀疑。

    可他不傻,无论是幸运,还是泄题什么的,反正这就是殿试的题目,即便皇帝真的泄题给李铁,谁敢议论?那不是找死吗?

    这一点,赵一天门清着呢,跟着锦鲤走,锦鲤吃肉,他喝汤,也有滋有味,生活多么美好!何必与自己过不去呢?

    所以,赵一天惊喜过后,很快镇定下来,埋头答题。

    前两道论题如此古怪,相信没有考生能预料到,而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答好,就更难了。

    但赵一天不一样。

    近半个月来,他全部精力都放在那两道论题上,写了得有二十多遍,该想到的点儿他都想过。

    而且,还得到李铁的指点。

    所以,赵一天毫不犹豫地选择前面两道论题,首先将论点摆出来:可行。然后再论证。

    对赵一天来说,简直就像默写课文一样简单。

    他很快答完了,一气呵成。

    这都是跟着自己“锦鲤”所带来的好运啊!

    相信其他考生选择这两道论题时,观点都会出现偏差吧,肯定觉得没有可能性可行性的人多,就像赵一天第一次听到李铁提出来时那样,认为那怎么可能呢?

    嘿嘿!

    这下赵一天得意了。

    皇帝既然如此偏爱李铁,那爱屋及乌,到时候对他是不是也得刮目相看啊?

    虽然他京试成绩垫底,但如果在殿试上赢得皇帝的青睐,而最终录取时,殿试成绩要占到百分之四十。这样一来,被刷下去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毕竟,刷下去的考生本来就少。

    赵一天感觉自己马上就是一位正宗的“武进士”了。

    爽啊!

    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高兴的呢?

    一个连县试都想着走后门的家伙,居然省试晋级,京试晋级,最后殿试还能得意一把……

    花掉的银子值得啊!

    紧抱“锦鲤”的大腿太特么有远见了!

    答完两道论题,赵一天放下笔,首先看了李铁一眼,见李铁也刚好落笔。

    然后,他又看了看前后左右的考生,有的在奋笔疾书,有的在绞尽脑汁思索。

    这一刻,不禁让他想起半个月之前的自己,也是那副模样。

    正当赵一天暗自得意时,李铁起身交卷子了。

    靠!有的考生一道论题都没答完呢。

    李铁第一个走出考场,然后出皇家贡院。

    紧随其后的是赵一天。

    一出来,赵一天就凑到李铁耳边,小声道:“我选的前面两道题。”

    李铁没有搭理,抛出四个字:“关我屁事?”

    赵一天很想知道答案,接着又道:“这是神奇的巧合吗?还是陛下托梦给你?”

    “滚,你到底想说什么?”

    “为什么你不经意间便押中了两道论题呢?”

    “我说走了狗屎运,你信吗?”

    赵一天咂摸了会儿,点头道:“信。因为我更是。”

    “你不要得意太早,更不要以为我的观点陛下就一定喜欢。”确实,李铁还不知道皇帝对他“十万字书”的评价到底如何。

    “……”赵一天愣了一愣,随即笑道,“陛下若不喜欢,干嘛出这种论题?”

    谁知道呢?

    出皇家贡院,李铁直接坐车要回凝鑫阁。

    赵一天还想嘚瑟一下:“为什么不等其他考生考完?”

    李铁白了一眼:“我提前交卷,你他娘的也提前交卷,想等他们干嘛不在考场里面等啊?你是想等他们出来骂人吗?”

    赵一天一激灵:“那我也回去。”

    “回去别瞎嘚瑟。”李铁刻意提醒一句,就怕赵一天回去逢人吹牛逼说殿试题目居然被押中了。

    赵一天道:“即便我不说,周萌萌帮主也会说的。”

    “管好你自己。”

    “哦。”赵一天点头。他当然知道这种话不能随便乱说,但也真想知道到底是不是皇帝泄的题?

    否则,哪有这般巧合?

    虽然他刚才信誓旦旦地回答李铁说相信是因为走了狗屎运,可真的相信吗?敢相信吗?

    ……

    殿试在钟声中结束了。

    时间到。答完的,没答完的,都得交卷。

    除了李铁第一个赵一天第二个交卷外,中途也有其他考生交卷了的,但绝大部分考生都挨到最后。

    一出皇家贡院,他们便开始议论纷纷。

    “有多少人选择第一道论题?持什么观点啊?”

    立马有考生接道:“我选了,认为没有可能。”

    “我也是,这怎么可能?相信选这道题的考生都是一样的观点吧?”

    又有考生问:“第二道考题有多少人选?认为可行吗?”

    “清查全国田地都不可行,还三年之内?都不知道陛下出这道题的目的何在,与`武`毫不相干啊!”

    “是啊,前面两道题太古怪!只有第三道题好写。你们是不是也都选了第三题?”

    “咦?李铁呢?那家伙到底是答完了还是没答啊?为什么只用一半时间就交卷子了?我当时多么想揍他一顿啊,还有他那个跟屁虫赵一天。”

    “我看那两个人一个是想着自己京试成绩遥遥领先,所以根本不在乎殿试的成绩;而另一个是破罐子破摔,京试上走了狗屎运,不可能殿试上还能吧?那就邪门了!”

    嗯,这位考生的观点得到其他许多考生的一致赞同:一个因为不在乎,一个破罐子破摔,所以才提前交卷。

    ……

    考生答完,剩下就是皇帝和几位大臣共同参阅、评判。

    为了公平起见,考生试卷都是糊名了的。

    除非认识考生的字迹,否则不知道是谁。

    阅卷工作开始。

    总共只有二百四十名考生,工作量不是很大。

    由于朝中大臣都明白皇帝的心思,也能隐隐猜到皇帝出这三道考生的初衷本意,所以阅卷的过程中尽量多关注与皇帝观点相符的人。

    皇帝自己也一样。

    对于前面两道论题,凡是摆出不可能啊、没有可行性啊之类的论点,他都没有心情认真看下去。

    可以说,殿试目的性十分明确,就是要找与他意见相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