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神朝演义 » 第三十七章 三拜

第三十七章 三拜

    公羊忠说罢,接过夏正平的手中帛书后,便是缓缓退了下去。夏正平并没有和公羊忠多说什么,因为这并不需要,他在暗中考察的时候,已经了解了一切。即便现在有着许多人的反对,然而依旧阻止不了夏正平授予公羊忠田曹曹正的决心。

    整个场中寂静了许久,夏正平见着公羊忠走下台去,方才从赵灵吉的手中接过下一份帛书,念道:“今有颍川郡高士何士元,才识卓著,授予其永昌总参军一职,兼领军师!”

    夏正平念罢,就见得永昌诸官之中,走出一名面容丑陋,手提酒葫芦的青年人,摇摇晃晃的身姿,让人觉得他已经醉的不省人事,他便是何士元,人称雏凤先生的何士元。

    “他就是雏凤?”

    “喝的这么醉,也不怕醉死?”

    “这个样貌,。丑的难看,跟那个公羊忠有的一拼。这个郡守,真是胡来,怎么能够任命这种形体丑陋粗鄙的人物,做永昌的官员呢?”

    “嘘——别说了,这个雏凤先生,也就是何士元,我听说他有大功于永昌呢!先前的南蛮之敌,听说就是何士元在暗中谋划,献策给郡守大人的,要不然咱们的永昌郡,早就成了南蛮的地盘了!”

    人们虽然议论,但是都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当初要不是何士元献策,恐怕今日的永昌,就是南蛮的地盘了。不管眼前的这个何士元有多么丑陋粗鄙,但是在他们眼中,是他救了整个永昌郡城的百姓,自然也就没有多少怨言了!

    待得何士元上台,夏正平郑重的朝他拜了一拜,道:“先生大才,本想授予您更高的职位,奈何我只是个郡守,只能做到了这一步。”

    “蒙先生不弃,慷慨出山,又是授予秘计,解除在下在颍川郡的危急情况,更是在之前,献策永昌,破了南蛮大军。如此大恩,在下无以为报!”

    夏正平神色严肃,抬起头来认真说着,何士元手中的酒葫芦一怔,似是有所回应一样,旋即他正色看着夏正平,道:“主公两顾之恩,无以为报;更有陈姬娘娘的一饭之恩,我也是谨记心中。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今以后,不才何士元,定当肝脑涂地。鞠躬尽碎,死而后已,报效主公,绝不敢有二心!”

    “诚如是,得此贤才,天下可安!”夏正平心中兴奋,口中说道,“先生就职,当是对我的最好报答!”

    这一番下来,夏正平算是一拜贤才。

    何士元郑重的点了点头,将酒葫芦别在了腰间,双手捧着帛书,缓缓而退。人们见此,已然明白,何士元将是永昌郡的一名才能极高的谋士,将来必然能够协助夏正平走上王图霸业的道路。

    见着何士元走入众多官员的行列后,夏正平再一次从赵灵吉手中接过一份帛书,展开朗声读道:“今有百里子明,才识卓著,待人真诚,足以协助本殿下掌管永昌郡,特任命其为永昌郡郡丞一职,掌一应钱粮事!”

    话音落下,众多官员的最末尾,便是缓缓走出一名白话苍苍的老者。问题的关键是,这个老者,是残疾之人,只见得他一只袖管空空如也。那人不是别人,正是公羊假的好友——百里子明。如今,他已然同意了夏正平的恳求,来到了永昌郡做官。

    夏正平回到永昌郡后,打算授予他职位,因此对他进行过考校,发现百里子明虽然残废,但是才识却是不一般的高。甚至是在整理钱粮等事情上,他的能力远远超过了何士元。

    钱粮乃是一个郡城生存发展的根本,夏正平自然对于这个职位的任命人选,是慎之又慎。换句话说,他并不敢将这一总管钱粮的事情,交给永昌的官员去做。

    不是他不信任那些官员,而是这些人并没有处理钱粮的能力。或者说,他的确不信任,但这也在情理之中,要知道永昌本土的士族势力太大,要想撬开这冰山一角,唯有借助外力。而近日夏正平授予职位的几人,几乎都是外力。

    哪怕是公羊忠,也算得上外人,毕竟实际上他并不是士族,只是普通百姓罢了,这一点夏正平早已考虑在内了。

    只是,这一个对于百里子明的任命,立刻引来了众人的反对。

    “启禀殿下,下官以为不妥!看百里子明的这个样子,行动不便,更不用说计算出钱粮数据了,如此老朽,怎么能够有能力担任这样的职位?更何况,郡丞一职不应该有赵大人了吗?”

    夏正平闭眼,没有回答这人的问话。

    又是有一人走出队列,厉声喝问:“殿下之前任命一个丑陋粗鄙之人也就算了,再任命一个相貌丑陋的人,我们也能够理解,现在更是要任命一个残废之人,难道就不怕这永昌的众多百姓,笑话我永昌无人可用吗?更不用说,这整个巴州的其他郡城了!”

    “殿下,请收回成命吧!任命官员,乃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情,马虎不得!”

    夏正平闻言,咳嗽了一声,道:“我亲自考校过百里先生,知晓他在钱粮事物上,有着出众的能力,这是你们比不上的。常言道,任命官员的原则,取决于他的能力。如果你们有管理钱粮的能力,我也会任命的,可惜你们没有。”

    “至于残疾与否?事实上,钱粮之事,只需要脑子就行。如果没有脑子的人,再明显的事情,他也不会办理。钱粮更是一等一的精细官职,如果没有足够的精明,我也不会任命百里先生。”

    夏正平说罢,做了一个请的姿势,众人也就闭上了嘴巴。高台之下的民众,便是见着百里子明,缓缓走上了高台。

    “这个百里子明,听说之前得罪过襄王,而被罚做了奴隶。现在这个少年郡守,将他从奴隶的行列里解放了出来,并且任命他做了官,如此看来,他是有真才实学的!”

    “大夏神朝的历史上,不止一位的元勋,是从奴隶行列提拔出来的!”

    “这是不是意味着,少年郡守释放出了一个信号?”

    “大概是的吧?”

    众多平民百姓都在讨论着,认为夏正平提拔微末的人才,考察他们的能力,担任一些重要的官员,似乎是在释放某些信号。

    或者说,这些信号,就是永昌郡改革的趋势。

    当然,他们口中所讲的那些信号,自然是夏正平的心中所想。他绝对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提拔人才,也不会是心血来潮。他这么做,是由深一层次的原因的。那就是要改变士族的根本,或者说,要改变选拔官员的制度。

    自古以来,察举制是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而这就是士族的势力所在,他们把握住了做官的途径,让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才,无法得到有效的任命。

    夏正平心中,就是有着要改变这种境况的想法,正是那些人议论的内容。

    人们议论了许久,而百里子明也是走上了高台,夏正平深深一拜后,方才说道:“先生之才,钱粮之事,理当由您来掌握!郡丞一职,乃是虚设!我手中的权力不高,只能把您任命为我的郡丞了!”

    “一介蠢蠢老朽,怎么值得殿下亲自任命呢?”百里子明双腿跪地,用一只手撑着地面,缓缓说道,“敢不效全力!”

    “如此甚好!”夏正平说着,便是将百里子明缓缓的从地上扶起来,“郡丞一职,在我看来,实实在是和先生的才能不称。若是将来我能够中兴大夏,必让您掌握天下的钱粮之事。”

    所谓钱粮,自然是财赋税收。

    这可是肥差,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眼红。正是如此,当夏正平宣布任命百里子明作为郡丞的时候,又是宣布了让他掌管永昌的一应钱粮事宜的时候,众多官员才会发出那样的声音。肥水怎么能够流入外人田呢?

    “恐怕那个时候,我已经入土为安了!”百里子明叹息了一声,“我只是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答谢殿下的救护之恩。”

    百里子明说罢,便是一只手高举着帛书,缓缓走下台去。

    刚刚那一拜,算得上是第二拜。

    片刻之后,赵灵吉送上最后一份帛书,夏正平开口念道:“令,豫州河间郡高士司徒伯懿,担任工部司司正!”

    这一下,并没有人发出反对之声。因为,夏正平的言语之中,有一个“士”字,便是让他们打消了反对念头。士族之人,都有着惺惺惜惺惺的感觉,更何况这是一个高士呢?

    待得司徒伯懿走上高台时,夏正平拜了一拜,道:“先生前几日在襄阴郡和我论道,我已经对先生的才学,有所掌握了!工部司,是阁下的好去处!”

    “恐怕我不胜任啊!”司徒伯懿有些忐忑,他对于工匠的事情,并不是十分熟悉,尽管他有着一个会打造器械的弟弟,“殿下既然出此言论,那么我定然会竭尽全力的!”

    夏正平要的就是这一个效果。

    他之所以要把司徒伯懿安排在工部司,很大程度上是对于他的一位弟弟的欣赏。如果将来发动战争,那么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攻城器械的缺乏。

    司徒伯懿的意味弟弟,擅长制造精良的器械,这说明司徒伯懿所学,也是和器械相关的。纵然不是最擅长,但也是能够有所帮助的。

    在战争中,围城之战,考量的不是士兵的多少,而是攻城器械和守城器械是否精良,是否先进,是否符合情况!

    之所以当初的南蛮六万大军压境,反而是没有进攻永昌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攻城器械。没有攻城器械,哪怕是永昌只有一两百人,都可能守得住城池,抵挡得住那六万大军。

    司徒伯懿接过帛书,缓缓走下高台,此时夏正平的那一拜,算得上是第三拜了。

    见着夏正平远去,此时也是日渐暮色了。夏正平便是吩咐赵灵吉主持接下来的事宜,缓缓走下台去了。

    而与此同时,永昌郡城的政事堂上,高坐着数人,从他们的衣服来看,明显不是永昌的官员,他们是来自于京城——济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