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道门长生录 » 第四章 此世医家

第四章 此世医家

    王氏医馆,人声鼎沸。

    医馆中单是医师就是半百之数,加上学徒与镖局打杂子弟,人员更是破五百。

    而王吉林之医术,可谓尽得老爷子真传,在整个玉林府都能排上号。

    如此声势,引得附近县城的疑难患者纷纷前来。

    平日喧哗程度,堪比王明之前世市医院,是为竹山一景。

    以往还不觉得,此时王明之却是心有所感。

    “这么多的医护人员,恐怕战时就是现成的野战医院了。”

    “而这么多外地患者到来,不可能当天就回去,就需要住宿吃食。”

    “这些外县之人,每年的食宿开销都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太平时日为民政创收,战时为兵务援助,黑道有镖局护持,民间则有口碑……”

    “军政民,黑白两道全占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坐地虎啊……”王明之心中暗道。

    大步随老爷子走进医馆,一路上众人或是称家主,或是称师傅。

    王氏医馆的医师,皆是老爷子收养的孤儿义子,或是徒子徒孙。

    也是由此,凝聚力很高。

    走进大堂,王吉林带着几个小徒弟正在坐堂,见王大鹏到来起身道:“父亲。”

    “家主。”身后众学徒亦纷纷垂首。

    “嗯,你们继续。”老爷子点头,带着王明之来到一旁坐诊。

    随着病患到来,老爷子以三根手指定脉,调息闭目。或重压,或轻取。

    此为脉诊。

    此世医家与王明之前世古中医学类似,讲究人体小天地,以阴阳五行六气划分。

    医家行医讲究望闻问切,以八纲辨证:阴阳、虚实、表里、寒热。

    阴阳为总纲,里、虚、寒为阴证,表、实、热为阳证。

    医术精湛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阴病用阳药,阳病用阴药,就基本就没啥大错了,所以医家必须会辨证论证。

    其核心理念,无非十二个字: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自古医家难就难在辨证上,证就是病机。

    医家认为平人者,不病也。

    健康的人叫做平人,平人是没有病的。

    一旦生病就肯定是身体哪里出现了偏差,不平衡了,这个偏差就是病机,就是证。

    说白了,辨证就是弄清楚致病的原因是什么,身体哪里出现了偏差。

    辨证正确了,用药就不会有大错了。

    是以此世医家治病的逻辑,不在于治人之病,而在于治病之人。

    健康的人是不会生病的,你生病了那就一定是身体出现了偏差。

    我用药的偏差将你身体的偏差调整平衡了,你这个病自然也就好了。

    此谓以药性之偏,纠身体之偏也。

    王明之也终于明白,前世所谓的中药见效慢,全特么是扯淡。

    究其缘由还是医生根本没辨证正确,没开对方子,药不对症,见效自然就慢。

    反过来只要药方对症,通常都是有桴鼓之效的。

    甚至是一剂下去,立起沉疴,一剂而愈。

    至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则是为了减少错误。

    尤其是脉诊与舌诊为重,脉诊更是重中之重。

    盖因前三者可能骗人,出现虚假症状。

    如:明明是寒证,表现出来的症状却是热证。

    甚至连舌象有时候都不会那么准确,唯一不会骗人的就是脉象。

    健康的人乃是阴平阳秘状态,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平衡了,人自然不容易生病。

    什么是阴平阳秘?

    就好像阴阳各50分,阴阳平衡刚好100分。

    如果阴少了,少就是虚,阴虚,那就好比阴变成30分。

    那身体里阴阳就不平衡了,阳就多了,就会产生口干口苦,五心烦热,小便赤短等症状。

    虚则补之,阴少了就补阴,让阴重回50′,就变得阴平阳秘,健康了。

    反过来,如果阴正常,阳超水平发挥变成80分,这事就是实证了。

    实则泻之,阳多了就要泄,要用寒凉之药。

    阳实跟阴虚很像,但二者一实一虚。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同症不同药,是以要辨证论治,不能见症论治。

    阴虚和阳实的症状很类似,若是看见上火就用寒凉之药,那是要出问题的。

    而这种阴虚阳实,在前世是无法通过西医的仪器检测出来的。

    前世西医是治症,夏国古医家则是治证。

    一个治标,一个治本。

    医家的药是治证的,而不是治症的,所以讲究辨证论治。

    以药性之偏纠身体之偏,证消则症消。

    所以医家最难的是辨证,症是表象,证则是原因。

    此世医家常见脉诊为寸口脉,为左右手之手腕处,分寸关尺三部。

    骨节为关,两侧为阴阳,又名寸尺,左右手合起来就是六部,对应五脏六腑。

    每部又有浮、中、沉三取。

    浮为阳,病在皮表;沉为阴,病在脏腑,合起来便是三部九候。

    是故为医者,必先平心静气。

    不仅是患者平心静气,医生也要如此。

    接着诊脉先查其大纲,阴阳表里如何。

    先用三指齐按辨其脉象。

    脉有浮、中、沉三候,因此对应的手法就是举、按、寻三种,以辨脉之深度。

    轻手寻之曰举,重手寻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寻之曰寻。

    轻手候之,脉见皮肤间,阳也,腑也,心肺之应也。

    重手得之,脉附于肉下也,阴也,藏也,肝肾之应也。

    不轻不重而中取之,脉在血肉之中,是脾胃之候也。

    三指齐寻,然后单指各按寸关尺三部。

    寸关尺三部,食指按寸部,中指按关部,无名指按尺部。

    三部每一处都有浮、中、沉三候,所以一共是九候,便是三部九候法。

    寸关尺的任何一部的任何一候,都有自己所反应的身体情况。

    王明之前世没学过,此世也只会一些医家基础知识。

    此时跟师,顿时带着三分好奇与七分认真,严阵以待。

    “脉浮缓,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汗出,此为太阳中风。”

    “当以桂枝汤主之。”很快老爷子就进入状态,辩证、开方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