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官 » 第11章 月明飞锡下天风

第11章 月明飞锡下天风

    雷州大疫,至此渐渐平息。

    数日后,刘延寿、温仁心等人,相送苏轼、石坚一行于城门。

    刘延寿拉着苏轼的手,正色道:

    “此番大疫,全仰仗苏大人和石小友之助。本官不才,亦当具奏章于官家案前,或可让苏大人早日北归朝廷。”

    苏轼呵呵一笑,白须飘然。

    “老夫年至花甲,心中早无复起之念,只望此生残躯得归家乡安葬,足矣。”

    另外一边,温仁心将一大包药材,放在石坚手中。

    “帅哥小友,雷州已然是人迹罕至之处,但琼州之险,更胜雷州数倍。”

    “这些药材药方,老夫已详细备注其效用。若是有可用之处,尽管用之。”

    经过这些天的相处,温仁心也知道,石坚确实不通医术,只是家传渊源得知疫情之事。

    石坚笑了笑,对温仁心道:

    “多谢温神医。”

    温仁心看了一眼石坚身边的石依依,迟疑片刻,轻声道:

    “琼州实在险恶,何不将令妹暂时留给老夫照顾。老夫虽不才,亦在雷州薄有名声,定将令妹以亲孙看待。”

    石坚闻言,看了一眼石依依。

    石依依赶忙拉住石坚的手臂。

    “不,侬侬不要和白胡子阿公住,白胡子阿公的家里太臭了!”

    石坚摸了一下石依依的脑袋。

    “那是煮药的味道,不是臭味。”

    石依依嘟起小脸。

    “不,就是臭味,臭死了!”

    石坚看向温仁心,相视而笑。

    片刻后,两辆马车一前一后,缓缓驶向南方。

    两日后,又一辆马车自北方驶来,在雷州衙门前停下。

    一名老者走下马车,很快见到刘延寿。

    “下官苏辙,见过知州大人。”

    刘延寿眼睛一亮,赶忙起身将苏辙扶起。

    “哎呀呀,这怎么使得?苏大人乃是曾经大宋宰相,如今到任雷州别驾,乃是雷州和本官的光彩。”

    “为何却不提前告知本官,好让本官出城迎接?”

    苏辙正色道:

    “刘大人何须如此客气?下官如今乃是在刘大人手下做事,今后若有任何事宜,听凭刘大人差遣便是。”

    两人一番客套,各自落座。

    刘延寿感慨道:

    “苏大人这一次来的却是不巧,令兄苏轼日前已然离开海康城南下了。”

    苏辙闻言顿时一愣,随后不由叹息。

    “紧赶慢赶,没想到还是错过家兄,也不知下次兄弟再见,又是何时了。”

    “对了刘大人,听闻日前雷州大疫,不知情况如何?”

    刘延寿微微一笑,摸着胡须。

    “本官正要和苏大人聊及此事呢。”

    如此这般,刘延寿将前日疫情之事道来。

    苏辙听得啧啧称奇,表情惊讶。

    “也不知家兄从何处结识这石小友,竟然能立下此功。”

    “刘大人此番平定疫情,想必不日必将高升,苏辙在此恭贺了。”

    刘延寿哈哈大笑,下巴微微抬高,颇为得意的叹了一口气。

    “唉,只是那朝中乃新党当政,这番疫情之事,章惇之流不继续追究已然是上上大吉。升官?怕是想都难想喽!”

    苏辙默然片刻,突然开口。

    “那位小友既然是石姓,莫非是来自那家书院?”

    刘延寿目光闪动,笑道:

    “苏大人也想到了?没错,本官也觉得他是出自那家书院。”

    苏辙若有所思,微微点头。

    “若是出自那家书院,有如此才能,便也解释得过去了。”

    “或许,家兄将来北归之希望,便在这石小友的身上也不一定。”

    雷州,递角场。

    此处为雷州最南端的港口,几十艘大小船只落帆停泊于此。

    有渔民摆摊于码头之上,和附近村民行商讨价还价,口沫横飞。

    石坚牵着妹妹的手,一路跟随苏轼等人穿过诸多渔民的热情招呼,打量着箩筐之中的海鱼。

    和后世相比,倒也颇多眼熟种类。

    片刻后,众人来到一艘帆船之前,带着行囊等物,登了上去。

    船夫是个打着赤脚的精壮男子,脸庞黝黑皮肤粗粝,身材约莫一米六左右。

    接过文书之后核对一番,又和引领一行的雷州官吏交谈几句,然后便扬帆起航。

    船帆呼呼鼓动,船只渐渐离开了递角场码头,进入大海之中。

    苏轼立于船尾,看着远去的陆地,一时间不由百感交集。

    “此去经年,不知能否得全躯归蜀,葬于家乡?”

    回想一生经历,自乌台诗案后起起落落落落落,苏轼老怀伤悲,越发叹息不已。

    石坚的声音突然响起。

    “东坡先生何必如此感怀?石某可以肯定,不过数年,先生当可北归。”

    苏轼有些惊讶的看着石坚。

    “帅哥小友,为何如此肯定?”

    石坚笑了笑,并未作答,而是说起了另外一个话题。

    “琼州,乃石某家乡。于东坡先生而言,乃是贬谪荒野。于石某来说,却是重回故土了。”

    说话间,最后一点陆地也在视线中消失,凡目之所及,尽是碧海蓝天。

    海浪起伏间,船只穿梭其中,朝南而去。

    苏轼沉默片刻,突然开口道:

    “老夫此生不曾到过琼州,敢问帅哥小友,那里是一个什么地方?”

    石坚笑道:

    “一年夏日三百天,另有六十天春秋冬日。”

    苏轼吃了一惊,道:

    “想不到这琼州四季,竟然如此古怪。”

    两人一番闲聊,船只速度渐渐慢下。

    苏轼有些疑惑,尝试询问船夫。

    船夫说了几句大宋官话,但南人口音极重,苏轼身为蜀人,竟是听了个云里雾里,搞不明白。

    石坚在一旁,突然开口说了一句。

    “密叠或剁满?”

    船夫眼睛一亮,立刻叽哩哇啦,和石坚交流起来。

    石坚听着,微微点头,然后对着苏轼道:

    “此季风向常变,今日不巧正好刮的南风,此船逆风而行,恐怕要费一日时间才能抵达。”

    苏轼闻言点头,随后又有些好奇。

    “帅哥小友竟然通晓当地方言?”

    石坚笑了笑,道:

    “凡南部沿海,多闽南后人移民,出海为生。雷州、琼州不过相隔数十里海域,以闽南语琼文片交流,虽有所区别,但亦无大碍。”

    苏轼啧啧称奇。

    果如船夫所言,日落月升,船只尚在海上艰难航行。

    船只颠簸,一行众人大半晕船,就连苏轼也不得已在船舱之中坐了好一会,实在憋不住了,才出去甲板透气。

    却见石坚稳坐甲板,不时和船夫交流一二,神情轻松。

    苏轼走到石坚身边,感慨道:

    “人还未至琼州,命却没了半条。也不知到了琼州之后,又有多少险恶等着老夫。”

    石坚注视苏轼,只见这位老者头发花白,一脸憔悴风霜,眼神暗淡。

    石坚笑了笑,道:

    “石某颇为敬佩的一位大贤曾著有一诗,今日便借花献佛,赠予东坡先生,如何?”

    苏轼原本便是文学大家,闻言顿时眼神一亮。

    “还请小友快快念来。”

    石坚注视着面前洒满月光的大海,微微仰头,看向头顶弯月,抑扬顿挫的念了起来。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注)

    苏轼静静听着,脸上渐渐焕发光彩。

    “好,好一句月明飞锡下天风!”

    苏轼神情激动,也随石坚抬头。

    一朵浮云自天空缓缓飘过,遮住月亮。

    不过几十息时间,浮云穿过,月亮的轮廓再度呈现出来,将月辉洒满大地。

    呼呼的南风不知何时已经平息,海上风平浪静,孤船于海面疾驰,船尾划开片片浪花。

    前方,一处陆地自月色下乍然浮现,渐渐占据视线所有角落。

    琼州,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