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被演义尘封的三国英豪们 » 作品相关 第二章 汉末朝廷军编制(可能)

作品相关 第二章 汉末朝廷军编制(可能)

    首先我明确一点!这不是科普,我的研究没那么深入。这只是帮助我通过具体官职来估计双方兵力的一种手段。我尽可能地查询了当时的具体编制,但是汉末战乱时期,它的信息缺口太大我也没什么更好的途径去查阅这个混乱时期的军队具体编制。所以这里面是有推导成分的。

    汉代就有三军统帅之称呼,而张温也正是三军统帅。一帅一般统领三个将军。而帅本人通常为三位将军之一,两位杂牌将军辅助主将。同时在主帅身侧会有一个执金吾来代表天子对整个大军进行监管。以此保证他们不会脱离朝廷的控制。这是个肥差,什么都不用干依旧风风光光。同时还握有几乎所有的最终决定权。所以在汉末时期,各军当中的执金吾几乎是被袁家包圆了。

    一帅的标准编制通常是十万编制,但这十万包括了辅助,预备,亲兵,参谋以及传令部队。这也就是所谓的率十万大军,‘率’不但表示带领同样也是职位‘帅’的同音。通常是3:3:3:1的比例,这个1通常是变量。除了先前的辅助部队外,三位将军不可能完全是固定编制大部分时候都会有些许超编。而超编的变量也被算在这个里面,以此来保证军队的总人数被控制在十万人左右。而这多出来的1是收归主将管辖的,以此来保证主将能压得住另外两人。要不然势均力敌三军很容易不听号令脱离管控。

    而这种编制也是同样在继续往下延伸,五中郎一将。三万人每个中郎统领五千,而另外五千则是变量。同样杂牌将军本人也是五位中郎当中的一个,所以这也就是在平叛初期为什么皇甫朱卢三位将军既是杂牌将军又是中郎将的原因。若是公职将军则会将多出来的五千收拢到自己手上,同时拉拢其他中郎将来保证自己的统领地位。

    若是像董卓部队都和私兵无二的话,本人一般就会直接把中郎和杂牌将军拆开。把自己所属的那五千兵马,直接给下属管辖自己只挂个将军名号方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决策和干别的而不是带部队。(大部分都是同族,但董卓有些不一样他有女婿所以他的真正亲信是女婿)那么本人不带兵了以后除了必要的亲兵外,多出来的五千人的份额会分给自己的心腹大将来保证心腹势力在五位中郎当中的权威。所以牛辅的编制在军中明显是超编的,这也是后期为啥很多时候杂牌将军和中郎将不再同时挂在一个人身上了。

    中郎往下就是校尉,五校一中郎。这时候就没有余量了,每校一千人总共五千。因为到了校尉这个层次就不再受到中央的严格管控,中郎将有资格自由任命校尉那么也就没有留出余额的必要。正式编制和亲信是完全可以合为一体的,所以参谋传令探查部队都被编在正式编制当中。不像中郎往上,无法自由撤换统领同时还会受到中央的干涉。这时候就可以体现出中郎将的能力差距了,厉害的五个人都是他的心腹亲兵。自然是政令统一,随心而动。但若是五个校尉各有心思,而中郎又找不到其他有资格的亲信取代那么打起来自然就是互相拖累。

    校尉往下就是都伯,或者换一种名字更好理解。校尉是朝廷官军的称呼。而在地方的驻防部队中又称都尉因为一个县城的驻扎部队再大一千人也就到头了。正好和中央军一千人的校尉同等也就有了两个名字来进行区分,但大部分时候都是串着叫。因为汉末国库空虚养不起中央军了,朝廷军经常要征辟地方部队来补充人数。所以一些战乱之地都尉校尉身份天天在换也就没人在乎自己到底是都尉还是校尉了。都尉一千人那么都'伯'自然就是一百人。十都伯为一尉,所以在中国古代没有百夫长这种官职。。。这是我们当时对西边罗马帝国百人统领的称呼。

    都伯往下就是什长,统十人。什长往下就是伍长统五人,这些自然非常好理解。

    所以我在文章中的设置的编制是统帅十万,将军三万,中郎将五千,校尉一千,都伯一百,什长十,伍长五。

    具体对不对,我个人无法保证。我也不认为我的编制结构和史实没有偏差,我只能说这个编制比较符合我这个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若有特别违背史实的,还望可以指出。这样我也就不会因为官职错误估计双方的军力规模,而导致战术推演不符合实际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