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风长存 » 第七十章:举国同庆

第七十章:举国同庆

    硫酸又被称为明矾油,最早在春秋末战国初便以北术士用干馏法制得。

    所以要想制硫酸是可行的。

    不过这个时候的硫酸浓度只有50%左右,和刘陔希望的70%还差很远。

    同样的硝酸也可以通过干馏法制得,在中国古代就有了,但是问题和硫酸一样,这个时候的硝酸浓度不到50%,和70%相去甚远。

    其实杨明也试过很多方法,比如继续干馏,或者对硫酸和硝酸继续密封加热。

    但是如此制得的两酸浓度自然达不到要求。

    对于如何检测硫酸硝酸的酸碱度和浓度,刘陔也发明了一种试纸,就是用各种颜色的花,提取出色素,用这种色素遇酸变色的办法来测酸碱度,和ph试纸差不多。

    至于浓度就使用滴定法,用碱滴定酸到中性,碱的浓度和体积已知,已知酸的体积,就可以用公式计算酸的浓度了,如果酸的浓度太大,可以稀释后,再滴定,然后乘以稀释倍数。

    公式为(碱浓度乘以碱体积)除以酸体积,便是酸浓度。

    而所用碱,便是熟石灰。

    这些方法也已交给杨明等人,刘陔也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现在能做额也只有等待了。

    毕竟技术这类问题,也只有时间才能解决,急是急不来的。

    参观完仓山县后,刘陔也回到了临淄。

    第二日,刘陔又亲自来到青州学院。

    现在的青州学校已经有三千余人学子,教师也有五百多人。

    这些教师一部分是刘陔这几年培养啊,还有一部分是从一些无心仕途的人中招募的,自然,负责的是郑玄。

    “拜见康成公”

    刘陔进来后,便直接前去拜访郑玄。

    “嘿嘿,王上快请起”

    郑玄见刘陔到来,也上前扶起刘陔。

    “王上为我大汉劳心劳力,不辞辛劳北上,力建奇功,实乃我大汉之幸也”

    这次刘陔北伐,大汉上下都是知道的,所以郑玄也为此夸奖刘陔。

    “康成公谬赞了,在下只是略有寸攻,如何能当世人夸奖,赞叹,孤也久未见康成公,甚为想念,故今日特前来拜会”

    刘陔说完也对郑玄一大拜。

    “王上有心了,老夫能得王上惦念,也是老夫之幸也,而且数年来得王上照顾,吾之诸弟子也得王上提携,这里也谢过王上”

    郑玄再次扶起刘陔。

    “康成公客气,公之弟子皆为人杰也,能相助于孤也是孤之幸也”

    刘陔缓缓的说道。

    “如今青州学风鼎盛,上至大儒名士,下至贩夫走卒皆以为学为荣,而且乡里之学的建立也让一些幼年也可接受教育,不知康成公有何指教”

    刘陔说完,看了看郑玄。

    “此皆王上之功也,让世人都接受教育,从六岁至十八岁皆可入学,如此大德,老夫可无甚指教啊”

    郑玄先摸了摸胡须,笑了笑。

    “只是在下听说王上于乐成建立阅文馆,天下万民只要出具凭证皆可进入免费阅读,故老夫希望王上能在青州也建立类似阅文馆,若缺乏管理之人,老夫弟子之中可以派出帮助王上”

    “康成公所言,孤也早已计划,现在孤主要是铺开教育,之后孤便会在每一个县设县阅文馆,而各郡各州也有独立的阅文馆,如此无论何处皆可免费阅读,而且我打算在全国所有县建立售书馆,天下万民只要付出一定的价钱,便可购买一本书,而一本书的价格最高不会超过一百钱”

    对于郑玄所说,刘陔也对郑玄说着自己的计划。

    阅文馆就类似于今天的图书馆,而售书馆则类似于今天的书店。

    因为水力印刷机的大规模建设,现在刘陔印刷一本论语类的书籍成本连十钱都不到,就算通过精装的书籍,成本最高也就五十钱。

    所以一百钱一本也赚了两倍的价钱。

    但是这些郑玄是不知道,在郑玄的理解中,一百钱一本书那绝对是赔得老本都不剩了,这和白送没有分别。

    “若真是如此,这真是万民之幸也,如此价格,与白送无异,王上为了世人为学也是尽最大力了,世人必然感念王上之德也,王上也可比肩古之先贤,和孔孟为伍也”

    郑玄也对刘陔大赞道。

    “此孤不敢当也,只是希望以己之力,为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已,可不敢被世人传颂也”

    “王上客气了,那不知王上打算何时建立阅文馆和售书馆”

    郑玄也开始询问起来。

    “不瞒康成公,孤北上之时便已让人准备了,最多明年,便会推广全国,而且届时我打算办一报纸,就取名叫汉阅月报,每一月发行一次,以做学为主,世人皆可于其上书写自己的文章诗赋等,一份报纸百钱,天下所有人皆可购买,此事我已责成孤新成立的治书局负责”

    治书局是刘陔成立的,在学部之下,专门管理各种印刷厂和印刷书,由韩嵩负责,另外也已被刘陔弄成了舆论之地。

    等明年除了汉阅月报外,还有一份华夏日报,每日发行,一份十钱,上面将刊登各种时事,政府政策,商业广告和各种最新的资讯,和现在的各种报纸是一样的。

    毕竟掌握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现在刘陔的印刷厂除了乐成,青州各有两个外,刘陔还打算每一个郡,甚至每一个县都建立一个,如此每个县都可以自行印刷书籍,报纸。

    未来全国每一个县都会建立印刷厂,这些印刷厂大部分都是刘陔自有,一部分由甄家,糜家等投资负责,如此刘陔便会占领舆论制高点,控制了舆论,就会控制未来万民的思维。

    现在刘陔在大汉的威望,特别是一些贩夫走卒中的威望非常的高,如果在通过报纸让所有人都现在自己身边,那以袁家为首的世家又如何和自己争斗。

    不过现在的问题,还是道路问题,也就是新闻的时效性。

    就比如从临淄到乐成,最快也要五日的时间,也就是在乐成知道的就是五日后的消息,如此时效性便会大打折扣。

    要是有电报机就好了。

    郑玄听着刘陔所言,也都欣喜不已。

    “那老夫代天下人谢过王上大恩也”

    刘陔扶起了郑玄。

    之后刘陔又和郑玄说了几句后便离开了。

    ……

    ……

    ……

    又在青州考察几日后,刘陔也带领众人北上。

    一路北上,五日后便到底泉州县。

    之所以到达泉州,一是为了看看新建的泉州港,二便是玄甲军正在此地驻扎。

    因为刘陔走海路,所以刘陔也要求玄甲军在泉州等待自己,等自己汇合后,再一路南下乐成。

    而现在的泉州港便是后世天津的塘沽。

    沿泉州往西,便是广阳国,也就是后来的帝都所在地。

    在广阳国的蓟县,刘虞已经带领众臣,迎接刘陔。

    “拜见王上,恭喜王上建立大功归来”

    “伯父快起”

    刘陔上前扶起刘虞,之后随刘虞入了蓟县。

    第二日刘虞便上表朝廷,为刘陔表功。

    而刘陔在蓟县考察数日,特别是蓟县南的督亢水泽,这里虽然是沼泽,但是确是适合水稻种植之地也。

    如果能在督亢屯田,未来必然会让督亢成为北方一大粮仓,那么未来北上鲜卑不就不缺粮食了么,也不用从南方转运了。

    考察完后,刘陔也和刘虞说起了此事。

    刘虞听后大喜,立刻派人丈量土地,而刘陔也传令荀彧,让其派农学专家北上督亢。

    自从州学建立,刘陔也将州学分为了,农学,商学,工学,医学,师学等数十个专业,术业有专攻嘛。

    荀彧接报后便立刻派出了百名农学高材生北上督亢,刘陔将这些人全部交给刘虞后,便告辞刘虞,南下回乐成了。

    中平三年十一月五日,刘陔带领玄甲军回到乐成。

    而此时刘宏也接到了刘虞奏报。

    捷报传来,举世哗然。

    燕王刘陔自四月西进辽东,至十一月回乐成,前后历时七个月,如果算上二月北上平叛外,前后共历近十个月。

    十个月,刘陔先破叛军,后定四郡乌桓,之后偏师北上漠南,西进河套,荡平二地。

    而主力东进辽东,扫高句丽扶余,平沃沮,濊貃,荡三韩,征东胡,并立五郡之地,拓土数万里。

    使大汉疆土向北直达级北之地。

    如此大功,虽卫霍也不如也。

    刘宏接报后,感慨万千,而众臣也弹冠相庆,饮宴不绝。

    这可是大汉开国以来最大的大事啊。

    之后大将军何进,司空袁愧等人上奏刘宏,在辽东立平州,治理辽东之地,将巨鹿郡并入燕国。

    刘宏准奏。

    ……

    ……

    ……

    而刘陔到达乐成后不久,袁绍派出的使者袁涣便前来祝贺。

    “拜见王上”

    袁涣见了刘陔后,拱手一拜道。

    “先生请起,赐座”

    刘陔挥了挥手,袁涣便站了起来。

    “不知先生前来所谓何事”

    刘陔问着袁涣。

    “特奉大将军与司隶校尉之命前来拜会王上,之前大将军与王上多有冒犯,大将军也非常自责,故特派在下前来告罪”

    袁涣说完,拱手一拜。

    “先生客气,大将军之意孤已明白,先生可告诉大将军,孤并无怪罪之意,我等皆是汉人,应团结一致,共扶汉室才对,若同室操戈,此非我汉室之福也”

    刘陔示意袁涣平身,缓缓的说道。

    “谢王上,大将军也有和王上和解之意,另外大将军听说王上在各地建立五级管理制度,又建立学院教授孩童,也多为赞赏,大将军也想将天下万民都能读书,故特来求教王上,求取大规模印书之法,以为天下万民尽责也”

    袁涣说完,看了看刘陔。

    而刘陔笑了笑。

    “不瞒先生,此法叫印刷机也,明年开始孤便会在冀青各县建立印刷厂,以为印刷书籍之用,另在各地建立阅文馆和售书馆,阅文馆可免费为世人提供读书之地,而售书馆则负责卖书也,最高不会超过百钱,至于印刷机之术,孤已打算明年大婚后,亲自前往洛阳,上奏交于与皇兄,以为天下万民之用也”

    刘陔说完后,也看向了袁涣。

    “若如此,实乃天下万民之福也,在下代天下万民谢过王上”

    袁涣说完,对刘陔再拜后,便告辞离开了。

    看着袁涣离开,刘陔冷笑一声,小声嘀咕着。

    “何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