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罗通扫北 » 第二十二章歌一调湖海茫茫

第二十二章歌一调湖海茫茫

    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点多。

    卧龙寺气势恢宏,修建于丛山之中,古木参天。好一处幽静的修身之所。

    罗通感叹道:

    “通儿!伯母总是爱听你说话,一语中的,又出口成章。”

    “咳咳~~通儿只是有感而发罢了!”

    “呵呵,还谦虚上了。伯母我最喜你的诗文歌赋。有的大气磅礴,有的是温婉缠绵。上次给你妹妹长乐谱的那《母亲》、感动的我和你伯父都是泪流满面。”

    长孙皇后满心欢喜地说道。

    “母恩似海,我们怎样都不可能回抱之万一,我只是有感而发罢了,伯母谬赞了。母亲含辛茹苦的把我养大,实属不易。怎样歌颂母亲,都不能抱答母亲的伟大之万一。”

    罗通伤感地道。

    “那正好和姨娘在这卧龙寺为天下的父母祈愿,祝天下的父母健康吉祥,快快乐乐~~”

    “那是、那是,还是姨娘宅心仁厚,定能诚感动天,泽被天下。只是我只信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斤灰。到时通儿如有唐突,还望伯母不要责罚才是。”

    罗通刚言毕,长孙皇后的车辇以到山门前,一声空灵佛号响起。

    “阿弥托佛,老纳在此恭候娘娘,有请娘娘移步法坛,为天下苍生祈福。”

    住持方丈低眉善目的站在山门旁,见到长孙皇后身后的罗通。

    微微一愣神,道:

    “娘娘有佛光佑互,定能福寿康宁。”

    “哦~,方丈大师何出此言。”

    长孙皇后微笑询问道。

    “回禀娘娘,贫僧不敢妄语。昨晚,贫僧梦见娘娘驾临寒寺,有我佛祖身边的大鹏金翅盘旋于顶,金光四射。今观娘娘身边那位公子器宇轩昂,定与我佛机缘深厚顾此而言。”

    长孙皇后,回头看了看罗通,又对方丈,道。

    “这位公子乃是哀家子侄。是罗成之子罗通,学识渊博,与哀家甚是投缘,今日特邀此子与哀家一同前来”长孙皇后柔声道。

    “娘娘福源深厚,机缘无限。贫僧见这位公子与我佛机缘深厚,到时能否让这位公子为贫僧解惑。”

    “方丈大师请随意,哀家也正好旁听一二。”

    长孙皇后和方丈大师缓缓而行,来到禅堂,方丈开始诵经祈福。罗通坐在长孙皇后身后听得是昏昏欲睡。

    不知过了多久,罗通心中正在问侯方丈祖宗十八代的最后一位,就被方丈大师邀请佛堂一叙。

    各自落座,品了一口香茶。方丈道:

    “僧贫观公子与我佛机缘深厚,又闻娘娘说公子学识渊博,今日贫道想向公子请教一二。不知公子能否为贫僧解惑。”

    买买批地,罗通终于把方丈祖宗十八代的最后一位问候完毕。心想;老子又不信你的这一套,老子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新一代,根正苗红。今天不就只是没专心听你哆嗦吗?没必要坑你爹吧?

    “见过大师,罗通今日失礼了。”

    方丈笑眯眯的回礼道:

    “贫僧别无它意,贫僧自幼修习佛法,自认: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却没有公子如此清心寡欲,恬淡似水、故此请教。”

    罗通心想:你给老子装逼,老子可是经过了信息爆炸过的大时代,装不死你。这次老子不把你们这些寄生装到海外去都是老子的错。

    口中嘀喃道: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方丈听到罗通轻语。心头一震,微笑对长孙皇后道:

    “世间事功德,无外乎结善续,行善事,得善果。娘娘福缘深添厚。贫僧今日也能借娘娘之福。认识公子,实乃幸事。”

    转头又看向罗通,一脸恳求道:

    “恒河砂砾不知凡几,这个问题困扰贫僧多年,时至今日,仍是无从着答,不知公子能否解惑。”

    哟呵、跟老子打机锋来着是吧,你是想在皇后娘娘面前显摆你佛法高深吧?老子今天偏不让你得逞。

    罗通平静道:“我有一字,不知能否让大师满意。”

    “哦、何字能解,可否为贫僧解惑一二。”

    方丈惊奇道:

    罗通答道:“劫”

    “请公子解惑。”

    “世人皆苦,皆在红尘中历尽万千劫难。那么,世人有多少劫,恒河砂砾数就有多少。不知方丈以为然否。”

    方丈必竟是聪慧之人,稍稍皱眉,立解其意。心中震憾无比,瞬间通透。此时以露出真诚微笑。

    “贫僧还想请教公子,如何权衡恒生杀慈悲?”

    罗通脱口而出“戒”

    “此字何解。”方丈眼睛一亮。

    “戒杀、便是慈悲。”罗通解释道。

    方丈又问。“如何能让世间凡人都能一心向善,远离苦海。请公子再与贫赐教。”

    “渡”佛曰:“世人皆可渡,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皆是此意。”

    罗通言毕稍许。方丈深深拜倒。

    “公子所言甚善、贫僧获益良多,请受贫僧一拜。贫僧顿悟,还请公子为贫僧指点迷径,让贫僧早日修成正果。”

    呵呵,老子装逼即然到了这一步,那就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一次性把你装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去算了。

    正色道:“大师言重了,只是我有一点小小建议,不知大师愿闻其详。”

    方丈再次拜倒。

    “请公子赐教,贫僧………。”

    罗通赶紧摆手道:

    “大师千万别客气,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师莫怪。罗通听闻陈长老玄装大师。以从西天取得真经不日归来,以成正果。一去经年有余,行程数万里。方丈大师何不学习陈长老,可往东瀛而去,广施善缘,普渡蛮荒众生。也可早成正果,岂不善哉。”

    此时的方丈高唱一声:“阿弥托佛,听公子一席话,贪僧茅塞顿开。”

    “待公子和娘娘走后,贫僧定早做准备,不日前往。只是公子佛法精妙,能否为贫僧留下墨宝,供贫僧时时研习。”

    “大师即有所命,我怎能抚了大师之意。”起身来到案几写道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那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静,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施主真是身在红尘,不染尘埃。贫僧斗胆,可否一赐法门,也好让贫僧早日修得正果。”方丈恭谦道。

    罗通心想,老子总算把你忽悠瘸了。即然如此,再给你这个老凭驴添上一把火,让你滚到东瀛去,可千万别在回来。

    “大师高看了,我也只是把世事看淡了一些罢了,即然大师有命,罗通莫敢不从。”

    提笔又写下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

    算来何必奔忙,

    人生碌碌,竞短论长。

    却不道枯荣有数,得失难量。

    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

    阿房宫冷,铜雀台荒。

    荣华花上露,富贵草上霜。

    机关参透、万虑皆忘,

    夸什么龙楼风阁,

    说什么利锁名缰。

    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

    唱一曲归来未晚,

    歌一调湖海茫茫。

    逢时遇景,拾翠寻芳。”

    “阿弥托佛,公子年纪轻轻,以窥我佛法门,贫僧幸得施主提点,拔开迷雾。早去东海,广施佛法,渡蛮夷于苦海,阿弥托佛。”

    此时方丈以是老僧如定,陷入沉思。

    良久,罗通对长孙皇后微笑道:

    “哎、看来方丈师以悟得天机。”

    “通儿!与哀家摆驾回宫。”

    长孙皇后看了看一幅不要脸的罗通,一脸迷茫地辞别而去,出得山门。

    “通儿,到哀家车辇旁伺侯,哀家有话问你。”

    长孙皇后一脸不乐问道:

    “方丈大师乃是我大唐得道高僧,你为什么要蛊惑大师到东瀛去?”

    罗通满脸无辜道:

    “伯母、我这可是诚心为李伯父排扰解难呀!”

    说完一脸委屈。

    “哦、你给我细细道来,不然伯母可得责罚于你。”

    “嗨、其实以您机敏,应该早以洞悉其中玄机,只是不愿点透罢了。”

    长孙皇后满脸得意看向罗通。

    “我就是要你解释清楚,怎么了?你还不愿意?!”

    “嗳,谁让您是我伯母呢!”说完摇了摇头无奈道。

    “其实道理很简单,大唐所有寺庙占据不知多少庙田,他们不事农耕,不纳赋税。又大量收取地租,个个长的脑满肠肥,租种之人食不果腹衣不敝体,对大唐百无一用。只是一群依附在大唐百姓身上的一邦寄生虫罢了。”

    “那他们每天朗经诵佛,教化于民,其功莫大焉·····”皇后正欲继续辩驳

    罗通摆摆手

    “姨娘、正所谓: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僧以慈悲乱心。这邦人好似天天敲着拔鱼念着经,一幅人畜无害的样子,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愚民。大唐要想发展壮大,不是他们这邦人能解决的,需要的是开起民智,民强才能国富。这邦人中更有甚者,创建一套鬼神学说,不只是愚民,更是乱我民心,收刮民脂民膏。反过来又大肆收购田产。大唐的土地是有限的,如果长此下去,是会动摇国本的,我只是未雨绸缪而以。”

    “所以你就因势利导,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是吧!”长孙皇后忍着笑道:“那你还需要你的李伯父做些什么?”

    “呵呵,伯父应该早有计谋?我只是邦忙在旁敲了敲边鼓,我的这个做法应该也在伯父算计之中吧?”

    说完看向长孙皇后。

    “卟哧、哈哈哈,难怪你伯父说你聪慧绝纶,如果给你身上贴上毛发,你比猴儿还精。”

    长孙皇后得意的大笑道。

    “嗳、我在怎么精,还不是在伯父的算计中!我最多只是小聪明,伯父才是大智慧。”

    装出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又一幅身无可恋的样子。

    “通儿,你也别是样子。你伯父绝不会忘记你功劳的,你需要什么赏赐,说与伯母听听,我一定让你伯父尽量满足你。”

    “伯父的赏赐我就不要了,我只是想安安心心的做点生意,赚点小钱,伺奉好母亲,自己在娶几个媳妇,多生几个小孩,让母亲晚年儿孙绕膝,不在孤独。”

    “哎,通儿,你能力出众,就不想发挥你的才能,让天下所有的父母们,都过上平安样和的日子。”

    “我也想啊!可能力有限,无能为力呀!”说完摊了摊手,无奈道。

    “现在我大唐四周强敌环伺,你又如何能安安心心做生意呢?”

    长孙皇后反问道:

    “嗨、这还不容易,让自身强大。到那时、朋友来了有美酒,敌人来了咱们有驽剑。”霸气的语脱口之出。

    “好,这话我爱听,只是大唐要迅速强大,通儿!你能否告诉我该如何才能办到?”

    “伯母、您该不会是伯父让您来试探我的吧?”说完、歪着头看向长孙皇后。

    “没有没有,伯母知道你机智无双,出于好奇、问问你而已。”长孙皇后一脸真诚地笑道。

    “好吧!您即然有此一问,我就细细给您道来。上次我不是给伯父出了一个主意吗?在全大唐取士,让天下所有的寒门子弟都来参与加科举,特别是那些寒们子弟,让他们能入朝为官,削弱世家在朝中的影响力,大力扶持各行各业的平苦百姓。打压世家,人呀,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只要收回世家手中的特权,比如盐、铁、粮食这些暴利行业几乎被他们垄断了。还有一批被他们扶持的党羽,在朝中为他们摇旗呐喊,您想想这是多大的隐患。前朝不就是前车之鉴吗?在前朝时,不正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吗?”幸好在太上皇的英明领导,一举推翻了。前车之鉴乃后事之师呀!只要大唐能做到均贫富,朝庭与百姓同心,四周强敌何足道哉。谁敢来犯,直接灭掉或者收服,大唐也正好顺势天下一统,那时何来强敌环伺。”长孙皇后越听越入迷。

    “善,大善之言。刚才方丈大师难怪说你是伯母的福星。你不光是我的福星,定会成为我大唐的福星。通儿真是有经天纬地之才。你一定要出来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喏、我又怎么了?特喵的,不就说了几句你爱听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