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昭帝本纪 » 第二十三章 督造

第二十三章 督造

    桃州暑热远胜京城。虽然已近中秋,炽烈的阳光像是要将路上的石板都融化了去。清宁县的一间学堂外,挤了许多人,看打扮大多是贫苦人家的孩子。

    “大人,这学堂真的是管吃的住的还给钱?”

    门前守着布告的小吏,一天要被问上许多回,天气酷热,已是十分不耐。

    奈何身后的门房里坐着京城来的亲王,只能耐着性子答道:“我们这个海事学堂,是陛下首肯,船厂督造襄亲王创办的,不论出身都可以来读书。学堂一日供两顿馒头,管饱。旬考月考出色的,还有银钱奖赏。待到学成,若是能被船队选上,出海一趟所得足够寻常人家多起一间屋了。没被选上的,也能在船厂做些杂事。”

    这条件是江桓定下的。

    寻常百姓家的孩子,自小便要分担家里的活计,待到年长一些,更是要耕种或做工换取银钱。家境殷实些的,更愿意送孩子去读四书五经,将来参加科举。让孩子来学海事这样的“旁门左道”,不给些看得见的好处,恐怕没什么人愿意孩子来学习。

    果然,听到不仅有馒头管饱,有银钱拿,将来还能“多起一间屋”这样的出息,围观的人明显意动起来。

    “大人,你看我家丫头行吗?”

    旁边的文书问了年纪姓名籍贯,做了记录,就让人带着小姑娘进了学堂,从一边的竹筐里摸了十个铜钱给带孩子的母亲:“刚入学堂的孩子都有十文钱,日后学得好,还有奖赏。”

    母亲拿着铜钱欢天喜地走了。

    有了这个例子,接下来送孩子进学堂的人就多了。一日下来,陆续收了十多个孩子,年岁在五六岁至十一二岁不等。

    元琦有些头疼:“你那个会管学堂的管事,到底什么时候能到?”

    江桓笑道:“殿下放心,约莫就这两日了。倒是殿下说的那些通晓数算水文的人,进度如何了?”

    景成帝重视造船,近十几年造船的革新飞快,距千石的河船造出来不过二十年,海船就已经可以远渡重洋了。但工匠们都是各自收徒,口口相传。

    这次要办学堂,原意是要教出来一些能跟船出海的水手舵手,防止被曲家江家所挟。江桓自然也知道元琦的防备,于是提议干脆将造船的手艺,也一并纳入学堂的教学。

    “太学中有数算科,这倒是好找,水部司也多得是懂得水文的人。我已经向母皇请旨,过不了多少日子就能到桃州。这些孩子快的话,不出几个月就能跟船出海了。江家不是有船往来古里国?”

    “她们恐怕搭不上江家这趟船了。殿下这边学堂、著书、改进工艺,桩桩件件都是银子。江家家底还没厚到同时供养的起这么多烧钱的人。”

    元琦知道她说的道理。

    学堂尚且只有清宁县一家,一年耗费也只有几千两。而造船著书都是大开支,且回报遥遥无期。

    “你有什么新点子?”

    江桓倾倒了些茶水出来,在桌面上划了几下:“古里国的西边,穿过大食再向西,有个海西国,大食人垄断了那边的商路。听说咱们这儿茶叶瓷器丝绸,在那边都是抢手货。”

    “你想绕过大食,直接去西边?”元琦沉思,“波斯王女已经离世,只留下几个女儿,全无复国之志。何况母皇这几年,并无再起战事的念头。”

    “大食人对陆路严防死守,陆上商队肯定过不去,那就走水路啊。我查了许多古籍,前朝新立时,海西曾经遣使来访,后又数次贸易,直到战乱四起,这才断了联系。记载说,海西使团先是西渡一万里,复行四万余里,历时三年余,方才到达。船行比陆路快得多,纵使绕了些路,比金洲来回一趟去之不远。”

    元琦隐约听说过,大食人将中原的瓷器茶叶运到海西,转手就是十几倍的价格。若是能开辟一条海路,绕开大食,直接将中原的货品贩卖到海西,的确是暴利。

    “这趟船就去?什么时候出发?”

    “没几天了。冬季风大,得尽快走。曲家的船队领路,从桃州出发,过安南、高棉、柔佛到古里国,修整一番。冬季雨水少,顺流能到大食,再向西去。”

    元琦沉吟:“你绕过大食往海西去,这是动了大食的利益。到时候远离中原,朝廷鞭长莫及,又是在茫茫大海上,让船队消失,连个理由都不用。你当心赔了夫人又折兵。母皇这几年不愿再起战事,你谨慎着些,不要让人做了筏子。”

    江桓颔首:“草民省得。”

    门房闷热,元琦盖上茶盖,站起身来向外走去,又像是想起什么:“陶家?”

    江桓眉开眼笑:“殿下放心,陶家的产业大半落入草民手中。船厂里的宝船,再来五十艘都没问题。”

    年前粮价一事中,元瑾犯了忌讳被发配去剿匪,这大半年的时间,倒还真有些功绩。前几日元琦收到京中来信,元瑾已经回京,剿匪有功得了嘉赏,晋了亲王。

    为了弥补前事,元瑾和陶家划清了界限。没有了元瑾的护持,又开罪了皇帝,陶家自然就迅速落败了。

    瑞莲和金陵不远,数江家得利最多。江家和元琦在一条船上,她也暗中出力不少。

    “给你的你便收着,本王从不亏待身边的人。”

    江桓又谢过恩。

    元琦穿过学堂,后门处一辆不起眼的马车。明馨为元琦打起帘子,低声问:“殿下,去船厂?”

    车帘里传来低低的一声“嗯”。

    船厂码头上,整整齐齐停着数十艘战船,俱是首尖尾宽两头上翘的样式。

    “船都齐了?”

    “回殿下的话,码头上一共四十艘战船,海湾里二十一艘,一共六十一艘船,全部完工。”

    “去告知于刺史和萧将军,可以来提船了。”

    不多时,六十一艘崭新的战船,有序离开船厂码头。

    桃州刺史于翔和折冲府大将军萧复同元琦见了礼,郑重道:“请殿下放心,下官定不负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