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暗香盈袖之我与卫芹之爱 » 读《与妻书》所感——以此敬的呈爱人

读《与妻书》所感——以此敬的呈爱人

    “愿得⼀⼈⼼,⽩⾸不相离。”这是情⼈间最⾼的境界了吧。

    许多⼈⼀辈⼦都在探寻:到底何为爱情?却鲜有⼈得出最终结果。但是,在民国时期,却有对恋⼈演绎了⼀场超越⾁体,超越⽣死超越灵魂的,让天地都为之动容的完美爱情神话。

    1911年4⽉24⽇,在起义的前三天,林觉民写下了为后⼈所动容的《与妻书》字字⾎泪,让⼈含泪。“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欲搁笔。”这是⼀种怎样的不舍之情啊!但是,国难当前,国贼尚存,这让这位爱国的热⾎青年不能为⼉⼥私情⽽弃国家于不顾。

    ⾝怀⼀腔报国热情,“吾充吾爱汝之⼼,助天下⼈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为念,当亦乐牺牲吾⾝与汝⾝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也。汝其勿悲!”多么远⼤的抱负,多么理性的思考。林觉明能舍⾝为国的精神让世⼈所感叹。

    虽然与妻⼦是封建的包办婚姻,但是,⼆⼈在新婚之夜⼀见钟情,并定下了死⽣契阔。共同⽣活的三年时间,留给妻⼦陈意映的,多为甜蜜,多为欢欣。这些回忆⽀撑了这个⼥⼦为期⼀年的⽣命,但最终,却因忆夫成疾,终在,丈夫就义后的⼀年,也驾鹤西去。死时的她,⾯⾊虽苍⽩,但是嘴⾓依然含着⼀种解脱般的笑容。也许,这对她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吧。⼆⼈虽未成连理枝,但亦可同为⽐翼鸟,从此海⾓天涯,不离不弃。

    ⾯对国家与爱⼈,林觉民虽有不舍,但依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天下。⾯对⽣者与死者,其妻意映也含泪⽀持丈夫的选择。

    ⼀个是满腔抱负,学富五车的海外学成归来的才⼦。⼀个是端庄贤慧的⼤家闺秀。⼆⼈看起来像是两条不会相交的平⾏线,但是,越演绎出⼀场壮美的爱情故事。这不能说不是⼀场旷世之恋啊。

    ——引文

    有⼈说:“不读《出师表》不知忠,不读《陈情表》不知孝”,林觉民与妻书读后感。我说不读《与妻书》不懂真爱。

    《与妻书》是黄花岗七⼗⼆烈⼠之⼀的林觉民写给爱妻的绝笔信。我具体不记得第⼀次看到这篇⽂章是什么时候了,隐约好像是在初三的⾃读课本中,不过那时间由于阅历和情感的积淀肤浅,似乎也读不出什么味道。以后反复读过好⼏次,直到⼤学的某⼀天,我将其列⼊⾃⼰最爱的⼗篇⽂章之中,今天再读时,忽然意识到该写点什么了。

    回想80多年前的那份真爱,我想只要是⼀个⼈,⼀个有⾎⾁有情义的⼈,⽆不为这篇⽂章的真挚⽽动容,为这种⾄诚的⼤义之爱⽽感喟。

    《与妻书》起笔⾮凡,书信的开头就表现出了作者⾼超的驾驭语⾔的能⼒。“意映卿卿如晤”,是这份绝笔信的开头。“意映”是作者爱妻的名字,即陈意映,⽽“卿卿”是作者对爱妻的尊称。“卿卿”⼆字⼀般是⽤于妻⼦对丈夫的尊称,作者⽤在此,可见对妻⼦的敬佩与尊重。林觉民是知识分⼦,曾东渡⽇本留学,归国后,在家⼈的介绍下,他和陈意映结为连理,⼆⼈恩爱情长,后因林觉民加⼊爱国同盟组织,常年奔波在外,不曾照料妻⼦,因⽽⼼中⼀直存在着内疚与亏⽋。在今壮志未酬事业未竟之际,他不能忘怀的还是⾃⼰的爱妻,⽽爱妻的形象已超过了单纯的夫妻之爱,为了称呼他,他⽤了“卿卿”⼆字。此⼆字⽐“亲爱的”多了敬重,⽐“尊敬的”多了亲切。“如晤”即好像会⾯的意思。由于⾰命的原因,作者与妻⼦聚少离多,有时候好⼏个⽉不曾见⾯,今天在狱中恍若梦中⼀般,想起了爱妻的⾳容笑貌,好像看到了她的倩影,仿佛回到了爱妻的⾯前。当然这⼀见⾯就有好多话要说,要对⾃⼰挚爱的妻⼦说,⽽这些话是拖⽋爱妻的,是以前从未说过的,在以前也是不可能说出⼝的,因为爱的表露永远都是在⽣离死别时。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欲搁笔,⼜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之。这⼀段⽂字情真意切,读后情⼊肺腑,让⼈潸然泪下。我想我在这⼉肢解这段⽂字是对作者真情的亵渎吧!因为这份绝笔书⼀千三百余字是⼀⽓呵成的,是作者咬破⼿指头后将⾎与墨融合,⽤娟秀的⼩楷写在⼿帕上的。但是我希望作者会原谅我的不恭,惟愿以真挚的感动回报此段⽂字给我的净化。我想要写这段⽂字,⽂学素养与真爱是缺⼀不可的。⼀个怀着极度悲伤的情,能在爱的驱使下理性的隐忍着流露,压抑着释放,泪珠和笔墨齐下,⾮常⼈能够做到。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出来呢?因为,这是最后的⼼上话,不说给爱妻听以后就永远没有机会了。作者未负天下⼈,未负泱泱中华之亿万民众,⽽偏偏负了爱妻⼀个⼈。眼见妻⼦以个⼈要承担起整个家庭重担,要抓养孩⼦成⼈,这⼀切的⼀切,作者唯求得到爱妻的理解与原谅。“吾⾄爱汝,即此爱汝⼀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都成眷属”;七尺男⼉并⾮⽆情之⼈,并⾮是为了逃避责任⽽去死。⽽是爱她太深,也正因为爱她太深,作者才能勇敢的、⾯对死亡。这是真爱中⽆上的责任。突然记起《泰坦尼克号》中男主⼈为了⼼爱的⼥⼈担负起替她死的场景。不过那种爱是⼩爱,作者不仅爱妻⼦,更爱天下⽆数鸳鸯,在⾃⼰⽐翼齐飞的时候,他明⽩必须以天下为⼰任,成全他⼈的挚爱,⽽这种最⾼境界的爱是源于对爱的⽆⽐忠贞的。作者记起了初婚时⼆⼈花前⽉下的幸福,想到和爱妻同⽣共死,永结百年。但是他们的真爱在满街狼⽝之下不容于世,他们的愿望⽣不逢时,因⽽想到⽤死来捍卫。但是想到爱妻已有⾝孕,恐怕这种做法对她的打击太⼤,是爱妻所不能承受的。但是在⽭盾的驱使下,作者说了。这⼀说使他真正明⽩了爱的真谛。“所有伟⼤的爱都必须⽤责任来维护,⽤死来捍卫”。作者明⽩了⽤死来捍卫爱情,但是他还是放不下妻⼦,放不下妻⼦从此后忍受孤独,不过这⼀切已经没有办法了,唯⼀的办法就是有来世。来世⼀定选择陪伴在爱妻⾝边,实现刚结婚时共同许下的诺和,陪爱妻指花誓⽉,和爱妻⽩头偕⽼,读后感《林觉民与妻书读后感》。“⽆情未必真豪杰,怜⼦如何不丈夫”,作者死⽽⽆憾,但是还有妻⼦⼉⼥,只希望妻⼦将孩⼦抓养成⼈,继⽗不屈与多情,延续和继承他未竟的⾰命事业。不过贫困带来的艰⾟,使得这⼀切做起来⼜⾮轻⽽易举。想到这⾥,作者突然没有话了,只听到妻⼦的哭声,本想为她擦⼲眼泪,但是天涯海⾓,不能实现,因⽽就陪爱妻⼀起哭泣。这哭声惊天地泣⿁神。种爱⼀⽅⼿帕怎能承载,我想作者的眼泪⼀定流到⽣命的尽头了吧。

    陈意映读书不多,但把⼿帕承载的情却读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能够体悟明⽩,⼈⽣有⼀段这种哭不出来的情,掩饰在作者⽣前死后已经交割清楚的前提下,我想⼆⼗四岁的⽣命⼀夜会成熟,在刑场上的林觉民内⼼肯定出奇的平静,⼈格也⽆⽐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