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 » 第六十五章 试点

第六十五章 试点

    现在在暖阁进行的不是君臣之间的讨论,而是皇帝与儒家的谈判。

    朱允炆想要改革儒家,但是没有人接受。

    方孝孺又臭又硬,不是谈判的好对象,朱允炆只能同其他大臣商量。

    偏偏其他大臣摸不清两者之间可以妥协的点在哪里,所以不敢轻易接受朱允炆的条件。

    所以改革儒家这条路现在走不通了。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小农经济开始瓦解的时候,儒家也就不得不改了。

    现在朱允炆只能另辟蹊径,将改革进行下去。

    没有办法,只好放大招了。

    “诸位爱卿。”朱允炆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继续道,“你们难以接受朕的意见,朕能理解,现在朕还有另一个办法。”

    “陛下请讲。”毛泰恭敬地说道。

    “朕要在某些城市,或者蛮荒来实施朕的想法,你们总不能反对了吧。”

    “请问陛下是何地点。”方孝孺竟然讲话了。

    “朕还未确定,只是想了几个地点跟诸位爱卿讲讲。”

    “朕在祭天时已经宣布大明子民可以随便向海外移民,在过年以后移民的事就要提上日程,朕确定的几个点就是移民的重点。”

    “一个是台湾岛,这是通往南洋的重要基地。”

    “一个是琼州府,主要是面向安南和占城。”

    “一个是松江府,松江府扼长江之要,出可前往波澜壮阔的大海,入可逆流而上直达重庆,松江府以东是个绝佳的建城地点。此处不需要移民,鼓励民众前往即可。”

    “一个是辽东都司,那里有巨大的铁矿和石炭矿。”

    “再向北,奴儿干都司也需要择址建城。”

    “边镇的位置都很重要,但朕只准备在大同府建设新城,此处也不需要移民,待朕解决了军户的问题再说。”

    “西北的话,在哈密设哈密城,丝绸之路也该复兴了。”

    “陛下,何谓丝绸之路?”郁新问。

    朱允炆一愣,连忙搜了一下,才发现丝绸之路并不是中国人对这条商路的称呼,而是在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中提出的。

    中国对这一商路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称呼。

    看到这里朱允炆不禁有些汗颜,还是学历史的呢,对这点常识都不清楚。

    朱允炆解释道:“所谓丝绸之路是朕的称呼,就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逐渐形成的这条历史古道。”

    “中国的丝绸制品、瓷器、铁器、蚕丝、茶叶、冶铁术、金银器制作术及其他工艺品,通过经过这条商路传到波斯、大食等国;而西方的技术和许多瓜果菜蔬,通过这条商路又传入中国。”

    听到这里大臣们更懵了,我们吃的东西还有从大食传过来的?

    郁新及时将大臣们的疑惑问了出来。

    “你们该不会以为很多以胡字开头的东西都是匈奴等族的吧?”

    朱允炆纳闷了,明明中国史书上对这些都有记载的啊?

    郁新说道:“臣只知道是从西域传入,并不知道是哪个国家。”

    “你们还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啊,西域的范围比整个大明都要大,怎么可能只有一个国家?”

    “好了好了,朕不想讨论这个问题,你们跑题了。”朱允炆一脸的不耐烦。

    “你们只要知道哈密卫要建设新城就行了。”

    “朕说的这几个试点你们可有异议?”

    这点地点除了松江府是富饶的府,大同府人也挺多外,其他的都还是荒地,没多少人,条件极为恶劣,因此大臣们很容易就接受了。

    大同府是边镇,军队更重要,大臣们也无所谓。

    松江府他们就不干了,这里可都是上田啊,就算是华亭县和上海县都属于人口稠密地区,怎么能用来做试点呢?

    而且离京城那么近,万一试点成功了,太容易影响到京城了。

    毛泰等人坚决反对。

    “臣赞同这些地点。”又是方孝孺。

    怎么开始支持朱允炆了,这是转性了?

    “臣以为加一个松江府无伤大雅。”方孝孺继续说道。

    “朕不仅要松江府,也需要嘉定县。“

    长江的出海口现在属于嘉定县,不能不要啊。

    方孝孺道:“臣赞同。”

    “好了。”朱允炆一拍手,“现在问题解决了。”

    虽然憋了一肚子气,朱允炆还是不得不将剩下的话说完。

    “这些地方由内阁亲自管辖,与布政使同级,为从二品。”

    “除了松江不会轻易扩大范围,大同只能向北扩大,其他地方所辖地区均可随意扩大。报内阁批准就可。”

    “所有这些地方的官员由内阁选拔,交由吏部任命,任命下达后让他们到京城来,朕要亲自培训他们,合格以后才会到地方赴任,不合格者朕到时候再决定。”

    “军队的选调先不着急,等布政使的人员确定了以后在做决定。”

    “这是最主要的事,以后朕想到什么还会再说。”

    “你们可都听清楚了?”

    大臣们没有再顶撞朱允炆,全都应下。

    培训时间还不知道多长呢,任由他折腾去吧。

    “对了。”朱允炆又想起一件事来。

    “解缙要在培训名单里面。”

    纵观解缙的生平,并没有在地方上当政的经验,虽然当上了内阁首辅,处理地方政务的能力有没有,能达到什么程度,解缙一直没有显现出来。

    解缙以后肯定是内阁阁老,能不能当上总理,就看解缙在地方上干得怎么样了。

    “臣遵旨。”解缙站出来谢恩。

    “呼。”朱允炆伸了个懒腰,终于结束了。

    “现在什么时辰了?”朱允炆问李元。

    李元从角落里走出来,答道:“回陛下,现在已经快要二更天了。”

    哦豁,都快九点了,今天讨论的时间可真不短。

    “行了,你们赶紧退下吧,李元,去给诸位爱卿拿些点心。”

    除了严震直,他们还没吃饭呢,早就饿的前胸贴后背了。

    “谢陛下。”

    拿到点心的大臣们也不顾形象,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除了方孝孺。

    看到这一幕朱允炆笑了:“诸位爱卿早点答应朕的建议不就行了?”

    等大臣们告退,朱允炆站起来打了个哈欠,与这帮老奸巨猾的混蛋们斗智斗勇可真是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