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中原二十年 » 第二十一章 命运相仿

第二十一章 命运相仿

    且说福来客栈二楼雅间,卢铁辑与西门擎苍一番问答,两方便各自散去。

    而先前大街激战落幕,孟榆林翻墙而走,与叶向群等人寻迹过巷,终而来到了一处酒馆的后院,正是关徐虎四人寄宿的那一家。

    而那苏氏母女已被安顿妥当,入住在客房里歇息,母女二人满怀期待,只等第二天天明,便与几人前往桃源寻觅丈夫。

    孟榆林四人到得后院,稍等了片刻,就见沿街屋脊上飞来一个彪壮大汉,两个纵身,终而落下屋顶,来到了几人面前。

    叶向群与杨义杨武展开笑容,都向前道:“关大哥!”

    见关徐虎平安归来,孟榆林也是一喜,向前拜道:“几位搏命相救,真是豪情见日,义胆凛天,小弟孟榆林感激不尽!”

    叶向群伸手把他扶起,关徐虎大笑道:“莫非如此,我等也不能结识孟小爷哉,此天降之缘,怎可不救!”

    关徐虎心中畅爽,这番搂过众人,便往酒馆二楼走去,道:“今日真是好痛快,来来来,咱们喝酒去!”

    众人应声跟随,到得二楼,吆喝来几个伙计,饮品酒水甩手吩咐,大小菜肴随性点满。

    五人围桌坐下,关徐虎仍居首位,叶向群与杨家兄弟位列左右,孟榆林则坐在对面。

    且一番畅所欲言,交换了名号,谈及今日追赶孟榆林飞燕宝马,皆是纵声大笑,复而说起东大街上掌掴蒋琨,又是一阵感慨连连。

    孟榆林拱手道:“关大哥性格豪爽,为人仁义,可当大侠之称!”

    关徐虎摆手笑道:“古往今来,能称大侠者莫非武功盖世、仁者善心,如梅花手侯德仁候老前辈,暗器精绝艳丽天下,百岁生平救济无数,当为一世之巨侠。”

    “而雾里游龙江时灭江老前辈,三进王府夜寝龙榻,六停太湖调笑锦衣,则是时代之豪杰!”

    “关某虽自负有些武艺,但还不敢与这些豪杰巨侠相提评论,只敢自称一声乡野游人。”

    “关大哥过谦了。”孟榆林笑道:“先前我见四位追来,便觉得诸位形貌可亲,现在围桌共饮,更是一见如故,还不知几位是哪里人氏?”

    关徐虎道:“我本居北方京师一代,只因行事鲁莽,惹祸上身,不得已一路南下,流落到了这江南一带。”

    复而拍了拍叶向群的肩膀,又道:“向群则是我家室的堂弟,先前投奔于我,后随我一起南下而来。”

    孟榆林皱眉道:“我看关大哥如此直爽,不想还有如此心酸往事。”

    关徐虎道:“哎,不过一些往年旧事,说说又有何妨,况且所做的事皆是为民除害,便是如今再走一遭,也定饶不得那厮!”

    关徐虎此人本居于顺天京师一带,虽不说家财万贯,但内有祖上宽宅、贤妻儿女,外有十顷良田、子弟门人,也算得顺心富裕。

    后叶向群遭遇不测,举目无亲,来投奔昔日堂姐,却与关徐虎一见如故,终而结下了恩情。

    只可惜关徐虎生性鲁莽,一次外出之时,见几个官宦子弟为非作歹,便出手惩治了一番,不想却因此遭遇报复,家破人亡,不得已孤身南下。

    而叶向群舍不得大哥,也一路跟随而来,一年间两人相依为命,最终到了这镇江府地。

    言及往事,关徐虎与叶向群相视一眼,既无沮丧颜色,也无悔恨情态,孟榆林在一旁听着看着,心中对二人的敬重也愈加深厚。

    待得二人相继说完,孟榆林再看向杨家兄弟,道:“我看二位样貌相似,应是一对同胞兄弟,不知现在家住何处,又是怎么和关大哥结识的?”

    杨义拱手道:“我兄弟二人久居镇江,本来也有亲人家业,只是被西门一家多番逼迫,不得已起身反抗,失败告终,现在也是游离失所。”

    杨武笑道:“不过却也幸运,今日奔赴桃源,竟遇到了关大哥与叶兄弟。”

    与西门家一样,杨家本也是镇江的名门望族,若论其往代事迹,比之西门还更加久远。

    自三年之前,中原各地的帮派争斗落下帷幕,西门兄弟上任大小家主,主持镇江,便有了像东大堂收取地契、强买门面种种之事。

    而杨家作为本地名门,自然不肯任人宰割,可惜天底下实力作主,人世间强者称王,杨家众人虽多次反抗,最终还是以失败收场,唯有杨义杨武因游历在外得以幸免。

    后二人返回家中,眼见往日繁华成为废墟,家族基业沦落他手,心中悲愤难忍,当即立誓复仇,只是二人隐匿镇江三年,多次出手未得成效,反而身陷设计,险些殒命,不得已放下誓言,想先去桃源暂作生活。

    今日杨义杨武奔赴桃源,却恰逢关徐虎二人刚到镇江,四人命运相仿,言语投机,一时间结为挚友,只是杨义天性谨慎,后复仇时多次受挫,现在做起事来顾念太多,与关徐虎不太合心。

    四人身世都已说完,一时间席间无言,五口沉默,却见墙上有一诗挂,上书“往日好悠哉,多是不复聚,今朝把酒醉,明日何处去”四句,只觉得贴切此时心境,使人更生思绪。

    过不大时,众人恢复过来,把苏氏母女的事也说了出来,又引得一番愤慨,说到动情处,关徐虎连连拍桌,本欲破口大骂,但碍于孟榆林名捕身份,最终还是忍住。

    孟榆林点头听着,心中道:“我生来平顺,无有忧虑,家族富裕,不见坎坷,二十余年只丧母之时感到悲痛,今日若非此四人倾肠相诉,又怎知人间多是疾苦。”

    孟榆林官宦子弟,其父亲是应天人氏,年轻时科举高中,曾在京师为官数十载,后告老还乡,带着孟榆林两个弟弟回到了应天老家。

    而其母亲则是庐州一商人之女,十年前诞下第三子后难产而死,这也是孟父正值壮年却辞官归乡的原因。

    后孟榆林成年为官,先在京师刑部任职数年,直至一年前借职场关系,调任刚刚成立的中原名捕,得以返回应天与其兄弟父亲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