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改写现实,从手撕恶邻开始 » 第四十二章 百年糁汤

第四十二章 百年糁汤

    出了四合院,往左前方走十几米,是一道雕龙画凤的影壁墙。

    过了影壁墙,装修风格突然一变,成了普通写字楼常见的那种房间。

    领班引着岳宁进入一间目测足足有上百平米的办公室,对着一个坐在流水茶台后的中年人说道:“刘总,岳先生来了!”

    中年人赶紧起身,上前握着岳宁的手一阵寒暄,内容无非都是“吃的可好?喝的可好?”、“对本店的服务可还满意?”、“招待不周,多多包涵!”等等。

    岳宁配合这位刘总对庆和楼一阵猛夸,然后等俩人都没啥词儿了这才试探性问道:“冒昧问一下刘总,咱们之前见过吗?”

    “我和岳兄弟素昧平生,自然是没见过的。”刘总哈哈一笑,“但是,岳兄弟和我的岳丈大人,那可是忘年交啊!”

    “送这道佛跳墙给你,也是我岳丈大人的意思!”

    岳宁恍然大悟:“敢问您岳父他老人家,可是姓秦?”

    刘总点了点头:“没错!我岳丈大人姓秦,名援朝,再三叮嘱我一定要送本店的招牌菜给您尝一尝。”

    果然是他!

    岳宁尴尬苦笑,连连告罪,说自己当时喝了点酒昏了头,就在秦大爷面前胡说八道,其实咱们店的菜挺好吃的,不过就是贵了点儿。

    刘总说没事没事,岳先生批评的对,我们确实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

    ……

    有了这茬儿事,岳宁可坐不住了。

    秦大爷自然是一片好意,但未免也不是没有斗气的意思。

    你说我庆和楼的菜味道不好,那我就送庆和楼的招牌佛跳墙给你尝一尝。

    岳宁要是不回敬一下,那不就成了背后说人坏话,喝了点儿酒就满嘴跑火车的碎嘴子长舌妇了?

    第二天岳宁起了个大早,给秦大爷发了个信息:“请您吃个早餐去?”

    秦大爷秒回:“走着!”

    半小时后,俩人坐在某个小胡同的早点摊前,一人一碗糁(sa,读二声)汤,面前两碟小菜,一篓油条,吃得正香。

    “咋样?秦大爷,这糁汤可还入得了您的眼?”岳宁笑眯眯问道。

    秦大爷俨然一副美食品鉴大师的样子,“呲溜”一口汤,再吃两口小菜,然后拿起油条掰一小段儿扔嘴里,半晌才叹了口气,认真说道:“如果庆和楼能有这个水准,我做梦都要笑醒了。”

    “庆和楼肯定做不到。”岳宁自信地摇了摇头,“放眼全济水,甚至不客气地说全国都没人能做出来和这个一样的味道。”

    “您别看就这么一个巴掌大小摊儿,可人家跟这儿卖早点断断续续有上百年了。”

    “啥?你听他瞎吹呢!”秦大爷一脸的不相信,“年纪轻轻的,张嘴就敢胡说,你知道一百年多长吗?我这么大岁数了,也没在济水见过能做开过二十年的馆子。”

    秦大爷的反应完全在岳宁意料之中,作为一个杠精,岳宁当时也是这个反应。

    “苟老板,您受累,给咱讲一讲您这糁摊儿的历史呗!”岳宁朝老板叫了一声,然后指了指秦大爷,“大爷头次来,好奇。”

    摊主儿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转头往这边看了一眼,一脸憨厚的笑容:“从俺这儿往上捯,俺第七代曾爷爷开始在这儿摆摊卖糁。”

    “那年是光绪三十四年,溥仪皇帝年底登的基,俺曾爷爷年初卖的糁,再往后除了闹RB子那几年,俺家几乎每天早上都在这儿卖糁。”

    “您要不信,一会儿可以去俺家看看,煮糁用坏的那些家伙什儿都留着呢。”

    “多少个收老物件儿的二道贩子出高价儿找俺买,俺都没有卖。”

    “老人儿用的东西,留个念想。”

    秦大爷大为震惊,好奇地问道:“这么多年,你们就没想着换个行当?”

    “换啥啊?俺们家祖祖辈辈干这个,别的也不会,再说了,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舍不得丢。”苟老板笑着说道,“丢了,就捡不回来了。”

    秦大爷点了点头,指着碗里的糁问道:“你家这糁汤里这是放了丝瓜吗?在其他家,还真没吃过这味道。”

    “是丝瓜。”苟老板一边比划一边解释,“不是菜市场那种大棚里种出来的光秃秃的丝瓜,是带棱的,晒干了可以拿来刷锅的那种丝瓜。”

    “我家糁汤之所以好吃,就是因为用的东西全都是自己种的,自己养的。”

    “煮糁的母鸡、小米都是自己家的,包括您吃的那盘腌黄瓜,也是自家地里出产的旱黄瓜,您在市场上绝对买不到。”

    ……

    秦大爷沉默了。

    如果这样的话,庆和楼还真做不到。

    凡事就怕一个认真,人家祖祖辈辈就钻研这一件事儿,想做不好都难。

    再加上人家这食材,告诉你你都没地儿去买。

    带棱的丝瓜、散养的母鸡、旱黄瓜……,都是被市场淘汰的好东西,不是因为它们不好,而是因为它们产量低,不好打理,性价比低。

    就好像以前,西红柿泡凉水里冰着,睡醒拿出来张嘴一咬,又甜又沙。

    现在哪里还有这种西红柿?

    找不到了。

    吃完早餐,岳宁陪老爷子沿着韩仓河边走边聊,下下饭食儿。

    “小岳啊,还真看不出来,你年纪轻轻的,对济水还挺了解的。”秦大爷笑呵呵说道,“我记得你好像不是济水人哈?”

    “嗯!我老家在琴岛那边,在济水上学,后来就留这里发展了。”岳宁点了点头,“我这人不抽烟,酒量也不好,唯一的爱好就是吃。”

    “再加上我的工作性质,经常有外地客户来济水,我总得尽点儿地主之谊,请人吃点儿好的不是?”

    “所以这也是为了工作,平时没事儿就多打听,多积累,时间一长脑子里就攒出来一张济水的美食地图了。”

    秦大爷频频点头:“不错!不错!现在年轻人都太浮躁,像你这样有本事,又踏实的,真不多了!千万别学那个张大鹏,挺好个年轻人,最后走了歪路。”

    岳宁:“……”

    您老对张大鹏怨念挺深的啊?

    “秦大爷,冒昧问一下,您和张大鹏他们家,咋回事儿?”岳宁好奇地问道。

    秦大爷叹了口气:“说起来,我和张大鹏他爸打小一块儿长大,穿一条裤子的好朋友,差一点儿就插香拜了把子。”

    “有一年发洪水,我被冲进了河里,如果不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把我拽出来,我早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