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的皇位是骗来的 » 第五十四章 和离

第五十四章 和离

    “求收藏推荐票”

    包拯没有再问,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省心省力。

    至于赵薪不想说,包拯自然也就不再追问。

    再者说,前衙到后庭,其实也不远。

    …………

    至于那些自丐帮之中救下的那些可怜女子,就被安置在开封府衙后庭。

    此刻看去,这些女子已经已经干净许多,并且身上披着的并不是开封府衙衙役的披风。

    虽说也不是什么好质量的衣物,但终归也是女子衣物,应当是开封府衙的作为。

    这也就是一笔费用了,赵薪有些不怀好意的想道。

    来到开封府衙之后,赵薪这才明白,包拯治理的开封府的确井井有条,但开封府衙真的穷。

    而非是包拯叫穷,并且包拯也做不得这种事情。

    他这种人宁可苦着自己,也不会轻易弯腰,只是跟着他的衙役就幸苦了。

    这是题外话,包拯还是极有人格魅力的,跟着他的衙役,大多都是真心实意的,并没有多少混日子之人。

    就好像走在后面的四个抬箱子的衙役,一声苦都没有叫过。

    五百贯,即便是四个人抬,也是极为吃力的。

    赵薪转过头去,调戏着问道:“你们包大人,午饭给你们加鸡腿吗?”

    四人在大厅之中放下两口大箱子,为首捕头模样的青年,轻舒了一口气,道:“郡王说笑了,我们都是自己负责一日三餐,并不在衙门进食。”

    看着一本正经的青年捕头,赵薪顿时感觉没皮的么意思。

    这种人的确受人喜欢,毕竟他们做事认真,但作为朋友是很幸苦的事情。

    不苟言笑,做事极为认真,这种人不论在那方面,都会走向成功。

    这是一棵好苗子,赵薪不由想到。

    果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他在包拯的身边,可没少见到人才,一如那詹照,一如武牛,还有最重要的公孙策……公孙先生。

    公孙策虽然在科举一道没什么成就,不然也就不会成为包拯的幕僚。

    但其真实的水平,却是一流的,要知道半个开封府的庶务,都是公孙策处理的。

    包拯头上并不止有开封府尹一个职务,而开封府尹就是后世京都市高官,自然不会处理一些小事务。

    至于判案司刑之事,却有专门之人负责,除却一些重大之事在,包拯并不需要亲自出面。

    就如今日昨日之事,围剿丐帮他需要出现一下,却也只是需要坐镇中堂而已。

    他已经算得上是实干派,不然也断然不会亲自下地下城。

    至于这一次,为那些女子解决最后的麻烦,包拯亲自出马,是让她们之亲属觉得官府看中此事。

    也就是变相的,为那些可怜的女子作为后盾。

    就在这时候,武牛急忙走了过来,抱拳说道:“大人,公孙先生已经回来了。”

    “好,快些让他过来,发挥老夫处理这些事情。”包拯连忙说道。

    赵薪扶额,为可怜的公孙先生悲哀,这事情才干完回来……我们的包大人就又有命令下达。

    武牛连忙跑去后堂,片刻之后就领着公孙策走了过来。

    包拯擅长大局把控,长远的计划制定,这是作为一个主官该有之事。

    而公孙策其实,更精于庶务。

    不说包拯没办法处理这些事务,而是他没有公孙策那般擅长。

    公孙策在庶务上的天赋,不愧是包拯都要仰仗之人,有他在……帮着那些女子和其亲属沟通。

    大多都是领取自己那一份抚恤,在开封府登记之后,便被家人给领了回去。

    赵薪看着那些女子,同其亲属踏出开封衙门,走向那个真实的世界。

    赵薪心里有些莫名的意味,他并不知道,今后等待那些可怜女子的生活。

    究竟是好,亦或是坏。

    只是,从这一刻开始,她们就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无论好坏,都不是他能够所左右的了。

    而他终归同她们不是一样的人,无论是价值观还是其他,他所能帮他们的也仅此而已了。

    “惟愿,诸位日后福缘绵长,生活和和美美。”赵薪在心中暗道。

    “郡王,心中所想何事?”便在此时,包拯走到他身旁,询问道。

    赵薪收其手中的折扇,而后说道:“本王在想,这些女子,今后有多少人,能够生活幸福,日子和美。”

    “郡王,这天下之事,非你我能够尽理清,也并非尽皆都能按照你我心中所想而成,不然这大宋早就海宴河清了,那里会要我等存在,天下大同了。”包拯接着劝说道。

    “我知晓郡王是多愁善感之人,但并不用为此事忧心,我们每个人能做到自己问心无愧便好。”

    赵薪知晓,这是一位长者,以自己数十年的阅历,来开导自己。

    这是把自己的当做后辈来看待。

    “多谢包公,只要做到问心无愧便好。”赵薪打起精神,幽幽叹道。

    来到这个时代,他想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可能总纠结此事。

    片刻之后,公孙策一脸疲惫的走了出来,脸上带着些许焦急。

    “公孙,可是有什么解决不了之事?”包拯皱起眉头问道。

    公孙策走了过来,这才说道:“确实,有人不愿领抚恤,而是要同其妻子和离。”

    “什么,那人是谁?”赵薪猛然问道。

    “唉。”公孙策叹息一声,而后说道:“是一个书生,去年已经高中进士……”

    接着,赵薪听出,公孙策有话外之音,好似还有些难以启齿。

    “说,在我开封府,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包拯大声说道。

    “也就是去年,那书生高中三甲进士之后,被榜下捉婿。那书生也是看上了那女子,最终虽说因为有婚约此时有些不明。但他妻子却失踪,因而那书生便同女子结婚了,今日接到消息之后,便来我开封和离。”公孙策缓缓解释道。

    “只怕,那书生的岳父身份,没有那般简单吧。”包拯不愧是一府府尹,开门见山说道。

    公孙策再次说道:“确实,他那岳父便是谏议大夫王渊。”

    “我问一下,那王渊的女儿,长相如何?”赵薪凑出来问道。

    “王渊那女儿,相貌倒是不错,只是有百八十斤,并且半边脸上还有黑色胎记。”公孙策已经是谨慎措辞了。

    既然,他都如此说,想来王渊那女儿的确长的不怎么样。

    “走,领我去看一看。”赵薪收起折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