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逍遥农庄主 » 第十七章 挨家挨户去还钱

第十七章 挨家挨户去还钱

    刘秀兰又带孙子,又摘菜卖,累得够呛,不过她一天收了四五百元钱,脸上也很高兴。

    “妈,你把那张借别人钱的单子给我看下!”

    刘秀兰从房内箱底翻出一张皱巴巴的小本子,上面是父亲秦源写得歪歪斜斜的字。

    秦庄粗略点了一下,上面有三十多个人的名字。其中最多的是表弟杨昭和5000元(注:已还完),二舅刘毛仔5000元(注:己还1500元),二叔秦官1000元,三叔秦民1000元;

    有500元的,三四百的,其中有一个50元的。

    秦庄内心一阵酸楚,可以想见,父亲当时为了钱是陷入怎样的一番情景。

    这些钱是一点一滴向别人开口乞借而来的。不管多少,毕竟人家帮助了你。

    父亲当时可能是情急之下,满天撒网的。因为他从本子上记录的人名看,跃进村很多小组的人都有,象岗背,下祺,上李屋,前秦组,都离他们住的湾仔组有一定距离。

    有些村民可能也就是仅仅认识而已!

    “妈,我去还这些钱!”晚饭后,秦庄认真地对刘秀兰说。

    “还有三万多呢,你还得起?”刘秀兰清楚具体数目。

    “我卖桃卖李,卖得有些钱了,应该可以还这些钱了!”

    “好儿子,有钱就去还吧。还掉债就一身清爽。”她返回房间又拿出上千元散钱,塞到秦庄手里,说:“这个也是卖蔬菜的钱,拿去还债吧。”

    “不用了,妈,用这些钱改善一下伙食吧。我这里够了!”

    以后会越来越好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秦庄索性把几箩筐三华李用塑料袋分装了三十多袋,放在三轮车上。

    “玉林哥,在家吗?”

    “庄子呀,有事?”

    “对,我来还你钱。当初我受伤住院,我爸跟你借了300元钱。现在还你,多谢你的帮助!”

    “哎,才300块,还不还无所谓。当时看见你爸大雪天挨家挨户借钱,起了恻隐之心,当捐款帮助你家一样,没指望还的。你不说我都忘记了!”

    秦庄还了300块,递上一袋三华李:“玉林哥,自家种的李子,尝个鲜。就不烦扰你了,还去还钱呢。多谢多谢!”

    李玉林满含复杂的神情。

    实在人,两父子都是一样敦厚,实在!

    秦庄在祥福杂货店,碰到了秦寿生。一个六十多岁的糟老头,四个儿子没一个愿意赡养他老两口。经常挨四个儿子骂,连件象样的衣服都没有。不过心情特好,天天笑呵呵的,只要不是下雨天,都背个畚箕去余河沙滩上捡鹅卵石,对外人说是奇石。

    还经常上山去拔些奇奇怪怪的草,只要哪家小孩有个头痛脑热,都赶忙熬制一罐药,亲自送去,免费不收钱。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品尝他的药汁,久而久之,跃进村人送了他一个外号“秦半神经。”

    秦庄当然不会叫他秦半神经,他们属于同一个太公传下来的子孙,秦寿生爷爷跟秦庄爷爷是亲兄弟。

    “寿生哥,你怎么在这里?”

    秦庄把一袋三华李递了上去。

    “秦半神经,在我店里想赊一包盐,一包烟,我不赊给他。”店主叫孙仙莲,说话直爽。

    秦庄拿出五十元钱还给秦寿生:“寿生哥,我爸还向你借了五十元钱,现在我还给你!”

    就是这样一个连温饱都还没解决的老头,秦源还向他借了五十元钱,可见当时实在是走投无路了。

    “庄子,这五十元钱是不用还的,庄子,以后父母老了要好好孝敬他们,大雪天,你父母还挨家挨户去借钱,可怜哦!”

    看来三十多个债主当时都是看在秦源老夫妇可怜的份上,起了恻隐之心,不论多少,就当修善积德一样,有多少借了多少。

    秦寿生说:“我半神经穷,但我有同情心,不象这个人。”他指着孙仙莲说:“这个粪箕鬼(赣南山区小孩若夭折,家里人一般用粪箕装小孩尸体埋了。这里是骂人话。)有钱,你父母跟他借,一分钱都不肯借。”

    孙仙莲本跟秦庄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小时还经常在一起偷桃摸果,下河游泳,一起上小学。见秦寿生揭他短,早已是涨红了脸,讪讪骂道:“秦半神经,你这个炮打鬼(被炮打死的鬼,骂人话),不要在这嚼烂舌头,当时秦庄爸来借钱的时候,我又不在店里。”

    “你个粪箕鬼说谎不打草稿,当天跟孙年春几个在这里赌钱,输得脱裤子的不是你。”秦寿生继续揭发道。

    “这不是输了,心情不好嘛。”孙仙莲讪讪地说。

    “寿生哥,别扯这些了。”秦庄转头问孙仙莲:“寿生哥,在你这里欠多少钱?”

    “钱不多,二百多块!”

    秦庄拿出二百多块钱递给孙仙莲,并且说:“以后他要什么你都可赊给他,他没钱付你可找我要!”

    “庄子财大气粗了!”

    孙仙莲心里在想,当初你爸妈象乞讨一样,满村去借钱的情景我可是还记在印象中的。

    秦庄满村找人还钱的事,在村民中间也悄悄传开了。

    “秦庄卖桃挣了钱!”

    “他家蔬菜都卖了大钱!”

    “牛牯岭十多亩三华李据说卖十元一斤。”

    “十块一斤,一万斤都十万块了!”

    秦庄去果园替换父亲,这时接到了一个电话:“我是顺意大酒店的凌天顺。”

    秦庄记得他,坝上组孙石头的亲戚,曾经想5元一斤收购自家种的青菜。

    “你好,凌经理。”秦庄礼貌回道。

    “是这样,秦老板。我表弟孙石头买了些你家的青菜,在我们酒店试做了几道菜,顾客反映特别好。所以我还想跟你谈谈采购的事。”

    秦庄诚实地说:“凌经理,我已经跟你说过,5元钱一斤的话,我不如卖给本村吃,现在我都不用挑去卖了,村人都会上门来买了。还有一点,你说每天保证量产800斤,我也无法保证。我近段时间,还要摘果,种苦瓜,其他蔬菜确实无法保证有多少产量。”

    “假如说十块一斤呢?”凌天顺问。

    十块钱一斤,秦庄一时没回过神来。每天800斤就是8000元,一个月就是二十四万,一年就二百多万。单单种蔬菜一年挣二百多万,不是土豪是什么?

    “一斤十元,我就跟你签,不过时间得从下月开始算。你看蔬菜生产周期也有一段时间的。”

    “那就这样约定,明天我去村里找你签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