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月鸿影 » 第四十四章 学经

第四十四章 学经

    仲夏之日,阳光日盛,暑气渐长。

    随阿翁学经的刘备,正逐渐跟上步伐,虽说他不过十二三的少年,但心智成熟,加上之前在卢植处打下根基,眼下学起诗来,并没有太过吃力,在阿翁众多弟子中,他算是最年少者,其余弟子均是年长,年纪最大者将近不惑。

    与师兄们相伴,让他听到了不少平日里听不到的见闻、习俗传说、山川风情,及党锢旧事,如望门投止的张俭等,眼下党锢所涉党人基本都在逃亡,或禁锢在家,如郑康成公曾是杜密旧吏,被牵连惨遭禁锢,还有志在发扬公羊的何休,眼下也被禁锢,正在撰写公羊春秋解诂。

    党锢事早已成旧历,但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实际都在等候时机上书朝廷,解除党禁,可实际上只要中涓掌权一日,那么党人估计永远也无法平反,除非大乱,朝廷为拉拢人心,定然会解除党禁,但那时,对于朝廷来说,即使平定,也无法回到从前了。

    齐鲁诗虽没落,但没有真正退出舞台,朝廷五经博士之中依旧有齐鲁韩三家,而毛诗,虽然得到重视,而且也在官学内,但面对则是三对一,直到康成公为毛诗注《毛诗正义》,毛诗真正成为显学。不过在私学中,毛诗作为古文经学,教授可谓越来越重,近年来大有毛诗兴,而齐鲁韩三家衰的迹象。

    齐诗传承自琅琊伏恭后,具集在蜀中,儒林列传就有二三学者为益州人,不过中原,琅琊伏氏确有传承齐诗。而鲁诗,自蔡朗之后,更加衰微。古文兴,而今文衰,已然成事实。但天下之大,总有人不愿从众,诸师兄者便是此中之人,于他们而言,纵使顺心顺意,不如逆流而上,于是跋涉千里,前来求学。他敬重师兄们的毅力与坚守,师兄对他以前学古,则完全不以为意,如果是其他地方,刘备这样学习古文的人,会惹来很多麻烦。当今古今之争很是激烈,往往因为一二言的不同,就会引起争论,或是争斗,学术风气看起来百家争鸣,实际上却是儒家内部派系相互倾轧。

    齐鲁诗与毛诗相较来说,解义叙述都有不同,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而齐诗由齐人辕固生所传,两者都是以归属地,而得名,唯有毛诗韩诗是以姓得名。

    明帝时,班固就曾说鲁诗最近先秦之文风,盖因申培求学浮丘伯缘故,浮丘伯曾为荀子弟子,精于诗,楚元王也是浮丘伯弟子,两人还是师兄弟,申培公学识渊博,不仅仅在诗,还有春秋,也是相当有造诣。

    鲁诗,在内容上与其他三家不同,风格更类先秦,同时与其他今文学派相同的是,鲁诗之下亦有诸多学派,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注疏,但内容大致相同。而齐诗发于辕固生,就是那位与道家黄老派争论汤武非受命,最后被窦太后关在畜栏与猪豖比斗的大儒。

    虽然有趣,但辕固生确是一位大儒,不仅开创齐诗学派,而且时人称之为:诸齐以诗为显贵,皆固之弟子。辕固生弟子最知名者,有夏侯始昌、萧望之、匡衡、翼奉等。

    齐鲁诗传承至今,虽衰微,但还未日暮西山,依旧有可学之处,刘备看着手中的书简,耳边传来阿翁的讲读声,诗分为风雅颂三部,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为宗庙祭祀之乐,诗包含周八百年的历史、人文与宗教祭祀,有诗、有乐,有喜乐,也有悲伤,有战争也有太平。

    你可以如此去看,“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比为喻,兴为头,赋为媒,和今人写文作赋一般,写文需有头,而头者或引他人之言,亦或典故,而比者则需要比喻的事物与人物,而赋者,就是铺陈观点直接抒发。

    刘雄在上首说着,刘备有时拿出笔来,在简牍上记着什么,有时感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与以往相比,他只感到兴奋,也有些不明所以,诗主要以领悟为主,除了听懂还要领悟,诗中很多句子,不仅说祭祀、宴饮、劳作、作战,及情爱,更多则是在以这些情节,表达情感而已,有喜乐,有悲伤还有哀叹,就说邶风击鼓,就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起来是男女之事,实际是卫人出门作战,与家人久久不见,甚是思念,于是就有了这句。

    战争中生离死别,从一开头听来威风凛凛,但实际那只是一种譬喻,真正还是后面几句,军士多次从征,往来陈与宋,不得回乡,这几句背后透出了卫人对篡位的州吁往来征伐的不满。

    州吁篡位之后,数次用兵陈与宋,国人与家人相聚太短,就要离家征伐,春秋用兵需用礼,无礼不可为战,可篡位的州吁暴而无礼,经常作战,惹得国人怨言四起。

    对于先秦旧闻,他很是兴趣,阿翁通常先诵诗,然后进行解义。过程中,不单单是解义,还有言说典故,这更能使学生理解。

    就如击鼓,州吁暴而无礼,任意征伐,终究是无有善终,同时也让卫这样的大国陷入衰微,卫郑宋都是春秋大国,但除了郑庄公时,被称为小霸外,卫宋也仅有宋襄公,还算出名,只是这个名气几乎是负面,在此之后,三国一个接着一个陷入内乱,国势衰微,但又情有可原,诸如卫宣公筑台纳媳、宋公子御杀侄篡位、公子鲍与祖母乱伦、郑庄公箭射天子、庄公诸子争位,种种之事层出不穷,也难怪诗中关于这三国都是一水怨言。

    国不幸而民不幸,国有道而民幸,国家衰微带给民众只有无尽的痛苦,而没有一丝的喜乐,诗中所看到的是不只是先秦的人文历史,还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