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昭帝本纪 » 第五十四章 返航(二)

第五十四章 返航(二)

    宋慕白和江桓都在元琦麾下效力,一商一武,没有任何利益上的冲突。她向元琦揭露江桓做的事,不过是看不惯她手段残忍罢了。

    真要论起来,江桓这些残暴的手段,让她在金洲行事更加方便,用最小的伤亡换取了现在的平衡,自己也是间接受益。现在看江桓受到责罚,有些于心不忍。

    “殿下,江大人只是手段过激了些,并无不臣之心。只望江大人日后能多些慈悲之心,善待百姓。”

    元琦依旧怒意上脸:“她现在敢滥用私刑,将来还不知要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来。母皇仁善爱民,定是容不得这样的手段的。”

    宋慕白还要再说什么,元琦打断了她的话:“敬素你不用再为她求情了,此次定要严惩不贷。你先退下吧。”

    宋慕白不便再多说什么,神色复杂地告退离去。

    待她走远,元琦脸上哪还有一点怒色,亲自扶起了江桓:“敬素是永平的妻主,是棠皇贵君的儿媳,宋家家风刚直,委屈你了。”

    江桓用手指抹了一把眉骨的血迹:“委屈什么?演一场戏能换来宋慕白的愧疚,将来好处多多,不过是一点皮外伤,臣简直赚大了。”

    元琦微微一笑,让人打扫了地上的碎瓷片,重新上了茶。

    “宋家的人还是有些本事的,就是心软,爱管闲事。也是因着这,宋清川虽然有着赵家的关系,却一直不受母皇待见,也不被四妹重视。将来要对宋慕白委以重任,还是要敲打一番。金洲那边现在情况如何?”

    “金洲蛮荒之地,臣杀了几个部落首领巫医祭司之后,又提拔了一些亲近大周的当地人管理,返程前留了些府兵驻守,如果不出大的意外,足以撑到朝廷委派官员过去。”

    “气候、粮食产量如何?有没有宜居之处?”

    江桓虽然不知道元琦为什么要这么问,还是想了想答道:“金洲实在太大,臣等只在沿海一带活动。夏日燥热,冬日酷寒,土地倒是很肥沃,可惜当地人耕种的本事比大周差的远了,白白浪费了。”

    元琦沉思了会儿:“那如果从大周派人过去,多久的时间能让金洲繁荣起来?不说与京城相提并论,至少也要一些大城镇的样子。”

    江桓有些为难:“殿下,臣只是一介商人,这个耕种匠作的事,臣也只是一知半解。但如果没有一个胸有丘壑的人统筹全局,少说也得要数十年才能初见雏形。”

    数十年太久,元琦等不了。

    “让你去金洲做地方官,你要多久能给本王一个繁华的金洲?”

    江桓先是一惊,随即狂喜,又很快镇定下来:“臣等此次扫平了金洲西岸大概三县之地,金洲有多大臣尚不知晓,若是好生经营这三县之地,不出五年,比不上京城盛景,至少是个州治之所。”

    元琦摇头:“要人要钱你直管说,本王全力配合你,五年后,至少要一州之地。”

    江桓咬牙:“臣尽力一试。”

    “你且回去写一份奏疏,本王去向母皇请旨。”

    江桓刚刚回到大周,就已经听说了现在的局势,三殿下可以说是在夺嫡之争中胜出,只要不谋反不作妖,皇帝百年之后作为新帝登基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她现在的许诺,哪怕现在只有一州之地,也是响当当的一方封疆大吏了,这可是大周立国以来的头一份。何况,金洲距大周路途遥远,届时还不是天高皇帝远。江桓只觉气血翻涌,连怎么回到府上的都不知道。

    江桓召集了在京中的门客,日日商议,整个人都消瘦了不少。

    江桓日日在府中“闭关”,船队带回来的货品银钱,掀起了轩然大波。

    出航时一百二十艘船,返航四十六艘,除了留在金洲维护秩序的一部分,折损近半数。即便如此,船队依旧带回了价值数百万两的金银、香料和各种货品。

    景成二十七年船队从金洲带回来的作物,尤其是番薯,已经在大周大规模种植,产量高,易种植,大大缓解了粮食压力。经过司农司的培育,进一步提高了产量。此次船队又带回来数种作物,司农司上上下下又忙碌起来。

    百姓吃穿有了保障,自然就想着追求更好的生活。目前大周最火热的,当属船队了。沿海各港口每日货船云集,运河之上也是舳舻蔽水。

    沿海各州开立的海事学堂,每到招收学生之时,门前排起的队伍,足足能排出数里地去。学堂根本收不了这么多学生,只能不断提高条件。即便如此,还是吸引了平民人家争相追捧。上不了海船,在运河上跟船,也能获得不菲的收入,大大改善生活水平。

    大周的商人活跃在各地,手中的财富积累达到了惊人的数字。

    原先商人地位低下,一般的人家都不愿从商。自从有了曲亦瑶和江桓入仕的例子在先,商人的地位有了质的提高。哪怕除了这两人,也没有任何商人入仕的情况,但从商依旧渐渐成为了读书之外的另一个选择。

    这波从商和海事的热潮,在船队满载归来后,达到了顶峰,甚至有人为了海事学堂的入学资格大打出手,暗中的交易更是数不胜数。

    各地的巡按迅速将这些情况上报给了御史台,于是奏章又雪片一样堆到了景成帝的桌案上。景成帝摆了摆手,成堆的奏折被送到了元琦的案头。

    这样的情况元琦不是没想到,心中也有了些对策,但看完了御史台的奏章后,元琦知道自己还是低估了芸芸众生逐利的本能。

    沿海的某些州县,甚至出现了田地荒芜的情况。出海所得的利润虽高,风险也是极大,不论是去哪里的商船,来回总有折损。加之由此滋生出的海寇,竟比以往更加猖獗,折损的人和财物也更多。

    隐隐竟出现了一丝乱世之相。

    元琦暗暗心惊。这些时日,夺嫡之争几乎落下帷幕,朝堂之上再无阻力,自己有些飘飘然起来,一时间几乎忘了,作为帝王,最根本的不是铲除政敌,而是爱护百姓,平定天下。

    这些奏折,就是景成帝对她的敲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