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逍遥王 » 第34章一封书信

第34章一封书信

    程军立马大声喊到:“谨遵大都督军令。”说完后还故意叹息一声说到:“不亏是大都督,这格局,比我这个副师团级就是高。”然后就下令全军掉头返回。等大唐这边官员反应过来后,程处放已经带着所有高层跑远了。李绩一看,立马指着着崔士郎骂道:“姓崔的,你崔家想死,干嘛还要连累整个大唐。”

    说完气冲冲的带领手下追了上去。半天后追上了程处放,只是这会亲卫营已经做出了攻击姿势。李绩无奈的对着程处放喊到:“贤侄,你这又是为何呀,一个小小的士郎,何必跟他一般见识呢。”程处放笑着说到:“李叔父,您不用再劝小侄了,回去如实禀报就是。还有,提醒一下大唐皇帝陛下,黑山军近期向东会有军事行动。”

    说完在不多说什么,打马向北而去。李绩这下慌了,没想到程处放脾气这么大,说翻脸就翻脸。等冷静下来仔细一分析,再结合最近长安传过来的消息,立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而这时牛犇却跑了回来,递给了李绩一封书信,说到:“李将军,我们大都督有书信请您转送大唐皇帝陛下。”说完头也不回就走了。

    李绩看着封面上写着:大唐皇帝陛下亲启的字样,立刻意识到,这件事还有转换的余地。于是赶紧回城,匆匆的给副将交代了几声,带着亲卫向长安而去。3天后,李绩回到长安,李绩进宫觐见了李二。李二正在上朝,得知李绩进宫,大吃一惊,然后立即传见。满朝文武也是大吃一惊,不知道这李绩在边关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回京。没一会,李绩就走入大殿,行礼过后直接说到:“陛下,臣没得军令私自回京,请陛下赎罪。”

    李二这会哪里还管的这些,立马开口问道:“李爱卿,你怎么这个时候回京了,是不是边关发生什么大事了。”李绩点了点头说到:“是的,陛下,黑山军军长程处放前几日带队回京省亲,路过银州。礼部崔士郎说了几句不得体的话语,惹怒了程处放以及所有黑山军,程处放立即带队回了河中城。”

    李二一听,震惊的问道:“什么,回河中城了”。李绩说到:“是的陛下,程处放还让臣转告陛下,说黑山军要向东面进行军事行动。”说完后才拿出程处放的信件,递给了旁边的内侍继续说到:“这是程处放让臣转送给陛下的信件。”听了这话,满朝文武都震惊了,一时议论纷纷。

    李二没有理会下面的大臣,拿着程处放给他的信件看了起来,只见信封上写着:大唐皇帝陛下亲启。于是仔细检查了一下,见没有拆封,这才亲自打开。只见里面先掉出一副图画,下面才是信件。于是先展开信件看了起来。

    只见上面写到:“大唐皇帝陛下圣安:小子漠南大都督府大都督程处放,按道理来说,您与家父是生死兄弟,应该称您为叔父才是。不过考虑到您贵为大唐皇帝,小子只能正式一点,称您为陛下了。首先恭喜陛下您登顶帝位,小子喜不自胜。但由于漠南大都督府刚刚成立,一穷二白,没什么能拿的出手的礼物相送,只能送点土特产聊表寸心。”

    李二看到这里,突然笑了起来,没想到程处放还这么会说话。然后继续往下看了起来,:“陛下去年登基上位,本该高兴,谁知突厥颉利小儿竟然给您添堵,给新兴的大唐帝国添堵。小子一时气不过,便率领黑山寨近300义士,突袭突厥部落。”

    李二接着看往下看,下面就是一连串的战绩。当李二看到黑山军用了半个月时间,解救出了上万被掳汉人百姓,并且黑山军发展到了8000人马时,也替程处放高兴。当看到牛犇和布谷同两人,智取突厥特勤时,一时激动,竟然拍着龙案大声叫好。

    接着看到颉利可汗,亲帅大军15万大军追击牛犇和程斌5000残部时,为两人捏了一把汗。当看到程处放用1万临时武装的工匠,轻松的歼灭突厥3万主力,并且吓的颉利远遁阴山以南。大声喊到:“好,好,好。”接着看到颉利设下连环毒计时,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最后看到程处放用定居政策轻松化解危局,还把颉利吓的不战而逃时,更是哈哈大笑了起来。等意识到还在上早朝时,立刻收住笑声,看着满朝文武都奇怪的看着自己,于是开口说到:“有什么事你们先商量着,朕把这封信件看完再说。”

    李二再次看起了信件,只见写到:“小子虽有为华夏万民开辟更大生存空间的实力,奈何小子懒散惯了。于是就想到陛下您,虽与陛下未曾谋过面。但小子深知陛下是一位雄才大略,眼光深远,爱民如子的一代圣君。所以为华夏开辟更大生存空间,为华夏振兴富强这副重担,也只由您能扛起来了。”

    李二看着程处放的赞扬之词,一时间竟然有些脸红起来。全天下都知道自己上位不正,可是这小子却说他是一代圣君。并且指名只有自己,才能扛起华夏振兴富强的重担。再一想,这小子肯定是皮松了,竟敢跟自己炫耀他的实力。还为自己的懒惰找理由,安排自己一个人挑重担。

    于是忍下这口气,继续看了下去。:“小子知道陛下您才上位,有不少难处。小子也想进一点绵薄之力帮一把,奈何实力不允许。这不,小子就想着跟陛下您做点小生意,赚点小钱以补贴家用。不知您看得上看不上,详单如下:铁每年不低于2000万斤,单价15文一斤。百炼钢每年不低于1000万斤,单价30文一斤。雪盐每年不低于2000万斤,单价10文一斤。”

    李二看着这些数字,呼吸立马急促了起来,强忍着激动,继续往下看:还有就一些建筑材料,没啥大用,就是能修了路,建个房啥的。虽然修好后能用几十年,但是这东西有点小贵,修一座10万人的城池需要20万贯,不建议采购。再有就是纸张,15见方尺的需要15文,大唐读书人不多,也不建议大量采购。

    最后信中还提到,漠南大都督府这边有几家工坊,都是一些民用的。比如年产1万万砖瓦的砖瓦工坊,石灰工坊,保暖用的鞋服工坊,取暖用的散煤炉工坊等等。最后还热心的建议如果有兴趣采购这些商品,马车就不用带了,这边有装载6000斤的四轮马车,而且关键部位全是钢铁件。

    李二越看越心惊,这他妈的叫小钱,还补贴家用,还有那么多好东西,还不建议采购。李二越看越气,他妈的,这是看不起谁呢。于是李二看着民部尚李恭孝问道:“王兄,你掌管民部,可知现在外面的物价,还有产量。比如百炼钢,精铁,食盐,纸张,再就是砖瓦。”

    李恭孝被李二问的一愣,想了想说到:“臣只知道百炼钢跟精铁价格,其他不太清楚。精铁现在市价大概50文上下,百炼钢100左右。产量不清楚,臣只知道生铁一年大概有150万斤左右,价格在30文上下。”李二听了一愣,然后大声问道:“为什么钢铁价格这么高,产量这么低。”

    说完后就尴尬了,产量低不就代表着价格高么。于是转移话题问道:“谁知道其他东西价格。”然后孔颖达站出来说到:“陛下,臣知道纸张价格,一尺见方的宣纸大概15文左右。食盐的话,精盐好像40文,普通百姓吃的青盐20文左右。”

    魏征接过话题说到:“孔夫子你说的是老黄历了,如今精盐别说40文,你就是80文都不见得能买到,青盐都35文了。”然后转过头对着李二说到:“陛下,臣弹劾崔家跟卢家,肆意操控食盐价格,百姓都要快要吃不起了。照这样下去,总有一天百姓将无盐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