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造士 » 第一章(5)

第一章(5)

    回到宿舍,辛怀玉蒙头便睡,一觉醒来,已是夜幕低垂。勉强睁开眼,四周一片黑暗,头疼欲裂。挣扎起来,连口热水也没有,只好喝了口杯里的凉水。坐在椅子上头眩晕得厉害,就又躺回了床上。睡不着,干瞪着眼看黑夜里的屋子,四周寂静,只有风刮树叶的声音,越发显得孤寂凄凉。

    躺了一会,辛怀玉挣扎的起来。独自一人,口干舌燥,肚子饿得慌,只得到外面去寻饭馆。想到今后很长时间独自一人过单身生活,心里就愁上了。习惯了大学校园生活;习惯了家里温热的炕头上盘腿坐着跟父亲有一句没一句闲唠;也习惯了母亲端上来热气腾腾的面条。现在要一个人孤零零的面对生活,辛怀玉多少有些伤感。

    在外面随便吃了一口后,辛怀玉回到宿舍。小院里只有他一个人。辛怀玉躺在床上睡不着,感觉脑子清醒了许多,就坐了起来,把带来的书籍和大学读书时做的笔记翻出来,逐一整理摆放在床头的书桌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还萦绕在他的脑海中,辛怀玉便翻出了《教学做合一讨论集》和自己之前做的研究笔记,开始构思即将开始的教学工作。

    “我可不能荒废了自己。”他这样告诫自己。

    “中午喝那么多酒,凭空耽误了一下午的时间。”想到中午酒桌上的情形,辛怀玉开始后悔起来。这样无所事事,醉生梦死的生活可不是他想要的。再说像杜朋义那样的人,表面看为人热情,竟然干出装疯卖醉,自己请客,让别人付钱的事。辛怀玉实在是理解不了。怪不得石子谦始终本着个脸,一副不高兴的样子,大概是见得多了,心里生出了厌恶?想到告别石子谦和张永刚后杜朋义身子也不晃了,神智也清楚了,辛怀玉就想笑。

    “这又何必呢?为了口酒。”

    辛怀玉心里想。

    忽想到杜朋义爬桌子上后三个人闲聊中张永刚提到修齐治平。原话好像是这样:“他妈的,老古人讲修齐治平,现在人讲吃喝玩乐。这个社会是越来越完蛋了。”这话正好撞在了辛怀玉枪口上。辛怀玉就接过话说:“不能只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里的八目是一套完整的修养目标和修养方法,丢了前面四目,就等于把修养之道悬浮在了空中。修齐治平,每个人看了都有共鸣,有豪情。可过后一想,这么大的理想,这么高的境界,谁能做到?做不到,谁还去努力?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民众的嘴里只有了后四目,动不动就说修齐治平,而且只说修齐治平。”

    石子谦笑着说:“永刚你可别在辛老师面前卖弄了,你看人家辛老师一出口是啥话?你哪是啥话?套话呀!”

    张永刚一下子红了脸,憋着劲说:“你说丢了四目,哪四目?”

    辛怀玉这才意识到自己书生意气,无意中竟弄得张永刚下不来台,忙说:“随便聊天呢,张老师可别介意。”

    张永刚恢复了脸色,说:“没事。你说吧,正好让石老师也知道长着,省得以后套话别人。”

    石子谦在旁边笑。

    辛怀玉认真起来,说:“说是套话,也不能全当套话,尤其咱们做老师的,更要细细深研才是。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前面还有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正所谓纲举目张,此外还有六法:止、定、静、安、虑、得。这些都是《大学》里的精髓,构成了儒家的根本,也构建一套完整的士的修养体系。所以朱老师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那个朱老师?”

    “朱熹呀!”

    石子谦笑,辛怀玉也笑了。

    “去你妈的。”

    “你看,自己还没修好呢还说社会完蛋了。”石子谦说笑间端起了酒杯。“先喝一口吧,喝完听辛老师给咱上课。”说完把酒杯放嘴唇上抿了一口。张永刚赌气似的喝干了杯中酒,但眼神中已多了对辛怀玉的佩服。

    “喝酒不说那么多了,就说跟咱们教育有关的吧。”辛怀玉主动喝了口酒说。“其实研究透《大学》,教书就有了方向。咱们从格物说起,甚是格物?就是要对事物运行的规律原理有深刻透彻的理解。天下之物莫不有其原理、事理,任何事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探究,我们才能掌握事物运行的规律,做到豁然开朗、融会贯通,从而达到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格物致知说‘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清末的洋务学堂,最开始时就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可见人生修养的进阶是从学习知识开始的。不穷尽事物的规律、原理,就不能致知,不能致知,后面的诚正修齐治平就谈不上。当然,穷尽事物的规律、原理并不单指自然科学,比如人文中的心性,比如德修中的知善恶。有了这个底子,有了这个根基,我们才能对万事万物和我们的心灵充满敬畏,才能进到诚意。即所谓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知之至也。这是咱们做教师的第一步。而且大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知行合一’,咋才能知行合一呢?《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所先后,干什么都要心中清楚先后次序。先后次序,就是选择的原则、决策的原则。但是,确立原则并不难,难的是始终按原则去做。要始终按原则去做,就要对事物运行的原理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知行合一。原则和按原则去做,就是‘知’和‘行’。原则是‘知’,按原则做是‘行’。可见,知在前,行在后。”

    “我还以为知行合一就是身体力行的意思呢。”石子谦笑道。

    “虽说知行合一有身体力行的意思在里面,若单纯理解为身体力行,未免过于窄了些。”辛怀玉解释道。

    “看来做教师还真得把《大学》研究透呢。”

    “是啊!”辛怀玉感叹道。“我在大学的时候一心扑在西方教育理论,想用西方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后来发现,咱们老祖宗留下的珍宝才值钱呢。”

    “你再说说正心和诚意。”张永刚诚意满满的说。

    “应该是诚意、正心。”石子谦调侃道。“刚说了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看来永刚是近不了道了。”

    辛怀玉不理,继续道:“朱老师说‘诚,是实;意,是心之所发。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意思是说用善把心都填实了,一点自欺欺人的念头都容不下。‘心者,身之所主也。’若要修身,就要守得心里端正,没有一丝偏邪正心,就是无所偏倚,不偏向自己,也不偏向别的某人。没有了偏爱,就做到了‘思无邪’,该怎样就怎样。人没了偏邪,身之所行,自然恰当于理。所以正心先得诚意。用诚和善把心填满了,填实了,意这个心的发动者不偏离了,心自然就正了。放弃自己的私心,守住公正的心,这是最难的,恰恰做到了这点,也是最重要的。用诚和善把自己的意填实,一点欺妄的念头都不给他留空间,时时警醒笃行的事,把诚意正心吃透了,做到位了,思无邪了,才谈得上修身,这就是本末先后的次序。你看,说来说去,丢了前四目,只捡后四目说,是不是等于是丢了根要果?所以这个次序还是很重要的。总的来说,格物致知求的是真,诚意正心求的是善,修身齐家求的是美……”

    辛怀玉正说到兴奋处,杜朋义突然抬起头,朝旁边呸呸呸的唾了几口,连唾沫带嘴里的残渣全唾在了自己身上。幸好没唾出多少东西。唾完了脑袋又杵在桌子上,嘴里不住气的嘟嘟囔囔骂:“透你妈!透你妈!”

    辛怀玉不解的看了眼杜朋义,又疑惑的看着石子谦和张永刚,似乎在问:杜老师是在骂谁呢?是嫌我啰嗦了吗?

    “就那样。”石子谦不屑道。“别理他。”

    “看哪个球相。”张永刚笑的用手指指点着爬在桌子上已经睡着了的杜朋义骂,“没一点风水。”

    辛怀玉这才知道不是骂自己,继续道:“说到治国平天下已经是人的最高理想境界和志向追求了。你们看,《大学》里把人生的追求、志向、理想全规划好了。一个真、善、美的人虽不敢说是完人,已经离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不远了。”

    这番宏论说得石子谦和张永刚是心潮澎湃。都是同龄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更喜畅谈。石子谦听得兴奋,一拍桌子,叫了声:“好!”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张永刚眼睛放光,也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辛怀玉没想到两人会如此表现,思想的野马奔驰在无垠的草原上,豪情顿生,饮尽杯中酒。只是石子谦拍桌子那一下,惊醒了杜朋义,惊来了两声“透你妈”的嘟囔。

    兴致跑到这程度,由不得辛怀玉停下。石子谦的深思,张永刚的渴求也容不得辛怀玉停下。

    “至于六法,止、定、静、安、虑、得,讲的是心理认识、完善的过程,是儒家心性修养的重要途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六法中止最重要,也最难。止是啥意思呢?就是不走了,就在这儿住下了。这儿是哪儿?是家。什么家?仁!仁就是家,就是至善。到了至善之地你还走啥?这叫居仁行义。三纲里止于至善,讲的就是这个止。知道了止于至善,就能定。定是志有定向,无所疑惑。人如果知道要去哪儿,停在哪儿,目标志向就明确了,这就叫定。所以定其实就是立志。六法中定最关键。有了志向,知道要去哪儿,心里有了主张就不会乱动了,就能静心。静就是心不妄动,今天想这,明天想哪。这就是定而后能静。心静了,心也就安稳了。心里不乱动,自然随遇而安,素位而行,在什么位置就做什么事,把当下的事做好。心里既然安闲,不急躁,不浮躁,遇到什么事便能仔细思量。不忙不错,所以说安而后能虑。我们常说忙中出错,说慌不择路,都是心乱不安。心安了就能避免遇事慌乱,考虑不周。得,是得其所止,得其所哉。止是止于至善,是你要去的地方。那么得,就是你抵达目的地了。得,不是得位、得财,是求仁得仁。人要想得,就要记住这‘止定静安虑得’。你们看,通过止定静安虑得的途径,达到格物穷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目的,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大学》是不是把我们的人生都给规划好了。不仅如此,连如何实现我们的人生规划都说得明白了。”

    “人人如此,离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也就不远了。”

    “你说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了?”

    张永刚问道。

    辛怀玉点点头说:“是呀。说到明明德挺有意思,正应了张老师刚才的牢骚话。”

    “什么牢骚话?”张永刚脱口而出。

    “张老师刚才不是讲‘现在只人讲吃喝玩乐,这个社会是越来越完蛋了。’了嘛。这正应了《大学》里的‘明明德’。”

    “此话怎讲?”

    “明明德,简单说就是让光明正大的德性重新恢复光明正大。说明什么呢?说明光明正大的德性被蒙蔽了,有圣德的人要让它复归明亮。咋就给蒙蔽了?一是为人的禀性所拘,二是为人的欲望所蔽。我们知道,人跟人不一样,个体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有的人悟性高,有的人悟性低。咱不能说贤愚贵贱,因为人生而平等,但人确有天分之别。对于德的认知与领悟、发扬与弘扬也就有了分别。为人欲所蔽就容易理解了。我们说利令智昏,连理智都丧失了,何谈德之明?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本来是天生具备的,犹如人的四肢,你不去飞扬它,而是自甘堕落,这些本性的东西就会萎缩,就会渐渐被人欲所蒙蔽,德就暗了。若是一点一点守着,不断扩充放大,就能逐渐获得仁的全体,德就明了。所谓求德,是不需要向外求的。我们自己身上就有,就像镜子本来就是明的,落了灰尘,我们只需擦试,让它复明即可。我们的良心、良德、良知、良能也是如此,需要不断擦亮。”

    说到这儿,辛怀玉若有所思的停顿了一下,笑着说:“我倒想起一段禅宗公案,你们大概也知道六祖慧能禅师的故事。”

    “当然知道。”张永刚兴奋道。“最著名的当然是两首偈语,高下立见。神秀写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写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最后弘忍将禅法秘授于慧能并付与法衣。”

    “是呀!”辛怀玉感叹道。“不过那毕竟是佛家禅宗。对于我们世俗凡夫来说,咋能做到本来无一物呢?所以还是时时勤拂拭吧。”

    “亲民。程颐注解说,亲,当作新;亲民,实为新民。朱熹说,新,就是革新其旧。‘明明德’说的是自己,是自新。自新之后呢?就应该推己及人,让别人也能去其自染之污。就是要带动别人,带动全国人民自新,这就是修齐治平的逻辑了。齐家,是新一家人;治国,是新一国之人;平天下,是新全天下之人。朱子引汤之《盘铭》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把明明德从相对静态地要求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提升到了动态,强调要不断革新,最终使全天下人止于至善,这是多么崇高而又伟大的理想啊。”

    “说了这么多,咱们做教师的如能真正理解了《大学》的精髓所在,岂不是找到了教育的根本和方向?”

    石子谦兴奋道。

    “是呀!”辛怀玉也兴奋道。“这正是我探索的方向。”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三纲八目六法再清楚不过。”张永刚大声道,“来!干了!”

    三个年龄相仿,心怀教育的青年酒杯碰在了一起,溅起点点晶莹的酒花。

    这段回想让辛怀玉兴奋不已。

    很快辛怀玉就进入了思想的王国。

    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度,辛怀玉如同骑士般任思绪自由驰骋。如庄子般幽深奇诡的想象令辛怀玉时而拍案,时而长叹,时而手足无措,兴奋得在地下走来走去。

    直到凌晨时分,窗户上已有一抹朦胧的亮色时辛怀玉才疲倦的上床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