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晚唐开发东北 » 第一百一十章 明修栈道

第一百一十章 明修栈道

    这人啊,总是要经历一些事情才能长大。

    李悦的心态彻底发生了变化,考虑事情也和以前不同。

    忽汗城的达官贵人都知道,有个唐人少年攀上了太子的大腿,甚至还赏赐给他一座官邸。

    听说这次少年县令又带来了大量的宝物,可惜众人只是看见几个蒙着苫布的大车,至于里面是什么就不知道了。

    想必一定又是来拍太子的马屁的。

    没看他的那座官邸里面,居然住着大量的木匠,每天耗费的木材不少,一定是又在琢磨着让太子开心的物件。

    不管别人怎么看,李悦做着自己该做的,有些话没法和太子说,和杨义聊的话却是没有那么多的顾忌了。

    “杨叔叔,小子想和你打听一下,要是见那些老家伙的话,我该是怎么见,你帮我琢磨个名单出来。”

    杨义捋了捋胡须,脸上的皱纹挤到了一起,李悦的举动让他很是高兴,显然是没把他当成外人,哪怕是言语中有一点客气的地方,他心里都不会舒服的。

    “小子,老夫等你多少天了,东西早就给你准备好了,就等着你来登门呢。”

    说话的工夫,杨义拿出一份长长的名单,上边详细地标注着官职、府邸、喜好……

    李悦惊喜万分,随即又皱起了眉头,上面的字认不全不说,一坨黑乎乎地都挤在一块,而且阅读习惯的不同,看着实在是费劲。

    猛然想到扶余县的学堂,杨义向李悦一伸手,对方尴尬地递了过来。

    “也不知你从哪来学来的那些东西,杨兄的书写习惯也和老夫一样,唯独你小子那么另类。”

    李悦挠了挠头,也不能说是骨子带来的习惯啊。

    “渤海国仿照唐国,同样也是设置了三省六部。不过名字却是不同,宣诏省相当于唐国的门下省;中台省就是中书省,政堂省就是尚书省。”

    听着杨义的话,李悦满脑子的浆糊,这个那个省根本不明白意思,索性不停地点着头,好像都懂似的。

    “老夫再和你说说六部:忠部就是唐国的吏部,仁部——户部,义部——礼部,智部——兵部,礼部——刑部,信部——工部。”

    “至于拜访各部大佬的顺序,老夫也都给你标注了,千万别胡乱安排,免得让人挑你的毛病。”

    李悦点了点头,这点可得记住了,总不能先拜见了老三、老四,回头再去见老大、老二吧。

    人家不得寻思,你小子是瞧不起我啊,居然把我排在了后面。

    其他人也得寻思,这家伙没安好心啊,分明就是挑拨关系,我一个老四怎么能排到老大的前面呢。

    接下来的日子,李悦游走于各个达官贵人的府邸,左相、右相、各位尚书,很多人的家中都留下他的足迹和影子。

    既然是巴结上司,当然是投其所好,崇拜唐国的官员,家中自然少不了送一套颇具唐国风格的家具。

    妇人梳妆使用的月牙凳,李悦自己设计的梳妆台,书房摆放的曲足案,盛装衣物的三彩柜……

    家中妻妾繁多的,自然少不了香水和香皂开路,利用马油制作的防冻霜,也是送给女人的首选。

    制作精美的千层底,皮毛内穿的皮袄,羊毛编织的毛袜子……

    总之扶余县目前拥有的货物,全部成了李悦拜见、结识贵人问路石。

    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获也是颇丰的,至少从众人的态度上可以看出,自己这个唐人让他们有些忌惮,但是没有排斥,这就是一个好的现象。

    至于那些职位略低的官员,李悦也不是不理不睬,不过不至于那么明显的巴结,而是非常的含蓄和婉转。

    京城的酒楼早已经开业,对自己敌意、或者是想主动拉近关系的,酒楼的掌柜早已经留意,并且记录下来。

    酒楼旁边又开了一家店铺,看招牌上的名字就知道有多狂妄——珍宝坊。

    渤海国的一干大佬,上朝前都会习惯性闲谈一阵,借着这个机会,往往就会达成某种协议了。

    左相率先起头,看着身边都不是外人,开口说道。

    “想必那个李悦已经拜访过诸位。老夫看这小子也是个趣人,当初和太子无意中认识,竟然借着太子的名头,把那个扶余县搞得风生水起啊。”

    右相微笑着点了点头,默不作声地看着其他几人。

    忠部尚书不用问,那是太子拥趸,至于仁部尚书和信部尚书相互看了一眼。

    “我们哥俩没什么想法,这一年来的税收一文不缺,麻烦也没给我们找一点,只希望多几个这样的县令才好啊。”

    几个人点了点头,调子就这么定了,扶余县那片地界,不支持、也不反对。

    对于长白山附近起家的渤海人,目光始终关注在忽汗城以东的方向,由多个河谷盆地组成的领地,受海洋气候的影响,相比西边要暖和了许多。

    而且借着天然的地理优势,东部地区可以说是易守难攻,加之偏远的距离,就算是契丹人想要进攻,漫长的补给线也是他们最大的障碍。

    相对而言,扶余府简直就是一根鸡肋,土地尽管平整,可惜人口稀少,开荒很可能是给契丹人做了嫁妆。

    当初为了设府,不过是想建立防御契丹人的防线,有门路的谁都愿意去,不然也不会把县城交给一个唐人去打理了。

    谁又能想到,唐人竟然聚集的越来越多,既然有唐人愿意顶在前线,何不成人之美呢。

    “不瞒哥几个,这小子会来事,讨老夫我喜欢,本来寻思咱们别占小辈的便宜,去关照一下他的小店。你们不知道啊,老夫的脸都快丢尽了。”

    看到右相微笑着尴尬的样子,几个人哪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自己也是有过同样的遭遇的。

    不止是太子着急,他们几个也是着急,没有唐国的册封,没人会承认国主的身份。

    以目前的局势来看,无论是太子的身份、还是太子的品德,都是国主的第一人选。

    不管是因为李悦自身,还是和太子的关系,几个人都有理由和其礼尚往来。

    只是看到珍宝坊的价格,大家才知道,这份人情欠大了。

    也怪不得人家敢起这个名字,先不提那些货品的价格,只看那里的摆设,就能大概了解。

    满屋子的唐式风格,让人感觉见识大涨,一件件摆放着的货品,简直就是展示的艺术品,除了奢华还是奢华。

    单单以酒来说,晶莹剔透的瓶子里,或是纯净透明的原浆,或是炮制着中药的药酒,甚至还有养生健体的补酒,看着就让人激动。

    不说那里面的酒,就是单凭着盛装的瓶子,卖价几百贯贵也是正常,酒喝光了瓶子也可以当成传家宝啊。

    况且身为达官贵人,如果宴请宾客的时候,用这样的酒来招待,宾主双方都很有面子,说出去谁不夸赞啊。

    如果没有的话,你自己想象去吧。

    再说摆放酒的架子,一个个小小的格子,竟然用透明的玻璃遮挡着,不知道有多少土包子的头或者是手撞上去过。

    想想自己这个身份都感觉尴尬,更别说那些见识短浅的了。

    看看人家的脑子,香皂、香水都熟悉了,居然还造出了会冒出香气的蜡烛。

    明明是大亮的白天,屋子里虽然有点暗吧,可是皇宫里也没说奢侈到白天点蜡啊。

    手臂粗细的红色蜡烛,店里点了十几根,把房间照得铮明瓦亮不说,还飘散着满屋子的香气,想想都觉得喜庆。

    看着眼前不伦不类的店铺,李悦都觉得尴尬,自己的见识也不多,只是记得商场的展示柜,不过就是这个样子,已经是成为了京城的风景。

    赚这些贵人的钱,李悦没有一点心理负担,尤其是那些背地里看自己不顺眼,明着还得上赶着给自己送钱的。

    对于左相、右相等人,李悦会给予很大的折扣,这不仅钱财上的差别,更是对关系、身份的一种认可。

    至于乌诚一派的贵族,不仅需要原价购买,甚至还不一定有货。

    谁亲谁远,一眼就分辨出来了。

    大量的铜钱和物资运出了京城,而扶余县火力全开,数不尽的奢侈物品进入了京城。

    经营已经走上了正轨,借着运钱的机会,太子赏赐的马,以及去唐国的礼物和使团,也偷偷地溜出了京城。

    为了避免敌人狗急跳墙,截杀使团、甚至是截杀皇后,只能采用了这样的手段。

    赚钱的喜悦稍稍冲淡了外县百姓的悲伤,同时也吸引着更多的百姓投奔扶余。

    尤其是败退的契丹人把各县扫荡了一遍,没有了县令的阻拦,使得各县的百姓纷纷离开了各自的属地。

    此时的乌诚焦头烂额,手下没有了听令的喽啰,背后的大人物也很不满意,明明是万无一失的事情,居然发展到了这个地步。

    不过还好,至少那个李悦不敢明着对自己动手,看当初敢用石头砸自己的架势,乌诚还以为他得上门问罪呢。

    挨揍算是小事,让他头疼的是城里的百姓,也不知扶余县给出了什么诱惑,大量的百姓开始出走,房子显然是卖给了城外的牧民。

    那些牧民住惯了牛圈、羊圈,怎么会知道城里的规矩,每天街道上满是牛屎、羊粪的,让其他的百姓不禁叫苦连天。

    而且这些牧民显然是某个部落的,面对着他们乌诚也没有太多的办法,这些人根本就是未曾教化,仗着人多居然敢辱骂自己。

    要不是城里驻扎着一千多铁骑,这些人说不定敢杀人造反了。

    也难怪人家会骂,自己花钱买的房子,用你指挥怎么住,就是把牛羊都赶进屋里,你也说不着啊。

    乌诚甚至有些怀疑,这些靺鞨人是李悦收买的,不过仔细一想,这么多天他一直在忙着从京城赚钱,好像根本没那个时间。

    再说了,有收买这些人的钱,不如直接安顿在自己的县城了,总不能是专门为了恶心自己,让这些人赶着牛羊来城里泄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