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神朝演义 » 第十八章 翰林院

第十八章 翰林院

    司徒伯懿听着夏正平这么说,便是点了点头,眼神之中流露出重视的情绪。这一件事情,必须要秘密进行,否则的话,极有可能惹出祸事来。

    “至于征收税赋的标准,这一条,我们过几日在说说。”夏正平嘱咐了一声,便是盯着诸位政事堂官员,“事情已经解决了,大家可以散了。”

    “主公,且慢!”班列中走出一人,那是何长风,“下官有一事,想要搞明白!”

    夏正平闻言,却是一愣,问道:“还有什么事情,没有解决的?”他以为何长风走出班列,会向自己询问有关这次六种户籍,三种征税的标准的事情。

    可是,何长风嘴上的言语,却并不是这样的:“主公,科举之事,该如何处理?”

    “啊呀!”夏正平眉头一皱后,旋即大叫起来,“这一件事情,我却是忘记了。”

    此时,夏正平方才记得,自己当初在宣布建立科举制度的时候,就说过,要在秋后举行第一场科举考试。现在已经是快到秋季的日子了,若是再不准备,恐怕就来不及了。

    他沉思了一会,望了望何士元道:“在此之前,我想要选拔一些本郡本州,学识渊博之人。”

    “建宁郡的司马弘,这个人据说才高八斗,属于寒门高士的那种。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做官,要不然定然在一方面上有所建树的!”何长风回答道,“主公好想要选拔学识渊博之人,不如从寒门高士这一块入手?”

    他是明白夏正平的意思,科举考试,必然是一场大型的考核。考核的自然是一些才人的能力,这就要求有人去监督这样的考试。常言道,没有受到监督的权力,就如同泛滥的洪水一般,肆掠人世间。

    类比于考试,没有监督的考试,谁知道最终的结果,反映出考试之人的水平如何?

    而除了这些监督之人,那么剩下的,自然是编制考题的人。夏正平自然不可能亲自去编制考题,他是汉王,日理万机,怎么可能有时间,做这些分外之事呢?

    唯有将这一件事情,交给专人去做,才能够算得上是完美。当然,参与编制考题的人,自然需要夏正平亲自考核。但实际上来说,夏正平之需要考察几个人就可以了,一次通过即可。

    “如果征召那些学识渊博之人做官,恐怕会引起非议。”何士元依旧是一脸的担忧,“姑且不说,那些平民百姓之中会有人不满,就单单说士族之人,恐怕又得反抗了。”

    夏正平明白,何士元担心的非议究竟是什么。科举考试,是他制定的规则。,并且这一条还被写入了《汉律》之中。《汉律》之中的规定,符合条件的人,才能够通过科举考试,不论男女老幼,一旦科举考试通过,就能够担任官职。

    士族之人一旦听说,夏正平征召一些没有参加考试的人做官,必然会以这一件事为借口,挑起事端,从而使得夏正平的名声受损。夏正平虽然不在乎这些,到时候派出兵马镇压就行了,但是诸多大臣,却是不由得担心起来。一旦这样子的话,必然会激起所谓的民变,届时就不是派兵镇压的事情了。

    夏正平沉思了一下,道:“诸位不必担心,到时候我亲自考校,将这一切的流程,公布出去,自然不会引起诸多的怀疑。”

    按道理来说,他征召一些人做官,本来无需这样子担心的。但是,巴州之地的士族力量,有些超乎他的想象了。就拿废除士族世代为官的特权时候,士族之人闹事最凶。尽管派遣兵马,最后将这些闹事之人镇压了下去,但也给夏正平带来了负面影响。

    人言可畏,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到时候必然会有变动,导致夏正平统治巴州的根基不稳。

    不过,话又说回来,夏正平又是觉得,不光光自己,恐怕在场的诸多大臣,也都是有些杞人忧天了。只要那些学识渊博之人的名声足够响亮,征召他们出来做官,难道有什么过错吗?

    若是一个官员,在当地没有什么好的名声的话,那岂不是意味着他的工作,面对诸多百姓是无法展开的了。

    想到这些,夏正平不由的叹息了一声,恍然大悟道:“诸位臣工,莫要担心。天塌下来,还有高个的顶着呢!”

    这一番话一出口,众人便是笑了起来,原本严肃的政事堂中,旋即充斥着轻松。

    夏正平自然也跟着笑了起来,总是神经绷着,似乎也不太符合他自身的性格,偶尔来几句玩笑话,还是可以的。

    他是汉王,在巴州之地可以说是一言九鼎,至高无上的权力都在他手中握着。从这一点讲的话,夏正平所担负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至少,在夏正平自身的感觉,就是这样子的。

    尽管,压力就是动力,但是过头了总会让人厌烦的。如果没有来自于北方周王的威胁,夏正平也许就不会和雍王进行联盟,也会就不会迎娶许千言了。

    若是没有周王的压力,夏正平也就不会拜访西羌,将马孟起这一员骁将,收入麾下了。更不用谈,和南蛮之间进行通商互市了。

    尽管,和南蛮进行通商互市,早就提出来的事情,但如果没有周王的各种逼迫,恐怕夏正平自己都会把这一件事情推迟好几年,毕竟不急于一时。

    来自于周王的逼迫是无形的,他那数百万的大军,就是这种无形的逼迫。要说夏正平对于这数百万大军不发怵,那是假的。实际上是因为,周王面对的敌人过多,而至于他无法顾及到巴州罢了。这一点,夏正平自然是看穿了的。

    “我打算成立一个机构,叫做翰林院!”夏正平笑完之后,沉思了一下,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让那些学识渊博之人,进入翰林院,专门负责科举考试这一块,诸位看这样子做,可不可以?”

    众人闻言,便是缓过神来,原来汉王殿下,早就有了对策。成立一个机构,就相当于是一种束缚,意味着这些官员,必须要有足够的名望才能够担任这个机构的官职。而且,似乎是临时性的,并不是什么实职官员。

    翰林院这个名字,一听之下,可能是十分高大上的。然而,夏正平要用这个名字,去总览整个巴州之地的科举考试。

    其实,就相当于国家考试院的意思,只不过夏正平套用了自己前世的某种说法。

    这种考试院,在这个世界上,只能算是临时性的官员,并不是正式的郡职州官,不算的上正规。这样子一来,如果将这个消息公布了出去,自然也就阻力小得多了。

    “那个司马弘,回头把他召到汉王府中,我亲自对他考校,把他编入翰林院之中。”夏正平顿了顿,继续说道,“另外,请各郡的郡守准备一下,让他们查访学识渊博之人,也同样编入到翰林院之中。巴州之中的官员,我亲自选拔。”

    翰林院毕竟是夏正平提出设立的机构,如果没有自己的人进去的,翰林院全部是外人的话,那就相当于没有设立这个翰林院。

    夏正平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当下他就写下了帛书,对着黄安说道:“你把这份帛书,誊抄数份,派人送往各个郡城。科举考试一旦开启,万不容有失。”

    “小的明白!”黄安接过帛书,退出了政事堂后,便是取操办这一件事情了。

    政事堂内,夏正平又是和众多臣工商量了一些细枝末节,最终敲定了许多事情。包括科举的内容,以及之前所讲的六籍制度。

    做完这些,夏正平也就宣布解散了,他自己则是回到了后堂寝宫中。

    “王上,今儿个早晨,千言姐姐不知怎么的,莫名其妙的呕吐起来!”刚刚一走进寝宫,阴面而来的南山客,便是小心翼翼的说道,“御医正在里面诊治起来。”

    夏正平闻言,却是一愣,看样子是吃坏了肚子了吧?

    他快速走进了寝宫,想要去慰问一下许千言,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

    “御医,情况如何?”夏正平关心的问道,“千言,感觉怎么样?”

    许千言有气无力的样子,让夏正平有些担心。

    御医诊着脉,良久之后,方才抱拳拱手道:“恭喜王上啊,王妃这是有喜了!”

    “什么——”夏正平一惊,旋即脸色兴奋起来,“这是真的?”

    “错不了!”御医笑道,“王上若是没有事情的话,我便开一副安胎的药!”

    “去吧去吧!”夏正平喜不自已,快速做到许千言的床边,握住她的手,“爱妃!”

    “王上,您答应的事情,算数吗?”许千言似乎有些紧张,没有力气的她,牙齿根部挤出了一丝的言语,“只怕生出的是女儿?”

    “算数,如果是男孩子,就让他做世子,继承我的王位!”夏正平笑道,“南山,你要不要也让御医给你把把脉?”

    此时御医还未离去,听到夏正平这么一说,他便是道:“不用看脉象了,看看侧妃南山夫人的脸色就知道了,她也是一个双身子!”

    “真的?”

    夏正平兴奋的有些不敢相信。

    “您老会有这么好的医术?”

    “我这医术算啥,我的师弟,他的医术才是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