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羽卫 » 第二十章继续北上途径蓟州

第二十章继续北上途径蓟州

    出了京城一路向东北方向行去,浩浩荡荡一行人到了蓟州镇。

    蓟州是边关重镇,大明王朝九边重镇之一有着十余万官兵驻守,蓟州镇从东、西、北三个方面保卫着京城。蓟镇有危险则京城震惊、蓟镇稳固则京城安稳,蓟镇各关口都是前沿整个蓟州地区有着大小关口一百九十余座,比较重要的关隘有四十余座,可谓是大明王朝的脊梁。

    蓟州镇最为重要的分别是东部的山海关、中部的喜峰口和潘家口以及西部的古北口、居庸关。蓟镇之重要乃是大明王朝上下共识,配置的官兵、马匹数量皆是九镇之首。

    蓟州的核心就在三屯营,这里长期驻守着总兵官、协守副将、分守参将、守备、游击等官员在此驻扎的皆是功勋彪炳、戎马毕生的大将。

    蓟州历代的守备将领里面最知名的就是戚继光戚少保了。

    曾经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继光来蓟镇后,长城以北的瓦剌、鞑靼、朵颜部落异常惊惧。为切实发挥长城的防御作用,戚继光向朝廷建议,加厚城墙,并首创空心敌台。空心敌台既可驻守数十精兵,又可贮备粮食和军火,当时蓟门一线共建了三千多座空心敌台。

    戚继光利用长城优势在青山口和喜峰口一带多次大败朵颜部首领董狐狸和长昂,并擒获董狐狸的弟弟长秃,迫使朵颜部保证不再进犯明朝。

    戚继光驻守蓟镇三屯营长达十六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一方面训练将士修筑长城,一方面重修和扩建了三屯营城和镇府,使三屯营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事重镇。

    重修后的三屯营城高三丈,周长七里,城上建有五座角楼和九座敌楼,两处水关东西相向,城中央建有钟鼓楼,镇府是城中小城,府门前一对石狮镇守。

    眼看快到三屯营了孙羽让队伍先停一下走到孙承宗车前问道:“祖父再行十余里地就到三屯营了,用不用先差人过去通报一声让城内提前准备。”

    “不必了,估计他们早就在城外迎接我们了,这些个封疆大吏个个都是人精。咱这是带着皇上圣旨来的他们肯定掐着时间等咱们呢。待会见到他们你只管听莫要多说,看看他们都是如何谈话如何行事的就好。”

    “孙儿知道,一会就跟在祖父身后不会多说的祖父放心就好。”

    “嗯,你去把止生叫到我车内来,我有些事情要和他商议。”

    孙羽往前快走两步来到茅元仪的车前,”茅大哥,我祖父叫去他车内说有事要与你商议。”

    “有劳公子了。”

    茅元仪下了马车便去了孙承宗的车内,说起茅元仪来孙羽对他所知并不多。以前也未打过交道,只知道前段时间他写了一本名为《武备志》的书然后名声大振,孙羽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

    孙羽打听后得知茅元仪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因为杨镐在萨尔许失利的事情受到了牵连。

    萨尔许失利还是前朝万历皇帝执政时期发生的事情。万历四十七年二月,杨镐以十万余人分四路出师出击后金,四路军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以杜松部为主力。

    杨镐召集总督汪可受、巡抚周永春、巡按陈王庭等决定,在二月十一日誓师,二十一日出塞开战。兵分四路:总兵官马林出兵开原,攻打北面;杜松出兵抚顺,攻打西面,李如柏从鸦鹘关出兵直奔清河,攻打南面;东南面则让刘铤出兵宽甸,经凉马佃捣后,用朝鲜部队来帮助他。

    号称大兵四十七万,约定三月二日在二道关集合后一起出发。当时天下着大雪,部队不肯向前走,出兵的时间又泄漏出去了。

    杜松想立个头功,先期渡过浑河,开到二道关来,伏兵大起,杜松全军覆没了。马林统领开原部队准备从三岔口出师,听说杜松战败,就停步不前,结营自保。后金部队居高临下,奋勇出击,马林招架不住,大败而逃了。

    杨镐听说后急忙传令想停下李如柏、刘铤的两支部队,李如柏就停止不前了。刘铤当时已经深入三百里,到了浑河,金军攻打他,但打不动他。后来就打着杜松的旗帜,穿着他的衣甲蒙骗刘铤。金军进入他的兵营以后,刘铤的营中大乱,刘铤奋力拼战而死。

    原本四路大军只有李如柏的军队得以完整保存。文武将吏前后死去的有三百一十多人,士兵四万五千八百多人,丢掉的马匹、骆驼、兵器就多得无法计算了。萨尔许之战大明损失惨重,辽东的形势也更加不容乐观了。

    战败的报告递到朝廷后,京师大震,御史杨鹤上书弹劾他,万历帝没有答复。不多久,开原、铁岭又相继失守了。言官纷纷上书弹劾杨镐,杨镐于是被逮进了天牢,判为死刑。

    萨尔许之战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将帅不和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这次失利许多人受到了牵连,作为杨镐的幕僚茅元仪虽然对战局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但也是有一定责任的。

    杨镐被判了死刑后茅元仪也失去了依靠,孙承宗知道后将他招进了此次辽东巡视的队伍,据称此人熟谙军事,胸怀韬略,对九边之关隘、险塞都能口陈手画,了如指掌。

    如今茅元仪做了孙承宗身边的一名赞画帮助孙承宗分析形势,出谋划策。虽然刚加入队伍不足十日,但深受孙承宗重视两人时常在车内谈论许久。此人面相正直又没有书生的坏脾气很好相处,讲起事情来思路清晰很有感染力,让人不由得信服。

    孙羽也非常佩服茅元仪的才学,自从茅元仪投入孙承宗门下后。经常和茅元仪讨论辽东的形势,很多时候不懂的地方都要向茅元仪请教,茅元仪不像孙承宗一样严厉。对孙羽这种勤学好问的态度非常的欣赏,把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