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微生活随笔 » 《清秋记》

《清秋记》

    雅称,是诗意,是温情,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八月,叫桂月,隐隐约约让人嗅到桂花的清香;清秋,给人清冷之感,凉而不失温度。因秋天凋零,万物萧条,古人触景伤情,逢秋悲寂寥,伤春悲秋成了惯例。但惯例之中总有意外,没有绝对,就像人们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事实并非如此。我的仲秋,分成三份,一份葬礼,一份书单,剩余的一份是生活的琐碎。

    回首八月,重温八月之旅。八月初,参加了姨爹的葬礼,该守夜时守夜,该吃饭吃饭,该上香就上香,该跪下就随大众跪下,谈不上悲伤,有点像阿尔贝·加缪《局外人》中的“我”,没有眼泪的我好像与当时的环境格格不入,也不知道要如何安慰哭得喘不过气来的亲戚。看着插满鲜花的棺,在鞭炮声、延误中,摇摇晃晃上了山,唢呐声在林中悲鸣。二十来辆摩托车摆满了弯道,头围白布的男人女人,孩童皆坐在林荫处,猛灌矿泉水,瓶身水珠汇集。此处,看不到房屋炊烟,右边是连片的龙井茶树,对面只见水墨色的连绵的峰峦。不久的将来,野草覆盖新城,与山融为一体。

    但姨爹尸骨未寒,三个女儿闹起了分家,互相诋毁谩骂,彼此不是姐妹,而是仇人,恶语相向不留余地,一定要在其中分个高低,争个输赢。不好看的吵闹成了左邻右舍的饭后谈资,在大街小巷中流传。

    八月,读完了十本书。在置身事外,麻木无感的《局外人》的“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一坐鼠尸遍布的《鼠疫》小城中苦苦挣扎,在《细雨中呼喊》回忆自己那些灰色的童年,或看隐若现的《面纱》,爱情面前,选择爱自己的,还是自己所爱的,当然,我选理想的双向奔赴。在《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的悠悠岁月中找寻宁静。把自己当成荔枝使者,在《长安的荔枝》中从岭南向长安运送荔枝,体味“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心酸。从《5%的改变》中找到行动的勇气,试一下,不再陷在害怕做得不好的泥沼里,学会去思考家庭关系,亲密关系,接纳自己。在东野圭吾的《恶意》里,看到了没有来由的恶,不分青红皂白的恶,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对你好的人,但是有无缘无故对你满怀恶意的人,想不到结局的《嫌疑人x的献身》,石神为了一束光,一阵微笑,飞蛾扑火守护邻居的秘密,用生命为爱献身。《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山不来就我,我便就山,打破桎梏,做自己。在《穆斯林的葬礼》上,楚老师最后的吻别让我泪流满面,结局那唯美的忧伤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曲子萦绕耳畔。近百年的历史变更,三代人的起起落落,然而,故事并未结束,只要有人活着,故事就不会断更。在书中体味他人漫长而短暂的一生,“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也读了几本欢乐的网络小说来调节大脑,去谈一场梦幻的爱恋,来一场灵异的冒险,和江湖游客仗剑天涯······网络小说往往比文学作品更让人欲罢不能,情节更吸引人,阅读更娱乐。我能不知疲倦一天读完十多万字的网络小说,但没有精力看完同样字数的严肃的文学作品。

    八月十号,提前来到学校,基本每天都呆在几平米的小寝室里,沉溺在一个又一个故事里,一个故事结束,立马进入下一个故事,仿佛在找一处归宿。有时半夜躺在床上,盯着穿透玻璃窗散在天花板上的微光,久久不能入睡。我总想着剖析自己,但又得不到什么结论。

    生活的琐碎,就是每天要给奶奶打一通电话,聊聊天气怎么杨,问吃了没,谁家办升学宴里,家里的猫又欺负新来的狗崽了,过几天要抓鱼啦。若是你忘了,或者倦了,不想打过去,那么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她便来“兴师问罪”。不得不说,主动久了,有时挺心累的,特别是有时候电话那头是没完没了的抱怨。生活的琐碎,是与室友共处一个空间的摩擦与包容,谁说话声音超级大,垃圾又没人倒,清晨被刷牙声吵醒,午休时有人在吃零食,刺耳的塑料摩擦声,下午打游戏的吵闹,谁给谁带个饭,一起散散步,打游戏,吃火锅。

    八月遗憾的是,没有去旅行。期待更好的九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