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科幻灵异 » 怪奇探案 » 6.犯罪心理学

6.犯罪心理学

    陆铭在很早以前就在网上搜索过吴谢的消息,毕竟是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人。关于事件的经过结果人员等等,看了个遍。

    网络上的各种小编也好,公众号博主也好,发表对于他酿成惨案的心理原因,整个事件人员分析,各个细节毫不放过,整个家族成员的详细信息,把他分析得360度旋转。

    众说纷纭,某些分析之处确实有道理,不过某个博主最后开始分析吴谢的心理,开始无端揣测,加上自己的主观理解去解读吴谢的行为活动。

    大可不必,分析出来的心理活动其实是博主自己的心理,跟吴谢的心理有什么关系,除非吴谢自己说出自己的心理想法,对,他说出来过,不过那已不是真实的心理,因为当时他最需要的是减刑让法院从宽发落自己,所以说出话难免背离初衷。如果他把完全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法院估计可能认为主观犯案意识太明显,情节太恶劣,那他就更在劫难逃了。

    亦或许他的本意确实也不是太恶劣,能够得到一定的宽恕,但他造成的结果就是一条人命的丧失,势必只能付出自己生命的代价。

    不必去分析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么做。每一个人造成杀伤的原因都各不相同,一次毫无关联的导火索都能造成结局。心路历程不必分析,需要分析的是以后如何去避免此类案件的发生。

    那就需研究犯罪心理学了,看过一部分犯罪心理学,公安专业的必修内容书籍,买成98元,有点小贵。

    据自己了解的浅薄知识来说,一个人性格的形成,童年非常重要,在小学初中性格就已经初步定型,所以之前有专家提出不要妄图改变一个罪犯,他的行为性格已经形成。应是在孩子童年时期就进行良好的行为心理引导,方能在他长大以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意识,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专业领域专家在调查众多犯罪案件后发现,很多罪犯都有某些共同特征,总结来说是,童年受过虐待的人在长大后出现犯罪的概率比童年幸福的人要高,或者在童年受过大脑创伤和身体创伤能够导致冲动性暴力犯罪的倾向性,但产前环境质量在大脑发育中也相当重要。

    研究表明,产前孕妇如果接触烟酒毒品,对胎儿有重大影响,孩子出生后发生犯罪犯案的概率会提高。大脑前半额叶的变化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较为复杂。

    在犯案的人群中,有一种分群是人格异常人群,这一术语通常描述的是一类在心理、人际和神经生理方面具有明显异于常人特征的人,而如果细分又可划为三种类型。

    即:1.原发型。2.继发型(或神经质型)3.逆社会型。

    其中只有原发型人格异常者是真正的人格异常者,他们在心理、情绪、认知和生物学上均具有显著区别于常人或普通罪犯人群的特点。

    继发型人格异常者与原发型人格异常者相比存在更多的情绪不稳定性和冲动性,表现得更具攻击性和暴力倾向。继发型人格异常者是指由于严重的情绪问题或内心冲突而做出反社会行为或暴力行为的人。相比与原发型人格异常者他们经历过更深刻的父母虐待和抛弃。

    不是所有的暴力杀人罪犯都是人格异常者,而完全人格异常者是极少见的。且他们往往是累犯,一生劣迹斑斑,前科无数。

    如何去鉴别,毕竟他们的外表极具迷惑性,往往魅力十足,但当你发现他的真面目时或许为时已晚,只能在发现端倪时尽早抽身离开,避免惨剧的发生。

    逃离祸端的最佳方法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在一开始就远离祸端,才能避免受到伤害。

    法律能够惩戒杀人罪犯,但是杀人罪犯在杀人前或许只是小打小闹,在杀害生命后方被关押判刑,那第一个遭到此类厄运的无辜人就是无妄之灾。杀人犯受到惩罚,是较于一个无辜生命的牺牲为代价,往后他才没有机会再去犯案残杀更多生命。

    如果能够在杀人犯意识念起前阻止他实施杀人行为,就不会有无辜的生命遭到残害。而不是等到酿成惨案后,再去侦破,无辜的生命无法再活过来,只是补救措施罢了,让他无法继续横行霸道。

    有的杀人犯最开始是无任何前科记录,所以更加难以预防,即使有死刑的震慑力,也有人以身试法。所以人类科学的行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去完善,一个完全没有罪案的伊甸园人类社会不是无可能形成。

    不单单是杀人犯罪的问题,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异常人格者,尽量躲开远离,女性在谈恋爱期间如果长期遭受PUA,冷暴力,持续性的各方面虐待,就要考虑是否是遇到了异常人格者。男性同样适用,女性施暴方因为体力因素,更容易用软暴力进行施暴。

    家暴的结婚对象,酗酒的结婚对象,等等。从开始的源头远离此类人,初期接触他们往往表现得极具温情,极具可爱,但往后就本性暴露无遗,再去离婚于事无补。

    了解他们的成长事件,是否在童年虐待小动物,这一点很有重要关联性。又譬如:爱撒谎的人,小时候纵过火的儿童,称自己不小心打翻了蜡烛等。都应提高警惕。

    有一种说法是反社会人格是天生的。

    当然也有小时候受过虐待冷落的人,没有发展成反社会异常人格,福利院长大的孤儿依旧善良。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阅读《犯罪心理学》。笔者简单科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