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我成了诸葛亮 » 第二十五章 住得没头猪好

第二十五章 住得没头猪好

    上集说道糜芳已经安排了六队人马,前往荆州还有襄阳等地租店销售,另外又安排了家族子弟,联络世家,充当分销商。

    诸葛亮听到糜芳的销售思路,还是颇为满意的,不愧是徐州首富,销售思路还是比较超前的。

    因为想把糜芳掰正,所以还是对他稍微夸赞了一番,说道:“好,此事交给你做,我放心,日后你若将我军财务问题处理妥善,我自向主公请命,为你封赏。”

    糜芳一听诸葛亮要给自己请赏,当即更加觉得诸葛亮是看好自己,赶紧拍须溜马:“都是军师超群绝伦,借来这仙人酿,我等才能如此尽心竭力的为主公办事,也请军师放心,在下一定不遗余力将此事做好。”

    “宪和那里,今日已经生产多少坛酒出来了”

    “今日正午,宪和派人送来了五十六坛酒,可以说后期量产上来之后,无论要多少,都可以满足。我已派人全部送往各处开始准备进行宣传游说,待声名鹊起之时,大批运送”

    诸葛亮心中一喜,这简雍人虽然去睡了,但是手底下的人还是没有停下,一台蒸馏器一个上午就产了这么多,定然是昨天晚上一直不停的在蒸酒。

    铁匠那里的模具出来之后,相信数天之内就可打造二十多套蒸馏器,到时的产量一天一千多坛绝对没任何问题,于是对着糜芳说道:“宪和此话是事实,只要你卖得出去,多少量都能产的上来。”

    “军师果然是天人,如此仙酿,产量还可这么丰富。”

    诸葛亮听着糜芳的话,总是感觉有些扭捏,于是回道:“卖酒一事,你去安排,我只有一点要求,每坛所售价格,不得低于一千钱,其他事宜,皆可自行决定。”

    糜芳再次表示可以做到,诸葛亮简单回了一句好,然后坐上马车闭目养神去了,随即糜芳也是骑上马,一行人加速朝着养殖场前去。

    对糜芳的成见一时之间绝对是难以消除的,只能寄托他以后不要遇到什么危险,如此才不至于发生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

    虽然对糜芳不太感冒,但是对养殖场的事情可是非常热衷的。

    毕竟自己在以前特殊时期,也是下过乡的。如今再次走过这样一段经历,心中也是闪过无限回忆。

    那时每天砍柴烧水、割草摸鱼,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也是在这个时候,与自己后来的妻子相遇,然后相遇相知,最后走入婚姻的殿堂。可以说在下乡的那段时间绝对是自己年轻时最值得回忆的一段经历。

    ......

    正当回忆着,转眼已经到了养殖场。

    诸葛亮下车之后,只仿佛来到了前世的深林别墅一般,只是这里的庭院其规模和装饰布局,胜过后世别墅百倍千倍。偌大山头,只此一家!山、水、蓝天、庭院,共处一副山水图中。

    走进门前,门头高三米,宽两米,门槛便有四十公分,进深足有两丈。

    门口一对石狮,头宽大而浑圆,炯炯有神的眼睛射出犀利而威严的光芒,威风凛凛。

    成双成对的灯笼、盆栽,对称的中式门头。演绎着孔孟儒学中庸之道,与道家的阴阳平衡

    庭院依山而建,位于在山水之间,进入其中,任何一眼,都是一幅绝美山水画。

    身处其中,就有种说不出的宁静悠远,明明不大的方圆之地,工匠们却用各种各样的亭台楼阁小桥长廊,把四季美景容纳其中。

    中式建筑就是有这样一种意境之美,你与其说它是房子,倒不如说它是一种艺术,精雕细琢的细节使得悠长的意境之美更加“走心”;中式之美在于点滴感悟,让喜欢它的人赏心悦目。

    此院占地四亩,分三个大院,十六个小院,共计两百间小屋。这还不算上后面整片山林。

    见得此院之规模,诸葛亮也是一阵吃惊,看着各种各样的器具、雕刻,都是自己所喜欢的。这里瞧瞧,那里看看,这可都是货真价实的“古董”,而且布局设计、用料做工无一不是精品,诸葛亮如何能不喜欢。顿时就感觉自己有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

    又觉得有些可惜!如此有山有水的好去处,若是后人知道要用来养猪养鸡养鸭,还不得气的发明时光穿梭机飞奔而来。

    同时也感叹这有钱人家就是不一样,找的院子都比简雍好上数十倍,不愧是地主家的儿子,比那跟着刘大耳吃苦耐劳的简雍会享受多了。

    几人穿过数个大院一路来到后面山林,谁知道养殖场的建设还没有开工,问糜芳,糜芳也只是说,已经找人丈量了土地,接下来只需要等待工人们过来建设就行,约莫四五日就可正式投入使用。于是诸葛亮也没有太在意。

    此山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又有水流经过。诸葛亮对这处庭院甚是满意,心里暗道,若是管理得当,完全可以供应三军伙食,甚至再添一些兔子,牛、羊之类的都可以,还可以改善伙食。要知道,吃牛羊和猪肉的概念可是完全不一样的,吃猪肉是为了有肉吃,但是吃牛羊,那可是妥妥的补身体。只是可惜了这新野只能待四五个月,过不了多久,就要离开了。

    一路向着山上走去,越看越是喜欢,诸葛亮也没说太多话,只是恨不得自己以后也跟着住在这里算了!

    待得逛完之后,已经过了小半个时辰,然后才开始打量着整个区域的规模,心里飞快的构思布局。

    目前整座山是没有被围起来的,因为只能在新野驻扎几个月的时间了,所以也不必耗费那等人力物力。同时也因为不管鸡舍、鸭舍还是猪舍,无法散养,只能豢养起来,因此都需要有单独的围栏,还需要有一个屋顶,一方面是为了防止逃跑,另一边是为了遮风挡雨。

    鸭舍无疑是最简单的,只需要依水而建,长度宽度给的活动区域大些,然后搭建一个用来栖息和下蛋的地方,再用大网拦住河流,防止鸭子外逃即可。

    鸭子易于管理,不易得病,每天喂点东西、捡捡鸭蛋就行!只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就可以有源源不断的鸭肉提供了,可惜汉朝时期没有辣椒,不然啤酒鸭、干锅鸭,都可以给他们尝一尝。

    诸葛亮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发生鸡瘟猪瘟,所以卫生问题一定要做好!

    猪舍是比较脏的,所以猪舍的选址是在河流的另外一侧,因为每日的猪粪都需要用水冲进粪坑,然后让人挑走。这样才能保证卫生,减少疾病的可能性,诸葛亮可不愿意吃到带有猪瘟的肉,这事可大可小,万一这要是出了什么事情,可说不定直接嗝屁了!

    最后就是鸡舍了,说句实话,这山这么大,养下几百头猪,几千只鸡鸭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

    所以说在鸡舍方面诸葛亮想都没想,跟他讲了对鸭舍猪舍的布局之后,直接丢给糜芳一句:“后山甚大,处处可为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