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月鸿影 » 第二十二章 清议

第二十二章 清议

    二日清晨,用过早食的刘备急赶慢赶才到学馆,学馆人员颇多,比之昨日少了很多,看来是人员都有分袂,毕竟学问有高低之分,如郦炎者,论语孝经早已读通,是时候学习尚书、礼记等高深学说,余下者都与刘备相同年纪,也有年纪较长,比如公孙瓒。

    十五六七就已经当过郡吏,但学问浅薄,想要高升却是无门,于是被侯府君遣来学师。卢植却是不在,此间课由助教教授,以论语、孝经者。这助教年纪不大,约莫二十余,穿著一身洗的发白的褐色直裾,发髻以竹板固定。看来此人家道定然不好,不然怎会身著如此衣裳。

    刘备本来要去上首的,结果发现厅堂早已坐满,只好随便找一座席坐下,简雍、刘绍也陆续在刘备旁边坐下。简雍在刘备耳旁言道:“今日居然不是卢公教授,而是这位诸教。”

    旁人道:“这都是常态,天下私学有老师亲自教授吗?无有,基本都有高足、助教相教,被称为私相授受,想要老师亲自教授,成为亲传弟子才行。卢公喜好评议时事,才不会将精力全花费教授上,而且所擅长者乃是《书》《礼》两经,尤其是《书》,更是通览,《书》乃儒者应用济世之学,号称难懂之书,你我童生别说书,就是将论语、孝经放在眼前,也不甚读通。”

    “不过这助教随卢公日久,别看他衣裳破旧,实则通览五经,才学甚佳。你我随他,不算荒废。”

    “原来如此,多谢这位仁兄了。”刘备答道。那位同年笑道:“无需,看你们年纪尚轻,知汝等才进私学,对私学知之甚少,以后有所不同,尽管问来,某虽不才,但也行学多地,历经多位名师,还去过雒阳,拜过郭林宗、以及颍川陈元方。”

    刘备一听,立刻道:“就是那位陈寔,陈仲躬公之子,听闻父子同时举荐,时人并称三君。”

    “正是,元方公少时便名闻乡闾,有一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备道:“元方公果真如传闻那样。那郭林宗呢?闻党锢之祸时,唯他与袁奉高得以幸免,后闻郭林宗闻陈蕃遇害,悲恸欲绝,在今年正月病故。”

    那人有些叹息:“哎,昔日在京受教于郭师,他身故时,余尚在青徐恨不能在身侧侍奉,不得见郭师一面。前次党锢时,郭师闭门在家,教授学徒,故幸免于难,那时我就在门下求学。郭师相貌俊伟,身高八尺,与李公者相交,乃八顾之一,名震京师。”

    刘备闻言,叹息一声,党锢之祸实在是。正在说话间,那位助教已经到课堂,开始讲课,学的依旧是论语,刘备连忙拿起简牍,开始诵读,诵读的同时,还在简牍记录下要点。

    这位助教虽说不能与卢师比,但依旧有着自己的见解,造诣颇深,原本不以为然的诸人,听的相当认真,刘备一边听,一边记录。听到深处,刘备不免叹息以此人之才,足可以为郡国文学掾。待到放课时,刘备连忙跑到跟前,想要请教。

    那助教突然看到一总角稚童跑上前,跑近才知道是谁,于是面露笑容道:“原来是你呀,玄德,有什么要问呢?刘备连忙拿出简牍,指向简牍上的一段文字道:“老师,这段该如何解。”

    助教看到那简牍上满满的文字,字体工整,遂道:“原来是这段,是这样的,应该如此解........”刘备一边听一边在简牍书写,助教看到后,笑道:“孺子可教也。”

    待助教讲解完毕后,刘备拱手拜道:“多谢老师解惑。”助教嗯了一声,便挥袖转身离去。

    刘备回到座位,将包袱拿起,步入门外,公孙瓒早已等候。这是刘备第一次逃课,但一时逃课之幸,倒也让刘备忘却学习之事。

    孙宅位于城东,三合式院落,建筑层层叠加,十分壮观,门口聚集不少人,刘备道:“人数有些多。公孙瓒道:“无妨,过会就好了,今日孙氏不仅邀请士子,而且对于围观之人也不作限制,倒是可以前往大厅围观。孙氏豪富,此次大张旗鼓的延请士子过门,想必也为了他家刚刚步入豆蔻之年孙氏女选婿,其中也包含清议世事,臧否人物。”

    三开三进的孙宅内,刘备与公孙瓒等人,混在人群中,在孙氏从人带领下,来到位于院子中庭,一般来说,像他们这样没有经过邀请的人,基本都在下席,下席比较混乱,但好歹士子云集,混乱之中看热闹,倒也不是一桩美事。

    这时大门处走进一人,此人身着白色直裾锦袍,发髻为赤色巾绩,肤色较为白皙,但有很深的脂粉气,走路十分虚浮夸张,后面跟随不少从人,十分精壮,看来是县府卒伍,只是这县卒,变成了县君家的私军随从,也是无谁了。

    刘备暗道:“昨夜倒也没看出此人如此轻浮,今日倒也是真真切切。这下有好戏看了”

    这人在刘备面前走过,随后在从人带领下,前往大厅上席就坐,其间有不少学子与其闲谈,不多时,孙家主在不少人簇拥下来到大厅,就坐后遂道:“今日延请各位士子来到舍下,不仅品鉴人物,还有小女待字闺中,想要从诸士子寻得良婿,不知可否?”

    话音刚落,在场之人议论纷纷,这时有人站出:“将我等才华,以取悦令爱,说是品鉴之会,不如直接改招亲好了。这类之事,余不屑与之。说罢,便要拂袖离去。县君公子在旁道:“品鉴会本就是品鉴,又未说不能品鉴女子,这孙氏女不仅相貌卓越,而且文才上佳,尤其一手好书,李兄不妨再待一刻。”

    “既如此,那李某就再停留时刻。”

    孙家主向县君公子拱手相谢,刘备与公孙瓒小声道:“这很明显,县君公子与这位李君唱双簧,县君公子想来对孙女向往已久。”公孙瓒笑道:“看来玄德与我看法一致,这县君公子平日也不是善类,但孙氏乃是安平大姓,所以县君公子在示好孙氏,那孙家主,也不是愚蠢之徒,自是见好就收。

    就在刘备与公孙瓒小声议论时,士子也没多少动作,诸人也都是热闹居多。

    当下,商贾虽没有被明显贬低,但民间包括朝廷上下,士人子弟,或多或少对从事商贾之人,鄙视良多,士子群体平日里说的最多是劝课农桑。幽燕历来都出慷慨之士,学风浅薄,但也不妨碍儒学传播,只是此间儒者甚少,学问浅薄也敢自称儒生,不过是欺乡里学问少,不识数而已。今来往者看热闹居多,真正有学问者少,那人便是一个假装儒生之人。

    品鉴会倒也不漫长,只是刘备对这种士子之间吹嘘,一点也不感冒。

    刘备瞥见门口有一女子,正向内观望,年纪与其相反,相貌不太出众,服饰较旧,发式类似马尾,看起来是孙氏庶女,或是仆从。

    这是他早年迎娶的孙氏,看见曾经的发妻,刘备心下满是歉意,只是眼下刘备,因为大父的主张,与外家结亲,而且外父想来疼爱自己,年岁也不算大,故而这门亲事,没有中断之说。

    人群有人惊异道:“噫,好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闻言,刘备看向门口处,只见一女子步履款款,身著青裳衣裙,发丝婉转,形似垂马,脸庞白皙,线条柔和,淡淡的娥眉横竖其间,想来是孙氏女了,那女子步履很慢,在侍女陪伴下,来到中厅,女子微微施礼道:“女儿,拜见大人。”

    孙家主扶须笑道:“好,女儿快快入席。

    “是,大人,女子说罢,径直来到侧下就坐,诸人还在愣神之中,而刘备微微愣了片刻,便已醒转,这女如何风姿绰约,不过些许迷惘。过了半刻后,诸人纷纷醒转,县君公子道:“孙氏女不愧是品貌双全,在下钦佩不已。”

    人群中有人见刘备脸色如旧,不免暗暗称奇,我等为之迷醉事,此人心无旁骛,可见其心性坚毅,非常人矣,此人当深交。于是悄悄来到刘备身侧,定睛一看刘备一副总角稚童穿着,不过八九年纪,居然跑到这里,这人虽是孩童,不过从行为来说是相当老成,怪哉。但也想稚童多喜热闹,也是难免,便在身侧看将台上。

    堂上继续谈论,偶尔会涉及祖父刘雄,但言语都是敬重之言。

    待下午未时许,日向西沉,品鉴会上陆续有人开始离去,待到半刻,品鉴会正式结束,但这次似乎举办并不如意,那位县君公子明显才学有限,但为讨孙氏女芳心,竭力吹捧孙氏,只是那孙氏女很是不耐,孙家主倒是无所谓。

    听的刘备忍俊不禁,数次想要上台,将这县君公子驳斥,但此次品鉴会上确有名士在,也无需刘备上前,况且刘备不过八九总角少年,如果上台估计会把一众之人惊吓过度,毕竟幽燕神童可不多,而刘备并不想过多展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