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我成了诸葛亮 » 第二十二章 无当飞军

第二十二章 无当飞军

    第二日清晨,诸葛亮和黄月英双双起床,二人皆是容光焕发

    古代的夜晚是没有事情做的,现在这三月份的季节,晚上七点钟,天就已经全黑了,除了睡觉就没什么其他的乐子了!所以古人才能够写得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如果放在后世,天天玩着手机电脑,蹦着迪,唱着歌,能写出这样的诗词?

    不现实的,想家了虽有心思写诗,打个电话发个视频就可以了,哦,尴尬,忘了诸葛亮穿越的时候还没有微信,打不了视频!

    二人吃过早餐一番甜蜜之后,诸葛亮送黄月英到了神机营,并且让她教其他人制作连弩,务必在二十天内打造三千个诸葛连弩出来,另外板车箭矢都不能停下。

    黄月英早已唯夫君是从,只要能够帮助诸葛亮,心里都是及其高兴的,见到黄月英答应,诸葛亮便带人去了新兵营。

    刚来到一个地方的时候,总是最有冲劲的,因为好奇,也因为责任!

    特别是在后世那个年代的人,这是写在他们骨子里的勤劳!

    诸葛亮来到了军营之后,看着一个个正在训练的士兵们,也是一阵感慨,热血上头,恨不得立即加入其中,只是他知道,自己是帅,可不是兵,而且深知古代练兵的缺陷,靠这种训练是很难练出真正的精兵强将的。

    庆幸的是,此时的士兵们已经开始一日三餐,不管多么瘦弱的人敞开了练都没关系,毕竟都年轻,只要吃的饱,营养跟的上,睡一觉,休息一下,马上又是生龙活虎。

    新兵营的训练乃是关羽义子关平在负责,诸葛亮在军营里逛了一圈,此时的军营里共有五千多人,其中四千多人自愿参军,还有一千多人的土匪。距离诸葛亮的目标还是差了些,当即又让人去通知关羽和张飞,继续带人出去剿匪,抓点人回来,然后就只能寄希望这几日一日三餐以及丰厚军饷的事情宣传出去之后,有更多的人自愿参军了,至于抽丁,只能用来充数而已,第一,胆小,无进取之心,第二,身体有疾,第三,心有眷恋。

    诸葛亮看了眼偌大的操练场暗道大意了!应该做个大喇叭的!自己可没有那么好的嗓门,一个一个的去叫,于是当即叫关平停下训练,叫来五个千夫长,五十个百夫长。然后又让左右拿出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旌旗挂起,上面赫然写道四字“无当飞军”

    不一会,关平已经带着众人归来,然后整队,五个千夫长在前,随后是各自的百夫长,整整齐齐五列十一行,个个披甲戴盔,端的是威武不凡,对着诸葛亮抱拳一拜:“参见军师”。

    站在这只列队前面,诸葛亮只觉如面对猛虎一般,汗毛竖立,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跟随关羽张飞,身经百战的,没有杀过几十个人,能当得上百夫长千夫长?

    诸葛亮也是满意的看着这支队伍,心中甚是满意,只要有这些人在,自己的底子算是起来了。

    遂既对着众人道:“诸位都是主公手下强将,跟随主公多年,立下赫赫战功,才得以有今日之爵位。但是,吾看诸位练兵,大错特错”。随后又是一指身后旌旗,继续说道:“若是如此下去,只怕是当不起吾无当飞军这个称号!”

    众人听闻也是一阵愤怒,老子从出来打仗就是这样的,主公二弟关羽你知道吧!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当年关将军就是这样练我的,还直夸我练得好。就这样,我在战场上杀了一百多人,你说我错了?你个书呆子读书读傻了吧!却也是敢怒不敢言,毕竟李云龙说过,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何况是在古代!言必行,行必果,赏罚分明,令行禁止......

    诸葛亮也知道众人不服,但是他说的也没错,于是继续说道:“吾要练一支真正的精兵强将,诸位可敢随我一起?若是不愿,立即离去。我无当飞军不要孬种,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不要在这里丢人现眼。”

    众人又是一阵暗骂,你个白面书生,我们不答应你,你还要辞退我们,好不容易才有现在的成就,怎么能够就此离开,于是纷纷答应留下,与诸葛亮一起训练新军。

    而一旁的关平确实仿佛领悟到了什么练兵真谛一般,口中呢喃:“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诸葛亮看着众人,说道,很好,如此才有我无当飞军将领的气魄。遂既叫来关平,让他安排其他新兵去跑步,安排好后,立即回来。

    然后诸葛亮自己便开始传授后世练兵之法,列队,站军姿,向前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后转,齐步走,练正步,跑步走,原地走等一系列后世练兵之法,一行人听得云里雾里,却也只能跟着照做,还莫名其妙的喊起了一二三四的口号。

    所幸这些底子深厚,而且知道军中无戏言的道理,不到一个时辰的功夫,就都已经掌握。遂交给关平负责,反复操练,等到熟练之后,必须马上教会所有士兵,并且告诉关平,以后无当飞军将士,每日皆要如此操练。

    诸葛亮知道只有强大的体魄和坚强的耐力,才能够在战场上战胜敌人。所以还是得去找一些其他的方法来锻炼士兵的体魄。

    于是带着左右沿着军营做起了规划,走了一圈之后,又新增了三个项目。

    第一是让人搭建支架,用麻袋装满细沙,然后吊起,绵延四百米,做了四百个,足足三排,吩咐以后所有将士每天最少锤半个时辰以上,不得有误。

    第二是让人砍下数百颗树,制作成上千颗长短不一的原木,主要是练习士兵的体能以及士兵与士兵之间的相互配合和默契。诸葛亮练兵是需要用到阵法的,所以士兵之间的相互配合,必不可少。就如后世一般,行军打仗,为什么老兵死的少,就是因为懂得相互配合,可能我要做什么,给你一个眼神,你就能够懂得,然后心领神会的配合我,从而达到目的。

    第三是让人挖了一个100米乘200米的大坑,深约两尺,然后在里面注上水,参入稀泥,让士兵在泥潭中训练,虽然大大增加训练的难度,但是也可以让士兵能够更好的掌控身体的协调性,让下盘便稳,甚至还可以让士兵以后更加熟练的适应各种作战环境,这样练出来的士兵,无论水战,陆战,山地战,都能够发挥出非常强的爆发力。

    将这三个项目安排下去之后,诸葛亮又去看了一眼军营的卫生设施,担心卫生问题会留下隐患,要知道古代可没有后世这么好的医疗手段,小小一个感冒,都可能会要人命,稍为传染,就是一场瘟疫,动辄数百数千人死亡。

    来到厕所,却还颇为满意。

    其实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当时的人们就已经提出了厕所这一概念。《墨子·备城门》描述了军人的如厕轮班:“城上……五十步一厕,与下同圂。之厕者,不得操。”《墨子·旗帜》描述了民防的厕所规格:“为民圂,垣高十二尺以上。《三国志·蜀书五》中也有记载:“(诸葛)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侧面证明当时中国至少有固定制式的战地厕所(“圊溷”)。”

    显然军队在行军打仗时,就考虑到了这样的问题,诸葛亮也觉得好笑,看来是自己有些多虑了,生怕古人上厕所就如同阿三一样,随便找个地方,挖个坑,然后蹲下来便就地解决。

    然后又看了看喝的水,古人行军取水都是有标准的,这好像是全球性的共识,饮水必须来自足够量的、流动的、洁净的水体,所以军队驻扎地、有防御要求的城乡聚居点要尽量靠近河川与井眼、远离沼泽与死水潭。虽然知道古代的水比较干净,但是诸葛亮还是担心,立即命人去购置了一些水壶和茶叶,命令以后所有人吃能喝烧开过了的水,不可直喝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