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亮剑之张大彪 » 第九章 粮食问题

第九章 粮食问题

    随着战斗频次加强,各个部队训练强度上升粮食很快便低于一个月储备粮的最低线。

    炊事班长夏村向张大彪诉苦,以前咱们营480多人,现在足有700人。这粮食乃至未来

    营长,咱粮食只够一个月的了,食盐也需要补充。一个人一天二斤粮,一天就要1400斤粮食。

    一个据点一个据点的根本不够。

    行,张大彪说。

    这个问题找教导员,营党委商量一下,肯定能解决,你还是按照现行标准执行,不能让战士们的身体垮掉。

    是,夏村一脸愁容的离去。

    怎么办?

    打鬼子,除非是攻打县城或者打火车,要不都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等收秋之后,从百姓手里收上来的公粮,也不足以支撑部队撑过整个冬天。

    况且马上秋天,鬼子又该开始扫荡,到时候安置百姓,加上战斗中的损失,冬天总不能让战士们喝西北风。

    教导员陈文卓,一连长徐德华,二连长陈东,三连长景深,四连长陈帅,五连长刘盛桓,警卫排排长王刚,突击队长邵奇全部齐聚营部。

    大家各舒己见,王刚说把部队撒出去,以班排为单位,各自解决。

    不行不行,力量分散根本打不过鬼子,马上开始反扫荡和保障秋季生产,这是根本要务,张大彪一口否决这个提议。

    咱们是野战部队,不是地方守备团,根本上说咱们力量不能分散,随时准备打大仗。

    邵奇说打鬼子据点,多打点,积少成多,总能够。不行不行,鬼子如果遭受太大损失会提前开始扫荡,咱们没有力量去跟鬼子硬碰硬,陈文卓马上提出反对。

    打县城?刘盛桓愣头愣脑的说出一个众人惊呆的地点。

    张大彪也有点意动了,一打县城虽然捅了个大篓子,但是值啊,棉衣,西药,粮食,兵源乃至政治影响,都能使八路军摆脱游而不击的名声。

    亮剑中老李打平安县都没事,老子打个县城能怎么着?

    不行,不行。

    鬼子非得疯狂反扑,得不偿失。等中条山打完后才有可能攻打县城,要不百团大战时也行。

    对,就这么办。

    行了,打县城时机不成熟,看看那个集镇适合,打个大点的集镇也能接燃眉之急,都下去吧。

    回去侦查,谁弄得合适就按照谁侦查的结果打,这场战斗归谁指挥。老子只是看着,不参与。

    五个连长内心无比激动,这是一个挣面子的好时机。

    王刚也想官复原职,但是这次又没有他的事。

    张大彪让他们都离开后,回想着历史上我军如何打破困境。

    大生产,对啊。

    1939年2月,为了克服由于日军的围攻和国民党顽固派封锁而对抗日根据地造成的困难,***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

    陕甘宁边区首先开展了生产运动。随后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指导下,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军队、政府机关和学校积极行动,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不过这需要时间,现在距离冬天还有几个月,时间上并不充分。

    不过生产土豆还是可以的,土豆的生长周期一般为60-100天,具体时间和品种有关。

    这几个月足够了。

    说干就干,老陈。张大彪两眼放光的看着教导员陈文卓,老陈也知道张大彪又有了好主意。

    方法简单,那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咱们开垦荒地,全都种上土豆,现在就是拿钱粮去买土豆。

    土豆产量大,能顶饿,对土壤要求低,种上后不需要太多管。

    到时候整个冬季咱们都可以吃土豆度日,对百姓能少征公粮。

    说干就干,去把这个方案发下去。在不砍树的情况下开垦荒地,种土豆和白菜。

    到时候秋天还能卖卖,弄点军费给兄弟们改善伙食。

    还可以养鸡鸭猪,提前挖好大坑,做好卫生,到时候鸡鸭粪便给土豆施上。

    咱们主食副食都丰富了。

    食盐问题就靠鬼子吧,还可以跟晋绥军那边交易,他们什么都敢卖,药品,武器,乃至于人都能买到,前提咱们手里必须有真金白银,换回物资。

    嗯,好办法。

    行,我把方案写好了,上交给团部。

    张营长,虎子走了过来。

    什么事?上级嘉奖令,

    八路军总部:

    鉴于张大彪同志在统一战线中优秀工作方案,充分发扬了我党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宗旨,感化伪军,积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优秀的共产主义革命者,八路军优秀的指挥员。现授予“优秀八路军战士”勋章。(历史上奖章还是很具有特色的,没有统一的规定形制)

    八路军总指挥:彭德怀

    1939年7月23日

    并官复原职,任新一团参谋长。

    是,张大彪十分激动,这玩意可是文物啊,几百年后的博物馆里也有咱张大彪的名字,得好好保存。

    团长说带好一营就行,没有大的作战任务不用回去。

    好,哈哈哈。

    教导员陈文卓也进来表示恭喜,老张请客啊,这升官发财的。

    好好好,等打完鬼子,咱们哥俩一醉方休。

    很快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开始了,张大彪也在营部旁边的山头上开垦了二亩地,种下了土豆,但是水平嘛,也就那样吧。

    毕竟后世张大彪不是农民,这一世15岁开始从军打仗,种过几年地也早忘了,至于老陈,那是大学生,老革命了。怎么可能会种地?

    不得已,张大彪只得请房东张大爷知道帮忙,要不营长以身作则变成以身逗比了。

    其实也不赖,张大彪想着,当个逗比应该也很快乐。

    一营行动飞快,不过5天,几千亩土豆,鸡舍,鸭舍,猪圈全都建了起来,鸡蛋鸭蛋很快便出现在战士们的餐桌上。

    而老李也惊为天人,从三查诉苦,这又大生产。张大彪突然开窍一般,各种操作层出不穷。

    好方法值得推广,老李很快便向下传达命令,而团部那个警卫排,老李也搞到200多人,将近300人,下面三个营张大彪一营小800,二营长500多人,三营400多人,大部分都是有战斗经验的老兵,招收的农民越来越少。

    大生产运动的方法,可谓给老李解了大忧,老李可是庄稼好手,几天下来,在团部旁边山地上开出五亩地,种上了土豆。

    好样的,这张大彪真是活诸葛啊,三查诉苦解决兵源素质问题,这个大生产更是给了我们解决目前困境的新思路。

    给主席都发过去,让他看看怎么安排,副总司令彭德怀建议全军推广,左权建议全军推广,刘伯承同上。

    八路军总部很快进行对张大彪的建议整理传输到延安,主席看后更是大为赞赏。

    更是亲自题字“大军师张大彪”。

    电告张大彪,到延安时亲自去拿。

    张大彪听闻后更是无比兴奋,以后生活有着落了,哈哈哈哈。

    但是短期内粮食怎么解决呢?张大彪一时间还是没有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