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大事件签到系统 » 第二百四十七章兴建书院

第二百四十七章兴建书院

    老痞子陶谦扶植了一批又一批的混世魔王和亡命之徒,为的就是给自己敛财。

    在徐州这短短几年间,他收敛的财富足以让天下任何一位巨商豪族都咋舌不已。

    他现在手下的亲信大都是些趋炎附势,善于收敛钱财之辈,那些真正有才能之人却得不到用武之地。

    刘繇收集到足够的信息,马上据此大做文章,派人在徐州境内大面积的传播。

    州牧和贼寇同流合污压榨百姓,这种事让流亡徐州的士大夫和商旅陷入恐慌,他们开始大肆向州外逃亡。

    陶谦见此情形大怒,开始派人抓捕这些人,整个徐州顿时人心惶惶,陷入混乱之中。

    ··········

    阳城春社日如期而至,加上文渊阁开馆的消息传出,各方名士、士子纷纷前来,整个阳城中的酒店、旅舍全部人满为患,就连不少民宅都住上了前来参加祭祀的人。

    看到这种景象,林凡便察觉到阳城如今的人口容量又达到了极限。

    他马上便安排人在春社日后,于城北再扩出十条街道,然后将城池最中心地带的老旧住宅拆掉,重新改建内城,城主府和政务厅自然都在其中。

    阳城已经是林凡军默许的郡治所,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将近二十万,而且还在持续增涨,将来拿下整个豫州,可能还会成为州治所,到时将会有更多的人前来此处。

    与其在人满为患的时候再进行扩张,还不如未雨绸缪,十条街道扩充后,足以再容纳数万人居住,一时半刻都不用再为人口容量的事忧心。

    至于内城规划是早晚都规避不了的,随着所属势力不断扩张,阳城的政务越来越多,在此地的士子数量也不断增多,如今的政务厅已经容纳不下。

    民宅充当的城主府林凡倒觉得尚可,不过是因为所在区域属于被规划的范畴,不得不拆掉重建。

    蔡邕此次前来阳城不仅带着女儿,还带着得以弟子阮瑀和算作忘年交的好友王粲,没过多久孔融和武安国也来到此地,都被林凡安排在府中居住。

    前来此地的当天,蔡邕等人便按捺不住,傍晚时分趁着林凡府上准备酒宴的空档,前往文渊阁瞻仰,这种时候林凡自然陪同在旁。

    因为难民不断涌入此时的阳城已经扩建了许多次,比起过去大了一倍不止,傍晚时分街道上车水马龙、人头攒动,胜景甚至及得上一般的州府。

    近十丈的文渊阁鹤立鸡群般,伫立在阳城宽广马路的尽头,黄昏的天空中投下一抹残阳,照耀在重檐飞角之上,远远望去给人一种超然物外之感。

    “文渊阁,文深且厚,厚重深长、绵绵不息,不错不错!”

    蔡邕如今已经六十岁,在大牢里一待数月,此时显得苍老而憔悴,和尚且只有十八岁的蔡琰走在一起,倒更像是祖孙二人,蔡琰在见到林凡时难掩欣喜之情,可不久后就恢复了那种清清冷冷的神情。

    荀悦这时说道:“还请蔡先生赐字!”

    蔡邕笑了笑,“仲豫这字行云流水、一笔而下,比起老夫有过之而不及,不赐也罢、不赐也罢。”

    “先生玩笑话,学生这字只能拿出来应急,要是您早来两天,在下也不会仓促间草草而就。”

    “既然仲豫如此谦虚,那老夫明日可就献丑了。”蔡邕见状便不再推辞。

    一旁的王粲忽然问道:“不知林太守善长什么字体?”

    他此时刚好十六岁,身高五尺、又瘦又小,看着倒像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而且其额头凸起,一双小眼眨个不停,荆州人说他其貌不扬已经十分含蓄,可别看王粲貌不惊人,年龄又小,却因为才高八斗得到了蔡邕的青睐。

    林凡毫不隐瞒的说道:“在下不擅长书法。”

    他确实没怎么练过毛笔字,有时写信还夹杂着一些简体字,让看信的人不明就里。

    “太守真是快人快语。”王粲微微一笑,“家父曾多次提起,当年在大将军府上时便和您共事过。”

    “令尊是?”

    “家父曾是大将军府长史王谦。”

    林凡恍然大悟,他当时做了一段时间贼曹掾,确实和将军府长史的王谦有过几次交集,尽管都是一些琐事,可王谦为人随和,不与人争的行事风格引起过林凡的注意,所以若干年后王粲提起,他马上就能想起此人。

    “原来二位还有此渊源。”一直沉默不语的阮瑀这时说道。

    他二十六七岁的年纪,每当林凡看向他都刻意将视线挪开,一看就是那种极其不善交际的角色。

    不过林凡却深知,阮瑀的才学却不容小觑,前一世魏国的军国书檄大都出自他和陈琳之手。

    阮瑀和王粲二人交好,又同为蔡邕弟子,在听说阳城建造了藏书万卷的书楼后大感兴趣,便决定一同前来瞻仰。

    两人此时并未出仕,林凡如今的声望颇高,又有心致力于学识,王粲便有了投奔的想法,不过一心治学的阮瑀倒是并未多想。

    孔融这时调侃道:“那仲宣可是要叫长生一声叔父了。”

    众人闻言大笑,不过王粲也不气恼,两人本就相差七岁,而且他觉得认林凡这种英雄做叔父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况且这只是一句玩笑,并没人当真。

    王粲仍旧不时和林凡搭话,三人边走边聊,片刻后便打成了一片,热络了许多。

    蔡邕和孔融始终走在前面,二人在探讨儒家经典,所以也不去管后面的几个年轻人。

    有父亲在旁,蔡琰自然不便和三人一个劲的攀谈,只是跟在蔡邕身侧默默的走着。

    来到文渊阁前,林凡道:“在下准备于颍川、汝南两郡的每个县城内都建上一幢文渊阁,用不了多久,郡中百姓就会人人有书可读。”

    孔融这时沉吟,“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可若是没有人加以指点,普通民众识字尚难,即使有这么多的书本,又有谁能读的了?”

    “文举兄所言非虚,在下已经让仲豫在阳城着手兴建书院,用来教化百姓,十二岁以下的孩童均不收取任何费用,我们会在阳城尝试推行,如果可以就会在各郡县大面积建设,这样在我们治下目不识丁的人就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