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战国演绎 » 第二百七十二章 遭遇软禁

第二百七十二章 遭遇软禁

    漳河大营,“信”字帅旗迎风飞舞。

    一队队士兵正在紧张操练,最危险、最困难、最忙碌的阶段已经过去。

    部队完全进入作战轨道。

    信陵君的心情本应放松,但痛定思痛,却又不免涌上一缕惆怅。

    他也是人,不能不回顾为了胜利的第一步所付出的代价:

    夫人已去,家毁人亡,回首空余辛酸。

    站在高高的点将台上,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肃瑟西风,荡起阵阵芦花飞舞,更勾起游人无限乡思;

    眼前,是烟雾茫茫;

    耳中,传来嘎嘎雁鸣。

    面对此情此景,任是铁心男儿,也禁不住怆然泪下。

    可是,血战即将开始,岂可沉缅于悼亡怀旧情中?

    信陵君终是英雄豪杰,弹去两颗泪花,转脸问冯谖:

    “先生,整训已毕,八万健儿士气旺盛。

    抚其剑,试其刃,弹铗长啸,龙腾虎跃,已经急不可耐了。

    出征可以定下来了吧?”

    冯谖摇摇头:

    “还不能。

    正因为邯郸形势十分危急。

    全靠以我们为精神支柱才能勉力挣扎,所以我们必须一战取胜;

    否则,他们的身心就会因为失望而瘫塌。

    仅靠这八万人仍是杯水车薪,还要等各国部队都进入临战位置后才能决定行动。

    过早过迟都不利于战况进展。”

    信陵君有些不解:

    “离得最远的楚、燕不是都保证能如期到达吗?”

    冯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掐指计算:

    “春申君这次态度很积极。

    但为了保密,他的主力要绕路而来,他本人则以迟缓迷惑秦王。

    所以他要等咱们投入战斗后才能赶到;

    韩的部队已集结完毕,隐蔽在阏与山待命;

    李牧的骑兵也没问题,随时都可以执行他的任务;

    只是齐国的态度很不明确:

    齐王建年轻无知,国政全由他舅舅后胜把持。

    这小子不知收了秦王多少好处,唐雎的工作困难重重啊!”

    信陵君皱紧眉头:

    “其实咱们目前的兵力已经够用了,何必还如此倚重齐国?”

    冯谖哼了一声:

    “后胜这人反复无常,唯利是图。

    咱们虽不需要他的兵力,却要防他被秦收买,在决战时从背后捅咱们一刀。

    齐居赵东,咱们对他防不胜防,所以必须让齐加盟,缚住他手脚,以免后顾之忧。”

    唐雎在齐国虽不必冒锋镝、拼生死。

    但要想说服齐王加入援赵行列,的确是难于上青天,而且还是险象环生。

    齐王建长于富贵,不知艰辛,在舅舅后胜的带领下,一味追求吃喝玩乐,就像饕餮一样。

    据说他能一连气吃喝十二小时以上,因此他还特别热衷于对美食的研究。

    为求精于专业,自然没时间和兴趣管理国家大事,这重担便落在后胜身上。

    后胜比齐王建大十岁,享乐的水平更高,却没外甥那么多财产,所以得拼命搂钱。

    好在外甥给了他权力,借此他卖官、收受贿赂,巧立名目向下属摊派,把齐国弄得一片狼藉;

    秦王看出他是个“人才”,便频频馈送金钱美女,终于喂成自己的走狗。

    对齐王建,也用甜言蜜语极力拉拢,虽年长四十多岁,却还是以兄弟相称,一再表示:

    “亲兄弟之间不应该发生战争,无论到什么时候,秦绝不侵齐。”

    看着烽火连天的邻国在秦的打击下疲于奔命,而自己怀揣着这可靠的保证;

    可以在这方圆千里的齐鲁大地上逍遥自在、享受人间的“幸福”。

    齐王建怎能会对“合纵”抗秦感兴趣?

    平原君、甚至信陵君请齐发兵的要求,他们根本就未曾考虑。

    起码,自己门前没有“雪”,就不必操心别家的“瓦上霜”。

    面对齐国君臣这样的心态,唐雎此行要说服齐王君臣,无异于缘木求鱼,其难可知。

    不过,好在唐雎的父亲曾当过君王后的老师。

    后胜六岁之时,也随着启蒙读书,唐雎与后胜算是师兄弟,齐王建也得唤他一声“师舅”。

    所以唐雎见到齐王说了来意,齐王建的反应还算客气,没有翻脸拒绝:

    “唔,先生一路车马劳顿,请先到驿馆休息,明日再说吧。”

    唐雎也知道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达到目的,不能急于求成,便道谢告辞。

    不料,刚进驿馆,大门便被紧紧关上。

    随后跑来一队禁军,把驿馆团团包围,分明是把唐雎软禁了起来。

    齐王建的母亲“君王后”当姑娘时,在乐毅灭齐的大动乱中,以慧眼识落难太子法章于风尘,二人私定终身;

    法章复国继位当了齐王,君王后辅佐齐襄王父子两代治理齐国;

    对齐的中兴再盛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战国时代杰出的著名女子之一。

    可惜,家族的“精华”都遗传给姐姐,弟弟后胜的脑袋中则满贮“糟粕”;

    齐王建也没沾母亲的余泽,倒跟舅舅臭味相投。

    母亲死后,就与舅舅合拍合板地过上“和乐且闲”的自在生活。

    后胜的爱好其实很广泛,吃饱喝足,玩够了女人。

    他也喜欢外出打猎,而且一去就是好几天。

    所以齐王建“安置”好了唐雎就等着后胜直到满载而归,二人才边啃鹿腿,边商量。

    “应该从开始就把他拒之门外!”

    出于对“抗秦派”的反感,后胜不客气地抱怨齐王。

    齐王不肯认错:

    “他是你师兄,母后的师弟,说来找你,我怎好往外哄?”

    “我不在,你装不认识,更好推呀!”

    后胜说的完全有理。

    齐王建忽然诡谲地一笑:

    “舅舅是个聪明人,今天怎么冒傻气?

    送上门来的礼物,我怎么往外推呢?

    他张罗打秦国,就是跟我‘大哥’做对,咱们把他交给秦国,我大哥肯定会好好谢咱们;

    送你几个大美人,给我几筐牛蹄筋。

    所以呀,我叫人把他禁在驿馆啦,你说好不?”

    后胜大喜,连连夸赞:

    “好!好!我的好外甥!

    大王,你真是越长越懂事儿啦!”

    齐王建得意地哈哈大笑:

    “还不是跟舅舅学的?

    这就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