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战国演绎 » 第三百七十三章 魂归乐土

第三百七十三章 魂归乐土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

    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而历代帝王之陵却屡遭掘毁,弃骨于野者不计其数。

    可见人的品格,比金钱、权势还要贵重千万倍。

    但是,信陵君终究是肉胎凡人,也有七情六欲、个人爱憎,坦诚中又难免有所隐瞒——

    不愿或不便露出自己心中的密秘。

    所以,有其活跃的光辉一面,也必存在其缺陷不足的另一面。

    更何况任何人的性格、思想也都会受到时代的束缚!

    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信陵君只能是从奴隶社会转化向封建社会这一过渡时期的“信陵君”。

    如果他真有野心,以他的威望和潜力,不仅可以取代魏安釐王,也有可能一鼓作气消灭秦国;

    要比秦始皇提前十年,建立一个新的统一帝国。

    在那几页中国历史写上另一种内容,但那就不是信陵君了。

    信陵君是上一个历史阶段的杰出人物。

    他和他的朋友们奉行的是当时的“侠义”规则,就不能图一己之利,恣意而为。

    所以他们敢“窃符夺军”。

    最大胆的是违抗“王权”,却不能去夺取国王的宝座,还必须臣服于国王;

    他们以拯救天下的困厄为己任。

    可以统帅六国百万大军,担任实际上的“盟主”,却不肯辜负六国君王对自己的信任。

    他不会利用这个巨大的力量为自己成就一番事业,而只能用来帮助六国摆脱秦国的侵略和欺凌。

    事实上,当时战乱的根源并非仅限于秦国。

    在那列国纷争的年代,以众凌寡、以强欺弱已成为普遍现象。

    只要控制一定力量,就敢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人的社会地位可以不同,欲望却都一样,国君不仅企望一统天下,也想多占领一座城堡。

    如果说“春秋”时代的霸主们还得打着“扶佐王室”的招牌去进行“不义战”;

    那么到了“战国”时代,干脆撕去最后一块遮羞布。

    赤裸裸地“弱肉强食”、“强者争食”,能出手时就出手!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理由或没有任何理由都可以发动战争。

    只是秦的势力最强,对外侵略最频繁,对各国的威胁和损害最大而已。

    由于秦的力量强过任何一国,而“合纵”可集六国之力又大于秦国,足以与之相抗争。

    所以遏制秦国对外侵是各国最佳策略。

    信陵君要想“救困济危安天下”,也必须依靠这个策略。

    可惜,各国在危急时都借用别人的力量援救自己。

    危机一过,就又各谋己利,甚至不惜损人。

    甚至在“联合”中也是既怕被人“吃”,又想伺机吃人。

    总是盘算自己的利害得失,相互间怀着戒备之心。

    建立在这样互不信任基础上的“合纵”有如一盘散沙。

    所以自创始人苏秦之后的几次联合,效果都不理想;

    信陵君和他的朋友与仅凭口舌游说的苏秦不同。

    是以“信义”做号召,不谋一己之私,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因而在救赵、救魏两次联合中,都取得巨大胜利。

    然而,他仍然不能克服“合纵”那先天的致命弱点,他倡导的“合纵”也注定不可能长久的牢固存在下去。

    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人类的历史却是由整个人类的活动来谱写。

    “人心所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汉朝贾谊在《过秦论》中所指出的:

    周室衰落到由“王霸统一号令”的局势也不能存在后,各国诸侯频频互战,兵革不休;

    黎民百姓的疲惫困苦已达到极点,迫切希望能过上安定的生活。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的进程已趋向统一。

    即使没有秦始皇,也不可能长期保持七国分立的平衡。

    侯嬴、冯谖、朱亥、薛琦、毛远这些贤达之士都已经感察到这种历史趋势释出的预感。

    他们也都曾暗示或明确指出信陵君应该因势利导完成统一大业。

    但他们和信陵君又都被“信义”所束缚,迈不开关键的一步去顺应这种趋势。

    从而陷入历史潮流与个人意愿的矛盾漩涡中难以解脱,就必然要被历史遗留,最终以悲剧谢幕!

    公元前二四三年,秦国认为信陵君病废已无能为力,便派蒙骜攻打西河。

    这时须贾之类已重居高位,魏国又恢复了以钱买官、按量授爵的风气。

    郡守大多是花钱买来的,用以捞更多钱的工具,谁肯为它死战?必然一打就垮。

    警报频起,前线危急,慌乱中的魏安釐王这时才想起弟弟信陵君,应该让他复出以维持局势。

    遗憾的是,信陵君已病重得卧床不起。

    除了两位夫人外,不许任何人守在身边。

    只紧握着金钟儿、铁槌儿每人一只手,闭上眼睛,静卧在榻上。

    他是应该休息了,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坎坷崎岖,他已经很累、很累……

    但魏王仍抱着一线希望进府探望。

    为了江山社稷、屁股下的王座,他的老脸早就磨出一层厚厚的老茧。

    非常抱歉,信陵君已经无力起身迎驾,只能裹在绸被里朝魏王轻轻颌首示意。

    魏王也只得连连嘱咐:

    “不要动,安心静养。”

    望着已经瘦得皮包骨头、连眼皮都挑不起来的信陵君,魏王应该感到欣慰;

    再也不能对自己构成威胁了!

    但他忽然又忆起了当年骑在自己背上的那个胖嘟嘟的小弟弟,多么招人爱啊!

    他的心中,不禁一阵酸痛,两行泪水,浸湿了眼角的皱纹,慢慢扩散,真情的哽咽道:

    “无忌,多保重……”

    信陵君忽然半睁开眼睛,有气无力地说:

    “大王,秦若、来攻、可以臣、的名义向、向国内、发、发布动、动员、令,并向、各国……”

    信陵君的命令果然有效。

    魏国军民在他的号召下立即总动员,同仇敌忾,踊跃奔赴前线,各国也纷纷声援,调兵遣将……

    原以为可长驱直入的蒙骜,突然被阻于铜墙铁壁之下,寸步难行,四面受击。

    援军若到,后果不堪设想,吕不韦见势不妙,只得撤回蒙骜。

    可以说,是信陵君又一次帮魏国度过危机。

    魏王高兴之余,心中忽又闪过一丝不安:

    病卧榻上的信陵君,仍有这么大的号召力?

    其实魏王已经可以完全放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这只不过是信陵君在生命尽头上闪烁的最后一下光辉。

    他已经十天不进水米了,却还勉强维持着呼吸。

    他是个刚强的男子汉,在最后的时刻也要与不可战胜的死神拼斗。

    尽管已是遍体鳞伤、疼痛难忍、力不从心,咬紧的牙关中不时哼出一两声,却仍不肯屈服……

    铁槌儿实在不忍心再看着他忍受痛苦的煎熬,便要帮他自我了断,点他的死穴。

    金钟儿却含着泪水阻止:

    “好妹妹,再多看他一眼也是好的,他不在乎痛苦,还不愿走……”

    终于,信陵君不再翻滚,安静下来。

    静静地睡着,睡得很熟、很香,像偎在娘怀里的孩子那样……

    摇曳的烛光,也渐渐、渐渐、渐渐变得黯淡;

    突然爆出一个烛花后,便与信陵君的生命,共同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