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战国演绎 » 第三百六十六章 釜底抽薪

第三百六十六章 釜底抽薪

    “大王轻声。

    不敢杀,起码现在不能杀。

    他在国内、外的名声太高、手下能人也很多。

    明杀、暗刺都会引起难以解决的麻烦。

    最稳妥的办法就是‘釜底抽薪’。

    慢慢剪其羽翼、削其权势,文火煮肉才能烂。

    最后,他到了无权无势的地步,就不能再危害国家。

    您愿意怎么对待他,也都没有妨碍啦。”

    安釐王闭上眼睛听,久久,才点点头:

    “唔,这倒是个万全之策。”

    几天后,安釐王在后花园摆宴,请信陵君进宫小酌;

    谈些国事、家事、天下事,很是融洽。

    忽然,如姬夫人生的小儿子安陵君跑过来。

    先拜见过叔父后,便撒娇似的依偎在父亲怀里。

    安釐王夹给他一块鸡肉吃,慈爱地抚着他的头,叹口气:

    “这孩子自幼失娘,如今已十余岁了,让我宠惯得一天比一天顽皮;

    该给他找个好点的师傅来管教训导,日后才能立于世上啊!”

    信陵君点点头:

    “是得找个好老师。”

    安釐王呷口酒:

    “可惜人才难得。”

    信陵君忙说:

    “此事包在臣弟身上,总能找得到的。”

    安釐王忽然一笑:

    “听说你门下有个唐雎,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现在并无官职。

    能不能先借来教几天,找到正式的就还你。”

    “这——”

    朱亥、唐雎现在是信陵仅有的左膀右臂。

    一切重大事件的解决,都靠这两人的协助,论说真是一会儿也离不开。

    可安釐王口口声声说只是“暂借”,不久就会“还”的,而且唐雎也确实称职。

    为了不耽误这个令人怜爱的小侄儿的学业,就是看在如姬夫人的面上,也不能拒绝啊。

    开始,唐雎是隔几天入宫一次。

    不久,由安釐王亲自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学习的内容很丰富,唐雎就得天天去授课了。

    唐雎昼去夜归,还得帮信陵君处理一些事务,相当累。

    但唐雎不辞辛苦,跑得挺起劲;

    后来又提出让安陵君日习文、夜习武,唐雎留在信陵府中的时间就越来越少;

    回府后信陵君也是赶着他去休息,不能累死人不偿命地透支人家的精力啊。

    可是像唐雎这样的师傅一直找不到,也就没人能把他换回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陵君与师傅的感情与日俱增,已到了吃饭、睡觉都不能离开的地步。

    最后,唐雎只得搬进宫中又充当了“兼职保姆”。

    安釐王这回也不提“有借有还”了,干脆封唐雎为少傅,成为安陵君的正式老师。

    这就意味着唐雎从此完全脱离信陵君,此后只能不惜身家性命效忠于安陵君。

    虽然这是出于安釐王的设计安排,但唐雎自己也起了一定的促成作用。

    也就是说,他也有意“改换门庭”了,信陵君根本无法拦阻。

    在此期间,出于种种需要,信陵君的一些门客也陆续被抽调到朝廷的各个部门。

    经过两次大战,信陵君的门下本就损失很大。

    函谷撤军时,毛遂又把原属平原君的门下带了回去,以充实赵国的力量。

    这些人是多年蓄集、长期培养出来的精锐之士,短时间内很难得到大量补充。

    所以此时信陵府中的“门客三千”已是徒有虚名。

    量或质上都不可与邯郸会战前同日而语了。

    对此,朱亥有所察觉:

    “公子,咱们的人纷纷被调走,您不觉得有些怪异?”

    信陵君叹口气:

    “没什么,都是经过我同意的。

    人才就应该用于国事:

    失地收复后,急需人去管理,淘汰了一批,也得补充;

    再说,大家跟随我出生入死这么多年,也该有个仕进的机会,过上安定平稳的生活啦。

    我不能任用私人,可这些全是吏部主动点名要的,我怎可拦住不放?

    而且,咱们的人去了一定能干些实事,强似那些尸位素餐,只拿俸禄不办事的。”

    朱亥摇摇头:

    “您想错了,恰恰是咱们的人去了,才是只拿俸禄不干活!”

    信陵君很惊讶:

    “怎么会这样?”

    “咱们的人去了后,都被当成英雄给供养起来,并不给安排有实权干正事的职务。

    每天应卯报到后,就是陪着请客们闲聊,有的还被引去吃喝嫖赌,逐渐学坏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是三天两头来要人?”

    “无非是想削弱您的力量,我看弄走唐雎也是这种目的。”

    “何必如此,既为执政,我的人还不就是国家的吗?”

    “咳,公子,您怎么天真得像个孩子?

    您认为我们是在为国家操劳,可人家却把我们视为您的私属,怎能容许您拥有自己的强大力量?”

    信陵君紧皱眉头:

    “还有人这么疑虑我?

    养食客由来已久,比比皆是,非自我起。

    门下三千,也非一日,谁又曾用以不臣?”

    “虎无伤人意,人有杀虎心;

    害人之念虽不可生,防人之心却不可忘。

    大王因为秦的那封离间信,对您肯定有了想法。

    现在外面谣言很多,都是指向您,起着煽风助火的作用。

    对您的尽忠报国极为不利。

    似乎您越努力,就越是为了篡位做准备。

    据报,辛垣衍又开始频繁进宫,经常与大王偷谈于密室。

    虽然谈的内容不详,但此人是著名的亲秦派,身份可疑,一直是大王的心腹。

    对他的活动应加防范。”

    信陵君一声长叹:

    “只因从少年时就羡慕孟尝君之为人。

    所以折节下士、广交朋友,以能与大家纵情山水、谈古论今,开眼界,长知识为乐趣。

    跟那些沉溺于酒色、游猎的人一样,都是一种爱好,只是各自的追求不同而已;

    至于帮助别人,也是出于性情之中,哪里是为了邀买人心、积聚私兵,以图谋不轨?

    不错,学艺归来后,出于年轻人的热忱,确曾立过雄心壮志;

    想让咱们的国家繁荣富强,不再挨打受欺负,使天下人都能过上太平安定的生活。

    为此提出一些为大王所不愿接受的建议,以至产生了一些不愉快。

    但哪里有一点儿为自己的私心?

    我是王弟,贵为公子,想得到的一切都能得到。

    只要能够‘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也就平生愿足矣!

    还有什么追求?

    为非分之富贵,行不义之事,别说去做,连想想都足以为羞。

    为什么却得不到理解,总受怀疑?

    救赵之后,弟兄们伤折过半。

    痛心之余,本打算就此浪迹江湖,了此一生。

    怎奈国事艰难,强秦犹在。

    为保社稷民生,不得己才暂执权柄。

    既替君王分忧,也做些利国利民的实事,一展平生抱负,使自己的年华不致虚度,仅此而已。

    无忌一生,敢说光明磊落。

    从没想过任何为自己图私利的阴谋诡计,拳拳之心,皇天可鉴!”

    说到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