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神朝演义 » 第六章 农政书

第六章 农政书

    却说夏正平辞别了贺子先,与何士元、左善言一道,前往了亭子后面的茅草屋中,寻到了《农政书》的书稿后,便是离开了这一处江中小猪了。

    他们已经发现,这个贺子先并不待见他们三人。或者说,他是厌恶外人,因此会那般的恶语相向。既然如此,三人也不敢自讨没趣,既然达到了目的,也就没必要在这里做过多的停留了,径直返回蜀郡去了。

    待得三人离开,江中小渚上,那一座亭子中,琴声停了下来,贺子先也是缓缓站了起来,转过身去,望着三人的背影。

    忽的几次呼吸的时间,一名略微比贺子先年轻的老者,走到亭子中,道:“父亲,那三人如今都是在蜀州之中有着地位的人物,您这样把他们赶走了,他们该不会派人过来把我们强行擒杀吧?‘

    较年轻的老者,有些担忧,看他的容貌,倒是和贺子先有几分的想象。再听着他的言语,显然他和贺子先,是父子关系。

    “儿啊,有些事情,你还不太懂!我贺家人,只管种田,不管其他的事情就行了。你要知道,不管这天下如何变乱,统治者最不敢得罪的,就是我们这些农民!要是没了农民,他们都得饿死!”贺子先说什么话,都感觉像是咄咄逼人的感觉,“要不是看在百里子明那个老家伙的面子上,我才不会把《农政书》给他们呢!”

    “是啊,百里老先生是活活累死的!”年轻的老者不住的附和,“这个汉王也是挺够意思的,没想到竟然亲自抬棺,亲自祭奠。他这样子做,倒是收服了不少的人心。”

    “帝王者,若是做不到忍辱负重,若是做不到礼贤下士,那他就不配做一个好的帝王!”贺子先继续说道,“刚刚我三番两语的试探挖苦他们,没想到这个汉王还是有点耐心的,竟然能够依旧那么对我恭敬。我也是有所佩服的,因此才决定心软下来,将《农政书》贡献出来,毕竟这也是一件造福百姓的好事。”

    贺子先的这一番话,说的极为有道理。在这天下之中,无论是身为郡守,还是身为帝王,都极为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是他们施展政策的根本原则。要知道,如果真的没有农人的话,谁来种田打粮,谁来渔樵捕猎?这些东西,都是一个郡城,一个诸侯国之中钱粮的主要来源!

    “那父亲以为,这天下之中,所有的诸王里面,谁能够有希望恢复天下的大一统呢?”年轻老者似乎转移了话题,“乱世出英雄,如果不是这个战国时代,恐怕很多人都无法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啊!”

    “如果,这个汉王能够好生利用《农政书》里面的内容,励精图治,劝课农桑的话,相信用不了多久,巴蜀大治,那个时候的天下的局势,就会已经很明朗了。”贺子先并没有点明结果,“只是,那个时候已经不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景象了。我都八十三岁了,也算得上是半截入土的人了。”

    “父亲说的哪里话!”

    这对父子,自是站在这亭子边上,一边闲聊,一边眺望着远方。三匹快马,飞驰电掣,最终在晚间的时刻,回到了蜀郡。

    一路奔波,夏正平也顾不上休息,打发走何士元与左善言之后,便是仔细阅读起来《农政书》。这没有读倒是不要紧,一读起来,夏正平便是如痴如醉了。

    一连半个月十五天的时间,夏正平都在阅读这本《农政书》,他连每日的例行朝会,都推脱了,交给何士元处理。这一下,倒是不由得引起众人的怀疑,这本《农政书》究竟讲了些什么,竟然让夏正平如此这般,连政务都推脱了?

    要知道,当初百里子明去世的时候,也不过是停朝一次,守灵一夜。如此看来,只能说明这部《农政书》十分的重要。

    而实际上,夏正平看完《农政书》只用了两三天的功夫,而剩下的十几天,则是用来根据《农政书》上所写的内容,来进行制定农业政策。

    《农政书》,全书之中,提到最多的,其实是有关于一些农业技术方面的事情,这并不是什么重点。如果非要说的话,那给它的定位,只能是农业文明的一些科技结晶罢了。

    重点的是,那些占据少量部分的农业发展办法,或者说是发展农业的意义,或者说是,那几句“固民之本,以民为先……”等几句话。

    这些东西,才是夏正平认为重要的事情。至少,他给了夏正平制定政策的方针,让夏正平能够明白制定农业政策的原则究竟是哪些!

    他将这一系列政策制定结束后,便是在次日,召集了诸多官员聚集于政事堂。在处理完政务之后,夏正平便是依据《农政书》的一部分内容,开口道:“今日的最后一件事情,那便是众多农籍之人的发展。我大汉要想彻底富裕起来,真正的在将来能够统一天下,除了要吸收外来移民,奖励生养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立足于我们的本业——农业。”

    “我们不重农抑商,但我们要做的是以农为本,以商为辅,从而加快我们大汉诸多百姓的富裕步伐。”夏正平的前世,身为历史系的大学生,自然明白重农抑商的后果,究竟是什么。

    因为从根本的角度上讲,重农抑商,是不符合经济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经济是决定上层建筑的第一要素,没有经济,何来政治建筑之说呢?

    而经济优势分为多种多样的,比如现在巴蜀之中的小农经济,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但是,这种经济又是极为脆弱的,要是遇到个天灾人祸,兵荒马乱的时节,经济就要倒退。

    就好比如前几年的那一场旱情,让中原的许多诸侯国国力大损,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夏正平的思想里,自然有着前世关于这些经济内容的研究,自然明白如何应对。重农抑商,是导致小农经济脆弱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各个诸侯国目前实行的政策。

    根据夏正平前世的经验,显然这种事情是不可取的。重农抑商到了一定时间后,就会因为其脆弱的性质,而导致崩溃。

    事实上,在那一次大旱之中,若不是夏正平想到了办法,有了足够的粮食,最后的结果,也可能是国力大幅下降,和周边诸侯国一个样子了。

    实际情况之下,巴蜀之地,交州之地,南蛮的境内,都是以重农抑商为政策的。现在,夏正平所要做的,就是依据《农政书》中的某些内容,在符合原则的条件下,裁撤农业的某些冗余的体制,以增加商业的比重。

    为了符合实际的发展情况,也为了一种平稳的过渡,夏正平才决定以农为本,以商为辅的办法,进行一下缓冲。

    夏正平要做的,其实是农商并举,而不是重视某一个,压抑某一个。相反的是,他两个都要重视起来,否则的话,他也不会和南方的一些国家,进行通商互市。

    众人听着夏正平的说法,又是听着他的一番解释,皆是陷入了沉思。这些臣工,多是一些执掌农籍之人,管辖着农业诸事的官员,对于农业的重要性,自然是极其了解的。

    “敢问主公,您之前设置六籍,对于商籍之人,征收极高的税收。如果现在要以商业为辅的话,那么就必须降低商籍之民的税收比例。但是,一旦这一块税收改变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我大汉的钱财税赋,也会大幅度的减少!”有人走出班列,神色凝重,“请主公三思而后行,不要造成无法控制的后果。”

    “张大人担心的是!”夏正平对那人的建议,进行了肯定,“不过,寡人现在所说的商,并不是纯粹的自由商人。”

    “嗯……”众人再一次陷入了不解之中,盯着夏正平,想要知道他接下来想要说什么。

    实际上,夏正平此时此刻,正在引入前世之中,市场经济的内容。不过,这个市场经济,倒是有些不一样。

    他认真调查研究过,当今大汉王朝之地的一些经济结构,尤其是商业经济这一方面。商业经济活动中,自由市场是最为繁荣的,占得比重也是最高的。

    自由市场虽好,但是容易造成一些经济灾难,比如说因为供求关系的缘故,而导致价格的忽高忽低,让百姓们吃不消。

    夏正平想要做的,就是要引入官府的调控职责,同时对一些重要的资源进行调配,比如说盐、铁、铜等。这其中,尤其是铁,这是一种目前为止稀有的金属制品,自由市场运作之下的价格,奇高。

    这个世界的文明发展水平,毕竟介于前世西周和东周之间,尤其是一些科技方面。哪怕是青铜,现在也没有大规模的应用,更不要提这么稀缺的铁了。

    也是由于这一方面,夏正平才会想到,由官府调控价格,或者说,干脆官营资源类的商品,以作为一种商业存在。

    “寡人给这种商业经济,取得名字叫做官营,或者说是官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