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战国演绎 » 第三百四十六章 扭转乾坤

第三百四十六章 扭转乾坤

    坦率地说,整个秦国欠天下人的太多了。

    尽管是服从国君、将帅的指令,挥刀屠戮别国军民的,都是由秦国“人民”蜕出的“士兵”。

    现在“复仇者”打入关内,能不向仇人的妻儿老少“以牙还牙”吗?

    所以,连小孩子啼哭时听到“信陵君”三个字,都吓得躲到母亲怀里不敢再出声。

    信陵君本是正义的化身,要用双手挥散笼罩在人间的乌云,让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

    遗憾的是,对于秦国来说,他却是复仇之神,双手撒出的只有灾难。

    首先威胁的就是吕不韦的政权。

    匆匆办完秦庄襄王的丧事后,就接到信陵君的“劝降信”:

    “昔日幽王蒙难,秦襄公出兵救援;

    平王东迁,复又殷勤护送,本王室之忠臣。

    及穆公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赐金鼓为贺,以其仍能尊王攘夷也。

    然自孝公以来,秦却一反初衷,穷兵黩武,持强凌弱,侵略天下:

    虏公子卬,骗魏西河;

    司马用兵,巴蜀入秦;

    斩首六万,取韩宜阳;

    田单病危,夺齐纲寿;

    破郢都、烧夷陵、楚王东奔;

    拨上党、败赵括,杀降长平;

    燕处北隅不得免,镇周九鼎运咸阳。

    受秦荼毒之生灵擢发难数,向秦复仇呐喊异口同声。

    所以无忌率六国之士拜大王于函谷关前:

    但求大王上复天子之位,下安百姓之生。

    归还侵夺之地,立永不再战之誓,则干戈立化为玉帛。

    何去何从,请您选择!”

    吕不韦急忙召集谋士、大将们商量对策。

    但是,由于连年征战,人员伤亡的累计数字已超过秦国现有的人口。

    这次大败,精锐部队又损失三十余万,粮草、军械、马匹这些重要作战物资也十分短缺。

    秦虽号称强国,短时间内拿不出足够的力量与六国对抗,并且也没有把他们击败的力量。

    墙倒众人推,连齐国后胜这条已经喂熟了的狗,都跑到信陵君那儿去摇尾乞怜。

    而自己的文臣武将们则普遍患上“怯敌症”。

    嘀咕什么“信陵君盖世英豪,已得天下人之心,非人力所能敌。”

    总之,不敢再跟信陵君作战,却又不敢公开说出。

    所以在讨论会上便都发扬“金人三缄其口”的美德,互相望着,不说话。

    坦率地说,提到信陵,吕不韦自己也发怵,更拿不出什么有效措施。

    见冷场大半天,只得一声长叹:

    “看来惟有听从他们的要求,向信陵君递表求和啦!”

    这对秦国来说是从没有过的莫大耻辱。

    武将们默默摇头,似乎还有点儿难以接受;

    文臣们对这条“妙计”却纷纷颂扬:

    “丞相高见!惟能屈能伸,方见大丈夫本色。”

    “好汉不吃眼前亏嘛,求和不过是暂闭其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昔越王勾践能忍会稽之耻,不惜为奴做婢,休养生息二十年终于灭吴。

    这种精神值得咱们学习。”

    ……

    不料,正在王位上东翻西玩儿的秦王嬴政突然大喝道:

    “不行!向他们求和不就等于投降认输了吗?

    我就不信打不败这个信陵君!”

    当然,现在还不能由秦王嬴政来决定军国大事。

    但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气魄,也不能不让秦国的有志之士感到激奋。

    正在秦国上下一筹莫展,进退两难时,吕不韦的一位年轻门客李斯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

    这封信具有决定历史进程的意义:

    “……合六国之力,其势固非秦所能敌;

    但这‘合力’是由信陵君凝集而成,关键在于信陵君的这种作用能经久不衰吗?

    自古‘内有权臣,大将不能建功于外’,何况是君臣之间的水火不能相容?

    安釐王与信陵君虽是骨肉亲兄弟,却素忌其才。

    惟恐他篡位代己,所以把他当做臀中刺,一日不除便坐卧不安。

    多少年来,一直对他压抑、限制,不授给任何权力使其有所作为。

    窃符夺军后,干脆放逐于国外,情断义绝,只为此次大梁危急,才重归于好。

    从安釐王的内心来说,实是迫不得已。

    信陵君两败强秦,陈兵函谷,声势浩大,空前绝后。

    但是,他的威名越大,受忌也就越深。

    不仅安釐王的地位被威胁,各国君主也难免由畏生疑。

    安釐王不能容他,各国也不会愿意让他永远握有目前的权力,可以高踞于自己之上。

    一个人没有国家做依托,能力再强,功业再高,也只能显赫一时。

    如酷日中午炙手可热,然而转瞬便成夕阳。

    虽雄视天下,不过昙花一现。

    列国的‘合纵’,从根本上是由我们秦国的威胁促成的。

    如果秦不出关,则列国自安,‘合纵’之心就会淡漠。

    夫天下人居安思危者少,见利忘义者多。

    各国的力量,强弱不一,如无外患,便欲图人。

    虽一奶同胞尚且为利而操戈相对,何况倚强凌弱已成为习惯的各国君主?

    一旦信陵势衰,他们的‘合纵’之盟,能不解体吗?

    以秦现在的力量,攻击固不足,然而自保尚有余。

    只要我们严密的把守各个关口,凭借河山之险,坚持下去;

    同时再做分化瓦解工作以促其变,就能等到他们鸟兽散的那一天。

    又何必向他们递衰求和?”

    李斯的精辟分析,准确地击中了“合纵”之盟的要害,揭示出信陵君“强大”遮盖下的“薄弱”。

    无异于拂散笼罩在秦国朝廷上的乌云,使他们看到了前途的光明和希望;

    也在秦王政的心中,深深刻上了李斯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