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细狗的酱油生活 » 细狗的北大同学

细狗的北大同学

    刘细狗认为要成功记忆力是一方面,但是很多成功人士不是记忆超群的人,也有很多记忆超群的普通人,他认为心态和决心是成功嗯关键,他内心想起了他的一个北大同学,虽然他们联系不多,交集少,但是她给刘细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叫唐一,这个女孩小学时候特别调皮捣蛋,学习成绩倒数,很是令任课老师头疼。一次去北大游学,给了女孩深深的震撼:我要来这里读书!

    回去后,她努力学习,碰到不会的题就去问老师。有一次在老师办公室问了一个多小时,整个办公室的老师都认识她了。这应该是优秀孩子的共性:踏实、认真、努力,坚持。不会的题就问,脸皮要厚,钻研问题要执着,每堂课每一天的学习都坚决不留尾子。

    女孩最后实现了华丽转身,考取北大,免学费,生活补助20万。当我们仰视她的光芒时,却看不到她背后的坚持与努力。

    她的逆袭契机是源于这次北大游学经历,突然拓宽了眼界与格局,激发了努力学习的内驱力。

    有的家长说,北大我们去了,三孔也去了,上海也去了,为什么钱花了,工夫也搭了,孩子却什么改变也没有呢?

    首先,孩子转变的契机,在生活的的细节中,都要抓住,都要用起来。如果北大游学就能改变孩子,那北大的校园参观预约得排到几年完不成;

    其次孩子游学过程是不是真的用心了?这才是关键!我在颐和园遇到过一个游学的拓展营,有五六个男孩女孩进了颐和园就坐在树下玩手机了,带队的老师只好安顿好他们,才带着其他孩子参观去了。这样的游学能起到什么作用?!

    蜕变契机:用心,震动,努力,马上开始,坚持!

    种树,十年前最好;育人,百年规划最好;努力,眼下开始最好。

    送给大家一些话,可能对大家有帮助。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3.无论一大步还是一小步,都是前进的脚步!

    4.知识面的宽度决定你未来的高度

    5.满瓶子不响,半瓶子咣当。

    6.纲举目张

    7.不懂就去问,不懂就去看,不懂就去查。

    刘细狗认为,人时常要打鸡血,时常需要提醒自己自强不息。但是反观他自己好像一事无成,默默无闻,籍籍无名,默不作声,仿佛一个隐形人。难道他真是一个隐形人?

    何谓隐士?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他们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意仕途归隐山野。即使有朝廷的诏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贤者对此无动于衷,而这些隐士也往往被人赞誉为真正的隐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美名。

    古代十佳隐世之人

    一、许由、巢父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据说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帝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巢父也是同时期的隐士。是阳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贤。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传说尧帝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受。

    二、伯夷、叔齐

    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饿死于首阳山。

    三、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卫国(今河南HB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在河南HB市淇县境内)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

    四、颜回

    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

    五、“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唐秉、甪(lu)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其大名,曾请他们为官而被拒绝。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六、严光

    东汉隐士严光(生卒年未详),一名遵,字子陵,余姚人。东汉建武元年,刘秀即位为光武帝,严光乃隐名换姓,避至他乡。刘秀思贤念旧,令绘形貌寻访。遣使备车,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阳。刘秀至授谏议大夫,不从,归隐富春山(今桐庐县境内)耕读垂钓。80岁卒于家。诏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安葬,墓在陈山(客星山)。以“高风亮节”名闻后世。

    七、“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八、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JJ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

    九、陶弘景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十、“竹溪六逸”

    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徕山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

    以上均为文学界,政界杰出有名隐士。然而武侠界也有高人。金庸武侠之隐世高人。

    金庸小说中总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高人出没,以达到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目的。

    第一,扫地僧

    常有人说萧峰或者虚竹武功胜于扫地僧,我只能用博人眼球的理由来形容了,扫地僧之所以夸奖萧峰降龙十八掌不愧为天下第一,一来是萧峰为人正派,不以私怨而掀起纷争让百姓受苦,二来,降龙十八掌至刚至阳,其浑厚天下第一,但萧峰武功充其量与萧远山,慕容博持平,虽然书中有言及慕容博不敢接掌的描述,但论综合实力其实并没有差别,而这两个人被扫地僧瞬秒,而后扫地僧手持两人,萧峰追赶不上,已经说明实力远远高于萧峰了。而对于虚竹,普通读者只是看到他承继了二百多年的内力,但道派武功讲究循循渐进,内力高只是起步,类似于天山折梅手这样的功夫实在是需要实战思考和喂招,天山童姥早已言明,以虚竹的悟性一辈子也别想真正领悟,也是因此在内力远远胜于丁春秋的时候还要缠斗数百招,最后不得不以生死符取胜。虚竹以后的武功能到达哪个层次应该是靠实战经验来弥补,但跟扫地僧还是有极大悬殊的。扫地僧的一番话很有意思,在劝解萧远山和慕容博时说到:“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才能练得越高,但修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多学各种厉害的杀人法门了。”这句话中明显陈述了一个矛盾点,佛法修为和武功修为是相辅相成的,但同时也是矛盾的,那么扫地僧如何做到二者兼备呢?金庸小说中确实存在另一位少林高僧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把九阳神功只当做强身健体的法门而获得极高的内力,但觉远除了内力深厚不懂任何招数,反观扫地僧,不但对少林寺七十二绝技了如指掌,更是对道家,在家功夫全数精通,特别是道家的小无相功,这门功夫是道家密学,书中更是提到,无相便是无色无相,加上一个小字更是不着形相,无迹可寻,非此道高人绝技看不出来,例如玄寂大师修炼拈花指几十年也看不出鸠摩智是用小无相功运使的。此功夫当时逍遥子只传给李秋水一人,李秋水又传给无崖子,这两个人极少在武林中露面,那么扫地僧是如何一下便分辨出这门功夫的呢?在此做如下两种假设:假设一,扫地僧便是逍遥子,金庸在书中并未提到逍遥子的后话,但说明逍遥子已经是半人半仙的地步了,况且道派武功延年益寿足以让逍遥子活到这个岁数,而从时间上推算,扫地僧来这里不知四十二年还是四十三年,的确属于无崖子已经接任掌门的时候了,但存在的矛盾点在于佛道两家武功不能同时修炼,唯一的解释就是佛道两家修炼到极致已经有互通之处,逍遥子成为扫地僧后并未修炼少林寺任何武功,就如同王重阳得到九阴真经后只研究不练习。假设二,扫地僧与逍遥子年轻时是知己好友,两人在研习武功时经常一起讨论研究,之后思想有别,分而佛道两家。无论哪种假设皆有瑕疵,扫地僧没有法名,没有年龄,没有武功路数,没有亲朋好友,真可以说金庸有意为之,引起无限的争论。

    本人最喜欢扫地僧,所以着重介绍后续人选只提名,大家自行分析。

    第二,独孤求败;第三,黄衣少女;第四,九阳真经藏书人,帮了张无忌;第五,降龙十八掌发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