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东吴崛起 » 第四十五章 攻城利器

第四十五章 攻城利器

    几乎一眨眼的功夫,十几天的时间便飞逝而去。本来,孙权还一直在感叹,江东这地方就是好啊,连冬天都不用过。可就是前几天的时候,一直恩泽大地的太阳忽然被浓厚的乌云遮住了。这才几天的时间,孙权的身上就已经裹上了一层棉衣。而且,孙权还没有一点曾经在北方生活了二十几年的觉悟。孙权那脖子就像是受了惊吓的小鸡一样,紧紧的缩在棉衣里,生怕灌进去些许冷风。

    而与孙权恰恰相反的是,在吴郡城外,一群汉子却只穿着薄薄的一层衣服,挥汗如雨的忙碌着。他们就是不久前刚刚招募而来的木匠,而他们聚集在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完成方悦历尽千辛万苦带回来的霹雳车。

    一场战争,其中包含着平原野战、攻城战、守城战、进攻战、防御战等多种形式。而不论哪种形式,最重要的就是士兵。而且,经过几千年的战争的发展,针对某种形式的战争也是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战争利器。

    攻坚战,最不可少的就是步兵。用骑兵攻坚也可以,禁的住消耗,打就是了。可这种情况只要不是被逼到了无路可走的时候,几乎也是没有人会选择。因此,攻坚战其实主要就是步兵的战斗。

    而步兵所需要面对的就是动辄几丈高的城墙。士兵们又不会武侠小说里的轻功,踢踢脚噌噌噌的就能飞上城墙。所以,士兵攻城的时候是需要器械帮助的。而这个攻城的器械,主要就分为了三大类,撞城车、攻城车和投石车。

    霹雳车其实就是最简单的投石车。

    曹操的霹雳车简化之后就是一个支架上面架上一个勺子。勺子头那部分长,勺子把那部分短还接上一根绳子,绳子的方向是朝着勺子头的。使用的时候,勺子里放上石弹,然后一队士兵猛地用力拉绳子,勺子头飞起来的同时,石弹就因为惯性被甩出去了。

    虽然这种投石车的攻击距离非常短,还不如弓箭手射的远。可根据太史慈的描述,在刚刚结束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就是用着霹雳车,毁掉了袁绍一座又一座的箭楼。而孙权,作为一个拥有者两千年后记忆的穿越者。虽然对于投石车没有多深的研究,可还是知道那么一点的。而孙权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在那个勺子把下面挂着的那庞大的负重。

    曹操的霹雳车使用的时候,用人力拽绳子虽然巨大的离心力可以将石弹甩出去。不过用人力施加的力量真的只是有限。而孙权提出的改进,是把绳子拴在勺子的那一端。使用的时候,用力将垂直的发射杆拉到水平的位置,然后松开绳子的束缚。庞大、沉重的负重会在一瞬间下落。这个力道可是要比用人力来拉大的多了。

    可是具体会不会大、能大多少,孙权也没点谱,只能先打造几架,测试各种数据。

    所以,此时在吴郡城外建造的投石车是分为两种的。一种就是曹操的霹雳车的复制,另一种就是经过孙权提出的增加负重改良的投石车。

    而在这个营地里,被打造的并不只是投石车,还有攻城车。

    攻城车,最终的目的就是把攻城的士兵送上城墙。而攻城车在孙权的记忆里也是分为很多种的。首先便是云梯。此云梯非彼云梯。

    很多人以为,云梯就像是电视里看的那样,战鼓一想,嗨呀嗨呀的士兵就扛着加长的梯子往城墙冲。到了近前把梯子竖起来就开始往上爬。这种梯子,用在高度不超过一丈半也就是三米高的城墙上时,还有可能用。一旦超过四米,根本不用守城的士兵去推,就单单是爬梯子士兵的震动,就足以将这个梯子震离城墙。

    真正的云梯是什么?其实应该叫云梯车。整个云梯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最下面的车体,它不仅需要轮子被推到城墙的附近,还得支撑的了上面的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还有向上攀爬的士兵。所以,这个第一部分是得需要非常坚固的。

    第二部分,就是攻城梯的下半截。一般来说,这梯子的宽度最少得容纳两个士兵同时往上冲,而且在攀爬的时候必须要有牢固的稳定性。不能说士兵一边爬着一边还得扶着一旁的栏杆。

    至于第三部分,其实就是第二部分的延伸。假如城墙有六丈高,直接打造六丈高的梯子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就可以分成两截。平时的时候两截折叠着,用的时候拉起来就是了。

    只不过,这个第三部分的最前面在两侧主要支架上还有两根巨大的铁钩。这是为了勾住城墙,起到不让守城的士兵推倒的作用。

    这种云梯车,可以说已经很复杂了。而且还沉重无比。所以,孙权根据前世看到的某部电影,提出了改进。

    梯子还是折叠的,只不过最下面的地盘,却换成长满了尖刺的刺轮。使用的时候,将刺轮狠狠的扎在地上,然后其余的与云梯车一样。

    这样一来,云梯的重量减轻了不少,一般最多十五名士兵就能扛着满战场跑。而这个云梯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由于重量的减轻、主支撑杆的便细和地盘的不牢固,只适用于城墙低于三丈以下的城墙。

    而在这个时候,三丈高的城墙除了大城之外还是很少存在的。所以,其使用率还是比较高的。

    不过,到底这架云梯的实用性有多高,还得需要等打造出来再加以改进。

    不过,孙权还知道一种攻城的利器。那才是攻城战中守城一方的噩梦。

    那就是攻城楼。称为楼,其实主要说的是其非常的高大。而其外形,就是一座箭塔。只不过,这座箭塔是可以移动的。箭塔的底部,装有轮子。会有多少轮子,孙权也不知道,到时候是得需要看整座楼子的重量而定。

    在这座箭楼的内部,则是以木板铺就,而且箭楼的前上侧和后下侧各有一块可以灵活收放的木板。前上侧的木板主要是为了在箭楼靠近城墙的时候,让箭楼里士兵登城时履如平地。而后下侧的木板则是可以让士兵快速的进入箭楼,然后顺着箭楼内部的木板登上城墙。

    可以这样说,这座箭楼最大的意义,就是在平地与城墙之间那个活动的斜坡桥梁。若是打造的够大、够宽阔,肯定也是能让成队的骑兵冲上城墙、冲进城里。

    骑兵为什么不适合用来攻城。就是因为骑兵的作用是速度与冲击力,可有城墙的存在,骑兵的速度与冲击力有什么用。试想一下,若大队的骑兵能顺着这箭楼直接策马冲上城墙,本来就不宽阔的城墙只要几个骑士并排冲锋,谁能抵挡的住。

    这样的箭楼好是好,可打造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就是使用的话也没那么容易。不过若是攻打洛阳、长安这样的城池的时候,这种箭楼绝对能发挥出决定性的力量。可孙权也知道,这种东西还是先当成机密文件存档起来吧。

    至于撞城车,这种器械对于攻城来说,其重要性非比寻常。

    城门乃一城之门户,破了城门,纵然城墙再坚固也只是无用。而孙权所提出的改进,就是把撞城木的周围加上一层厚厚的防御版。这样一来,便可以减少士兵在推着撞城车在前进途中的伤亡,而且推车的壮士也不用担心会不会有流矢钻进自己的身体,从而全力推车。

    只不过,加上护板之后的撞城车到底实不实用,也是得需要等建造出来之后经过测试才能确定。

    相比于城外的火热,在吴郡城里还有那么几个人凑到了一起。他们便是周泰、吕蒙、凌统和陆逊。这四个人可以说是孙权所知道的江东日后最年轻有为的四个人了,两任大都督还有两员上将。既然孙权知道他们未来的成就那也就提前把他们发掘出来,也好让自己压榨他们更多的劳动力。

    这四个人,周泰的年龄最长,已经将近三十岁了。而最小的便是凌统,十二岁的生日还没过。这就让周泰有些不自然了。

    当初,周泰跟随太史慈一起北上,归来之后太史慈成了麒麟军的将军,方悦也成为了麒麟军的校尉,只有自己孙权一直没说自己会怎样被安排。等孙权忙完城外攻城器械的讲解后才被孙权想了起来,还有一个周泰在家闲着玩呢。

    周泰临来之前,孙权是这样对他说的,你也算是出去进修过的人了,对于打仗肯定也有新的认识。而这份认识不能你自己独享。呶,我给你找了几个人,你去教教他们,让他们开开眼界。

    周泰一听,爱吆喝,自己还成了先生了,这份差事好。等周泰屁颠屁颠赶去的时候,给周泰开门的正是才十一岁的凌统。进门之后便是才十八九岁的吕蒙和陆逊。而那俩家伙正因为屁大点的事掐架呢。

    周泰表示:仨毛都没长齐的娃娃,是让我来给他们上课啊,还是当孩子头。

    可是更让周泰无语的是,在自己来了之后不久,居然还有一个身穿儒袍的教书先生进来了。

    周泰再次表示:我上当了,感情我不是来当老师的,是来当学生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