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文起 » 第九章 见文

第九章 见文

    当阳光照在陈余身上,浑身略显僵硬的陈余从草地上醒来,竟是辰时了,陈余破天荒的睡了懒觉。来不及吃东西,火急火燎地来到藏书阁,本以为会被杜老头说的,不不料老头连瞧都不瞧陈余一眼。

    抄书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后来杜老头干脆就不抄了,每天都在给陈余查书。藏书阁一楼按天干分为十个区域,每个区域就一个架子上存有书,其余的地方有待填充。杜老头在抄完甲区的书架后就不在抄书了,每天悠哉的看书喝茶查错字,整个人愈发精神抖擞。

    整整一年多时间里,陈余将九个书架的书都抄了个遍。来教文识字的老人们都知道陈余这小子。能把抄书的事干得这么津津有味的也就是陈余这小子了,速度也是比一开始快了两倍有余。

    陈余也是觉着奇怪,刚开始抄书的时候,心中总会萌生一股冲动,难以言表,渐渐的变成不自觉的喜悦。再后来自己总做梦,梦里见到的是那个手捧一本书正在补天的人。虽然背对着自己,却在脑海里越来越清晰,纤毫毕现。日复一日地做着同样的梦,再后来梦有了变化,其中的补天之人轻叱的那个‘仁’字仿佛在天地间具现出来,一点点向陈余靠近。

    伏案而睡这是每个看书人都经历过的事,自从梦里的那个字渐渐靠近自己。陈余看书都会不自觉的犯困,会觉得时间有点慢,但手下的笔写字的速度却不见减慢,这倒是让杜老头诧异,明明看着这小子都开始小鸡啄米了,手下的笔不见停。

    还纳闷是不是在胡写,结果仔细检查确实都是对的,而且字愈发工整。

    陈余抄书打瞌睡却不耽误抄书成了几个老人最有趣的话题。老人们都想知道这小子怎么做到的,但连陈余自己都不知道。

    只是在梦里,那个仁字离自己原来越近了。

    陈余来到余杭布道院的第二年春天,当藏书阁的最后一本书抄完时,陈余直接趴在书桌上呼呼大睡起来。杜老头只当是陈余困了,不作多想。

    说来蛮巧,周冲这个老顽固今天未授课来藏书阁看找杜老头聊。进门看到陈余趴在桌子上,就走近去看看他。不曾想,刚接近陈余一米左右距离,脑海里就出现了和陈余一样的梦境。

    裂开的天空正渐渐合拢,漫天的黑气被一声轻叱呵散,唯一看不见的就是具现的仁字。在看到持书之人的背影时,周冲不禁喊道:“夫子!”

    被周冲称作夫子的人好像听到这喊声,想要转过身来,梦境突然扭曲,周冲突然醒来。发现自己仍在陈余一米之外,陈余仍在呼呼大睡。

    杜老头看出情况不对,忽的一下就来到周冲身边,想看看发生什么情况。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周老头随身携带的一枚玉环竟在闪闪发光,陈余那枚消失不见的玉佩浮现在陈余头顶,正盈盈发光。

    两个老头都从各自的眼中看到了难以置信。

    与此同时,在洪谷,陈家宗祠之内,所有族人都聚在此,看着供奉在神龛上的族谱发出光芒,自动翻页的谱书表现得有点蠢蠢欲动。

    在长安,左右国师在白马寺相对而坐,两人似乎感应到什么,同时起身看向东南方向。

    两老头很快做出了反应。随手而出的符咒很快封锁了四周。周老头的那枚玉环渐渐的靠近陈余的鱼形玉佩,悄无声息地融入到其中。不见玉佩有多余的变化,只是那鱼形更加形象了一些。最后玉佩从空中坠落,消失在陈余身体里。

    陈余好似要醒过来,所有异像消失得无影无踪。

    洪谷的谱书落回去继续吃灰,众人送了一口气;左右国师仿佛是感应错了继续落座对弈,只是黑白双子落得更快一些了。

    余杭,布道院,藏书阁。

    陈余被两个老头吓了一大跳。两老头正死死的盯着自己。不等陈余反应过来,两老头拉着陈余消失在藏书阁一楼,出现在藏书阁顶楼,这里除了一套桌椅字画外再无它物,字画大多是道家经文和典故。

    两个老头没管这些,取来纸笔,在纸上写下了仁义礼智信五个字,陈余不自觉跟着念出来。当陈余念完后,五个字中的仁字散发出淡淡光晕,随即又淡去。

    周老头再也把持不住涕泗横流起来,哽咽道:“杜老头,我们总算见到儒门的希望了,接近一千年没人养出文心了。”

    两老头竟然抱头痛哭起来。

    慢慢的,两个老头平息下来。看着一脸懵的陈余脸上笑开了话。一段在书上看不到的东西被两老头娓娓道出。

    脚下的陈国是牧云洲上新建的国度,比起整个牧云洲的历史实在微不足道。在遥远的部族时代,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人们感受到了灵气,慢慢学会了引气入体,变得越来越强大,道门就是在那时建立。

    随着道门势力渐渐壮大,慢慢飘然余世俗之上。道士把普通百姓当作储粮,并开发信仰之力的运用。运用天下人的敬畏、恐惧、喜悦等七情六欲来供养自身。天下人成为道士不会断绝的信仰之基。

    人为众灵之首,生于天地之间向万物学习。形成了文字体系,书卷的出现大大宽泛了人与人之间精神的交流。也让先辈的经验、知识得以传承,延绵下来。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生产生活资料逐渐有剩余,财富的定义逐渐出现,在财富争夺的过程中部分人集中建立了政权,便是最起初的国家。

    国家的建立,神权至上。而神就是道家的众多修行高深者与组织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国家统治者大肆宣扬君权神授,道教的地位再一次被抬高达到顶峰。再次期间人们通过信仰创造了许多人道神灵,也被称作神仙。

    人思想是活泛的,在绝大数数普通人被少部分人统治时,渐渐有了不同的思想。

    春秋时代,百家争鸣。影响最为深远的有兵家、法家、墨家、儒家、商家以及农家。

    在春秋时代,人们的思想如花似海。每个思想流派都在为自己心中所想而奋斗,也爆发了很多战争。底层百姓们苦于战乱,如蚁虫一般在谋求生存,在长久岁月中传承下来的道德被抛弃,易子而食的情况时有发生。

    道教仍是高高高高在上,不见救苦救难的神仙下凡。

    儒家门人心中的教义本就是仁义礼智道德这些。游走于天下宣传教义,试图唤醒人们的仁义礼智信道德体系。为迎合统治者,儒家把“天地君亲师”的地位体系宣扬出去。因为道家出尘世外,儒家的体系果然得到了统治者大力扶持。

    春秋战乱结束于秦一统六合。秦建立第一个大统一的国家,主要功劳来源于三大家。通过运用法家的法度立信,让统治者在民众中在度被信任;采纳兵家的强国强军思想,大力发展军事,大秦铁骑威震八方;采用儒家仁义礼智信理念教化万民,保得国内民心一致。强大的秦国通过合纵连横的策略,逐渐统一了六国,史称大秦帝国。

    帝国成立,兵家一家独大,成为帝国之患,通过减军以及抹黑军队首领的方式,兵家消沉于万民舆论之下;法家的思想很有用,但统治者认为其只需要掌握在统治阶层的手中,法家渐渐隐于管理体制中,造就延续至今的官僚体系;秦一统六合,万民繁杂,亟需整顿民意,儒家被再度提高位置,儒家也得到了急速发展,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圣贤。

    儒家的发展很快威胁到道家高高在上的神圣地位。道家掀起了同儒家的战争,儒家的急速发展超过了道家的预期,民心的力量一度帮助儒家打败道家。

    就在此关键时间,至圣先师不见了踪影。亚圣带领着儒门和道门斗得水火难分。也是此时,天地间突然出现一群口念“阿弥陀佛”的秃子打破了平衡。

    儒家很强大,却是双拳难敌四手,在佛道二家的夹击之下,节节退败,很快儒家在世间消失,只剩下极少数人在夹缝中求生存。佛道二门也渐渐开始接收掌控着天下王朝。

    佛道二门也是惨胜,门人十存一二。诸子百家趁机也反抗过,掀起波及整个牧云洲的浩大斗争。

    一千年前,这场涉及全天下的浩大战斗落下帷幕,秦帝国被打散,在诸多势力中进一步角逐中,陈国建立。兵家也是在陈国的建立中再度回到风波中心。但佛道二门的双超级地位任无可动摇。

    席卷天下的诸子百家之战持日长久,虽没有春秋战国持续时间久,对修行界乃至整个牧云洲的影响却远超春秋战国。

    天下再无圣贤佛陀。

    世间再无汉人。

    汉人,一直是儒家最忠实的支持者,可以说是儒门的根基。汉人与儒家本成为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