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听雨轩集 » 义乌:几人识得鸡鸣山

义乌:几人识得鸡鸣山

    十四年前,我在义乌工商学院就读时,常与学侣同登鸡鸣山,在山顶俯瞰义乌全境。缓缓流淌的义乌江水犹如一条巨龙,自亘古盘桓在义乌大地上,蜿蜒曲折似银练。滚滚的江水,如同义乌市场的发展脚步,奔流不息。街道上的行车,也如流水一般,穿梭于大街小巷,无休无止。忙着赚钱的人们,来去匆匆,没有片刻停留,就像义乌江里的水一样,看似缓慢,其实熙熙攘攘,皆为生计奔波。他们用智慧的双手创造了财富的同时,也在为义乌这座国际知名的城市添砖加瓦。看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大厦,在晨曦云雾的笼罩下,宛如人间仙境。

    当时作为义乌城中唯一处适合观景的高台,没有亭台楼阁,只是一座平地突兀且草木茂盛的山峰。如今,在霪雨霏霏的日子里,烟雨锁江南,灰蒙蒙的天色下,鸡鸣山显得犹如一位遮着面纱的女子,朦朦胧胧。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亭阁雅致,在绵绵细雨中携侣重登鸡鸣山,也不失一种浪漫。

    登临绝顶,一座仿古的汉式建筑——鸡鸣阁,赫然入目。灰瓦白墙,连廊卧虹,飞檐斗拱,金乌展翅,显得格外的宏伟大气。在钟楼上,依栏西望,樊村、青岩一带风物尽收眼底,若登上鸡鸣阁顶,义乌城一览无余。在全域旅游经济的宏观政策调控下,得益于市政投资兴建。这对义乌这座国际都市的市民而言,无疑是增加了一个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然而,试问有几人识得鸡鸣山?

    鸡鸣山,位于义乌古县治东五里许,东临义乌工商学院,隶属义乌市江东街道管辖,山青景美,鸟语花香。据万历《金华府志》记载:“昔人闻金鸡鸣上,群鸡皆应,故名。前瞰县郭,旁临大溪,众山萦廻,上有小亭,九月九日于此登高之会,名登高台。”由此可见,鸡鸣山是义乌有名的观景台。

    这不仅仅是一座观景台,还是一座文化大山,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来此登高赋诗。

    宋时就有叫陈鼎的隐居于鸡鸣山之阳,据嘉庆《义乌县志•卷十五•隐逸》记载:“陈鼎,字孟容,自号静翁,锡子志趣高迈,不喜自卫,靖康初,游太学,京城陷。东书东归结茅鸡鸣山之阳。采疏採薪以奉其母,而母亦欢然,忘其忧。有诗稿五卷。”见诸史籍者有之,而不见史籍者必不少,只是鲜为人所知罢了。至于赋赞鸡鸣山的诗词文章,就不作赘述。有些高山,别说隐士,即使樵农也不曾居住,而鸡鸣山曾有隐士居。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儒林学者隐士居住,与其往来者又岂是白丁。

    另外,嘉庆《义乌县志》还载有:宋孟忠简公外甥吉州太守朱宗儒,浔州居县学,墓葬鸡鸣山之阳;宋宝庆二年进士,抚州太守周勇墓在鸡鸣山;以及学士陈涣、叙州太守陈忠的墓也葬在鸡鸣山左侧宗塘山之原。志书中的墓葬,文人学士大多有些知晓,不过《青岩刘氏宗谱》中所记载的宋代南井刘氏始祖刘庭芝和庙巷刘氏始祖刘庭藻的墓均葬在鸡鸣山上,想必知道的人并不多,哪怕是他们的子孙也知之甚少。

    鸡鸣山是值得打造的文旅名片,义乌拥有一座像嶯山一样的人文地标,是义乌之幸,也是人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