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风长存 » 第十六章:造纸术

第十六章:造纸术

    在和李玉商量好后,刘陔就找来了刘安,让他找一些木匠,石匠,铁匠,刘安虽然不知道小胖墩要做什么,但是还是去找了。

    而刘利听说后也是一头雾水,于是去询问刘陔,刘陔说等做出来父王就知道了,虽然不知所云,但是刘利并没有说什么。

    至于一众小伙伴就更是一脸头大了,表示一定要看看刘陔做什么,刘陔也是没有拒绝。

    于是一群人从第二天开始就来到河间王在城北的农庄,和一众工匠们开始了制作。

    其实造纸术蔡伦就已经发明了,蔡伦的造纸术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其实哪怕在后世虽然造纸的工艺也不断完善和成熟,但是这步骤基本没变。

    而汉代所用的主要是树皮(一般是檀木)或者构皮(即楮皮)。

    但是早期的造纸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后来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随着造纸技术的发明,特别是用竹子做为原料,也大大促成了造纸术的兴旺和发达,从南北朝后,中国就已经用纸张彻底取代了竹简木渎。

    而刘陔要做的是一种桑皮纸,这是一种明清及民国时期地方官府典籍书册所用的纸,基本上以桑皮纸作为书页,外表美观,手感好。桑皮纸古时一直用于高档书画、高级装裱用纸,除了作普通用纸外,制伞、糊篓、做炮引、包中药、制扇子等等也有广泛应用。

    其实桑皮纸最早出现在唐代,在唐代之时就有用桑皮纸所做的账本流传于世。

    桑皮纸以桑树枝内皮为原料,桑枝内皮有粘性,纤维光滑细腻,易于加工,经剥削、浸泡、锅煮、捶捣、发酵、过滤、入模、晾晒、粗磨等工序后可制成桑皮纸。

    造纸时,先将桑树枝放在水中浸泡,然后剥去表面的深色表皮,取出里层白色的树皮,将其放入加满水的大铁锅中煮,边煮边搅,一直到树皮煮熟软烂,再加入胡杨土碱。

    捞出煮熟的桑皮放在一块长方形的薄石板上,匠人跪在石板前,在自己的双腿上盖一块布,然后举起一种柄短头长的木制榔头砸桑皮。边砸边翻,直至将桑皮砸成泥饼后放进一个半埋在地下的木桶内。

    接着,拿起一根头上有一个小十字的木棒伸进木桶里搅拌。过一会,桑皮浆被搅匀了,其中的渣滓也被专用筛子过滤后,再用一个大木瓢伸进木桶里舀出一大勺纸浆,然后将一种用来拦住纸浆的沙网状、大小约40-50厘米的木制模具放在一个小水坑里。

    最后,将纸浆倒在模具里,并用那根头上有一个小十字的木棒不停地搅动,使纸浆均匀地铺在模具上。待纸浆铺均匀后,再把模具平端着拿出小水坑,放到阳光可以充足照射到的地方。等纸浆在模具上晒干后,撕下来的就是一张地道的桑皮纸了。

    当然除了桑皮纸,楮纸也是适合的纸张之一。

    楮纸,是用楮树皮制作的纸张,而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交子”就是用楮纸印制的,在唐宋时期,成都楮纸不仅用来印纸币,官方和私人文书、券契、书籍也都采用楮纸,楮纸名品有四色,一曰假山南、二曰假荣、三曰冉村、四曰竹丝。

    而楮纸工艺流程,首先将楮料水浸数日,用脚踏之,捆成小把,将楮料用清水蒸煮,削去内骨,将楮皮扯成丝,用刀或斧将楮皮丝切短,打成小捆,以石灰浆浸之,存放月余,将浸有石灰浆的楮皮放锅内蒸煮,将料从锅内取出,放布袋内以河水自然漂洗数日,以脚踏去石灰水,楮皮摊在地上或山坡上日晒雨淋,至色白为止,用踏碓或杵臼捣细,在楮料上加滚开的草木灰水沭泡,阴干半月,河水洗料,再次放入锅内蒸煮,水漂,以日光暴晒,用手将次料及杂质剔去,用刀细砍,至揉碎成末,放内袋内洗之,入槽加水搅拌,向槽中加纸药水,打槽捞纸,压去水份,火墙干燥,从墙上揭下纸张,整理切边、打包。

    这个方法中包括四次蒸煮,其中二次清水蒸煮、二次碱性溶液蒸煮,经这样处理后得到的纸,洁白如玉,纤维匀细,表面光滑。

    所以楮纸费时费力,只能走高端路线,而桑皮纸确可以大批量生产,这自然就是后世所说的高低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