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江湖奇闻录 » 第二十七章 长安西市

第二十七章 长安西市

    一切收拾妥当后,老表只留下了一个叫萧六的十七八岁的年轻仆人,其他人都打发了回去。

    老表斜躺在床上发着感慨:“不知道为什么,在萧府里即便是锦衣玉食,也总是感到很陌生。来你这里才两次,却是有种回到家的感觉。”

    说完叹了一口气,又说道:“书君,你想家了没?“

    “怎么不想?从那天醒来,到现在,几乎天天做梦都是家乡的情景,想家中的爷爷,父母,妹妹,想的都快疯了。只不过是,找不到办法回去罢。“李书君也叹了一口气。

    “是啊,姥爷,舅舅和舅妈,表妹她们在家一定是急疯了,你还是舅舅家里的独子。我的情况还好一点,至少你姑父和姑妈不会太伤心。本来我在家时也没少给他们惹事,再说我还有个姐姐和弟弟。“老表接着说道。

    “谁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姑父姑妈平时吵你,也是因为他们心疼你啊。“李书君劝解道。

    “不说这些了,既来之则安之。咱们本来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戚,现在到了这个朝代,更是要亲上加亲,团结一致,互相扶持,才能生活下去。“老表说道。

    “那是必须的。咱们从小玩到大的铁子,就是在前世也是亲密无间,更别说在这里了。这话不用交待,默契着呢。“李书君说道。

    “今天我就不回去了。明天吃了早饭,我带你去这长安的大市场逛逛,添几个打杂的仆人。“老表说道。

    “仆人还是免了吧。我一天才赚几个铜钱?勉强养活自己而已。再添几张吃饭的嘴,哪里能受得了?“李书君说道。

    “这不还有我呢吗?刚说了亲人帮亲人的,这转眼之间就忘脑后了?你留的那个小骗子,也不是长久之计。最少买几个丫鬟吧,洗衣做饭看看门,都用得上。再说了,咱们都是通情达理的人,多买一个,就是从万恶的封建社会中多解救出来一个。“老表说道。

    这话说得也在理,李书君不得不承认。

    “对了,你和怡红院的明月姑娘是咋回事?我在酒楼吃饭都能听到大家都在讨论。“李书君调侃道。

    “哈哈,快别提了。那天被几个官二代带去北里玩,你是不知道,我第一眼看到明月,就跟看到上高中时的初恋情人一个感觉,两个人长的也太像了。当时我还以为她也是穿越过来的呢,还曾经拐弯抹角地问了好多,结果发现不是。但是相貌,性格,实在是太像了。那会早恋被班主任拆散了,这会正好弥补弥补。“老表说道。

    “原来是这回事,我还以为你嫖妓上瘾了呢。“李书君说道。

    “可拉倒吧,你也见了,我家里那几个小丫头,哪个不是一等一的?普通的青楼女子,我怎么会看得上眼?“老表说道。

    “你也太狠了吧,我看那几个小姑娘都才十几岁,你也下得去手。“李书君说道。

    “这叫顺应时代潮流,入乡随俗嘛。你是不知道这些长安贵族子弟们,好几个家中都养着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呢。那个叫苏东坡的大诗人,不也有个十三岁的小情人么?最后玩烦了,还送给了别人。也别光说我,前天夜里你喝多了,下手比我还猛。“老表说道。

    我擦,昨天醒来我还奇怪怎么裸睡了,原来自己醉梦中也干了稀里糊涂的事啊?李书君这么想着,耳根子都红透了。

    老表火眼金睛,立马看到了李书君涨红的脸,调侃道:“以我对你的观察,你还没谈过恋爱吧,前天夜里是不是还是你的第一次啊?哈哈哈,这么说来,这个夜里伺候你的胡姬我还真得送给你,十分有纪念意义。“

    李书君不堪老表的污言秽语,便出了门,喊小骗子准备晚饭。却见小骗子从那对穷困的母子房中出来。李书君担心小骗子歧视人家,便叮嘱道:“那一对母子可是我的病人,你可要好好照顾啊。“小骗子竟然一反常态,温柔地回了声:”奴知道了。“这个回答很令李书君满意,便说道:”明日我去长安的集市中,再买两个仆人回来,到时你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小骗子听了说道:“奴不辛苦的,郎君不必再去破费。“

    李书君随意点了点头,心下奇怪今天小骗子这态度,转换的也太快了吧。

    当下吃过晚饭,众人睡下不提。

    第二天一早,李书君便醒了过来。这古代农村中就有这点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省了熬夜的危害。

    看见厨房的烟囱已经冒起了青烟,李书君过去一看,小骗子起的竟然比自己还早。看着粥还没好,便从花园的后门出去,到河边跑了几圈,直到出了一身大汗,才回来洗漱。

    老表却是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吃过早饭后,老表说道:“咱们这就出发吧?集市中午开门,这会骑马赶过去,差不多时间正好。“说罢便喊了跟班萧六去备了鞍马。

    当下三人三骑,直奔安化门去。很快便奔驰到城下,穿过了城门洞向城内行去。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白居易的这两句诗,描写的便是唐朝长安城的格局分布。这也是李书君来到长安后,第一次有机会,可以专心地逛一下长安城。

    虽是农历十二月中旬,可今天却是一轮暖日大大方方地挂在空中,日光洒在人身上,暖洋洋的。骑着马从安化门到西市,路过七八个坊里,也就到了。

    三人赶到时,市门已经大开。再过十几日便是春节,所以市内很多人来往着,都在准备年货。这时的唐朝虽然没有“春节“的称呼,但是除夕守岁,元旦还是要热热闹闹地度过的。

    老表骑在马上,说道:“别看这个小六子才十八岁,这长安城内是混的门清。人精明着呢,来市里面逛,少了他不行。”

    难怪昨日单单把他留下呢。

    李书君在语文课本上学过“木兰行”,记得这首长诗里面就有两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也说明了,老百姓过日子,都离不开一个“买买买”。

    不一时,来到奴隶交易市场,这买卖奴隶的地方,竟然就在马市里面,看来真是不把奴隶当人啊。街道两边站站着十来个小孩,五个男的,五个女的,都是十来岁的样子,这几人身后都挂着出售的牌子,牌子上写着这些人的年龄,户籍,身体健康状况等。

    老表扫了这些人一眼,脚步却没有停留,继续向里面的店铺走去。店铺里面要卖的人就多了,竟然还有黑人,老表介绍说是所谓的“昆仑奴”,看着肤色黝黑,骨架比较大,但是个子却都不高,倒是很像在纪录片里看到的马来西亚小岛上,生活的那种原始土著人。

    也有几个白皮肤的姑娘,不用老表介绍,李书君也明白,显然就是“胡姬”了,有的像印度人,有的像维吾尔族的,有的倒像是俄罗斯人。

    老表又指着几个圆脸蛋,皮肤白嫩的女孩说道:“这几个就是传说中的新罗婢了。”李书君明白了,是来自朝鲜半岛的姑娘。

    当然前面的“昆仑奴”,“胡姬”,“新罗婢”显然价钱都是很高的,旁边的小六子说,基本都在一万五千钱以上了,几乎和一匹突厥战马一个价。

    转了一圈下来,老表一口气挑了六个,把李书君吓了一跳。心想买这么多人回去,是我养他们呢还是他们养我?家里半亩耕地都没得,十几口人,喝西北风啊?

    只得亲自拿主意,挑了一个老家在云南,因为家穷被父亲卖掉的十三岁的小姑娘,又挑了一个来自洛阳的老头,五十三岁,几年前跟着王世充混,战败被俘,瘸了一条右腿,收下了看门吧。

    再多,李书君是死活不要了。算上新买的这两个,家中还有三个,那一共就是五个闲人了。本来李书君独自一个人生活,也是完全没问题的,毕竟穿越前,就是一个人租个小房间过着单身的日子嘛。

    选定后,小六子带路,找市署签了市券,又找市官盖了章,这些流程走完,这一老一少,就算是属于李书君的奴隶了。

    李书君无法形容自己此时的心情,封建社会残酷的奴隶制度,延续了几千年,人类社会,始终逃不脱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啊。

    接下来,李书君和老表又带着他们去布市,买了几样衣服,几套棉被,各色床上用具。

    一切妥当后,出去时竟然发现还有宠物市场。以前的家里一直养着猫狗,所以李书君一看这些,心中就感到亲切不已。挑选一番后,买下了两只土黄色的小狗,看样貌,像是咱们现在所说的土狗。又挑了一只狸花猫。李书君始终觉得,家里有狗有猫,才算热闹,狗吠猫叫,也才符合李书君想象到的田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