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战国演绎 » 第二百五十六章 地道之战

第二百五十六章 地道之战

    这一招也够毒的。

    因为一直没有停止攻城,守军的注意力必然集中在地面上,根本想不到还有来自“地下”的威胁。

    地道一旦挖进城内,敌人突然从地下钻出来,正所谓“出其不意,必制敌于死地”。

    这个方法虽然慢,却很有效。

    反正秦军有大量人力,日夜不停,每天掘进十丈,掘到城内也用不了多长时间。

    但是,虽然识破了秦军的阴谋,却不等于就能粉碎这个阴谋。

    廉颇忧虑地提出一个难题:

    “消灭从地道钻出来的敌人很容易,但他们是在什么时间,从什么地点钻出来呢?

    邯郸城这么大,我们不可能用那么多人力长期日夜监视全城。”

    因为秦军是在大坑内隐蔽作业,周围的防卫又很严密,禽滑继他们只能从远处观察。

    从迹象上分析是有挖地道的可能,根本无法判断地道的方向。

    至于挖入城内的时间,更是无从查考。

    掌握不住“地点、时间”这些具体要素,也就消除不了敌人实施“地道战”的致命威胁。

    聪明睿智的鲁仲连、博学多能的薛琦,终究也达不到对世上之事无所不通。

    廉颇的指挥部和谋士们一时都拿不出有效措施,而敌人却在一步步逼近。

    邯郸的土质也很好,不用支顶,挖出的地洞也不会坍塌,秦人在黄土高坡多以窑洞为居室,对挖掘工作相当熟练。

    所以他们的挖掘速度不会很慢,如果不受干扰,用不了多久就能挖进城内。

    以城内现在的兵力要想出去阻止,无异于送羊入虎口。

    所有聪明的人都懂得,你不清楚他的突破口,他就能随时给你来个突然袭击,让你防不胜防。

    地道,给邯郸又造成一次威胁,而且是又一次非常严重的威胁。

    从地道中钻出的敌人,首要目标是夺取城门,所以邯郸此时能预防的只是加强对各城门的警戒。

    但这并不能完全消除隐患,进城后的敌人还能从背后偷袭许多重要目标,几乎防不胜防。

    就在邯郸朝野各方都对秦军的“地道战”殚精竭虑、棘手无策时,随冯亭一同降赵的韩国人郑国献上一计。

    他本是个“水利专家”,对于挖沟掘壕疏通水道是内行,并不谙熟用于战争的“地道”。

    但终是性质相近,竟使他想出一个破解的好办法:

    在城内挖一条环西北两面的明沟,秦军挖进城内后,肯定要先在沟处露头。

    只须派百十人分段监视,就能发现他们。

    地道狭窄,只能一贯而出,出来一个杀一个,一勇之夫便足以遏制他们。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措施确实使秦军的“地道战”终以失败告终。

    但郑国后来以政治原因赴秦开修著名的“郑国渠”时,竟因为这件事使秦始皇揭穿他的真实身份,临刑时他悲叹道:

    “我开渠确实耗费秦国大量人力物力,从而延缓秦国灭韩赵诸国的时间;

    但对于各国只不过是多存在几年,渠成却能使秦国增加几十万亩水浇田,则得千百年丰收之厚利。

    从长远看,郑国实不负秦。”

    监斩的李斯听到后,立即刀下留人,力劝秦王留下郑国,终于修成“郑国渠”。

    果如其言,为秦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战场形式,瞬息万变。

    就在邯郸城内集中精力严防秦军从地下偷袭时,城上的守军突然发现大量秦军蜂拥而至。

    然后站在城门两侧列队待命,但却没带云梯,显然意不在攻城,这又玩的是什么新花招?

    十几辆大马车扬起一溜灰尘,飞驰电掣地赶到城下;

    上面装得满满的、堆成小山般高,用篷布紧紧的绷遮住。

    里面装的是什么?总该不会是炸药吧?

    邯郸人可以放心,火药虽然最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但在战国时期尚没出现,更谈不到应用。

    然而秦人既把这些“不明物”弄来,就一定与攻城有关;

    弓箭、滚木檑石立刻聚集到附近,严阵以待。

    秦军需要“主动”,万余强弓立即向城上猛射,射得守军纷纷躲到城堞后,几乎失去打击力量;

    同时,秦军卸下驾车的马匹,十几个人推一辆,飞奔进城门洞内,紧贴在城门上;

    时间不长,车上便冒出浓烟,燃起烈火,那大火越烧越旺,连城上附近都能感到炙人的灼热。

    秦军的这一招火攻虽然伤及不到城防士兵,却更为毒辣。

    那时的城门全是木质的,以邯郸这样冶铁工业发达的国家首都,为了提高城门的坚固和厚重,也只密密的钉了许多大帽铁钉。

    一般的兵器已不能将其摧毁,但它毕竟是木制的,经不住烈火高温的烧烤,时间一长,难免不成为灰烬。

    一旦城门洞开,虎视眈眈的秦军还不是畅行无阻?

    当然赵军会去拦阻,但他们挡得住秦军的铁流吗?

    秦王对这次行动又满怀信心,急不可耐地等待前线报来的好消息。

    一次次拼命争夺城头,无非是为了能够控制城门,人攻无效,却将由“火攻”来实现!

    当时还没有发明“高压水枪”,秦军又以密集的箭雨阻止从城上救火的任何措施。

    城上、城内,都只能瞪着眼睛干着急。

    应该承认,秦军施出的每种策略,都是能立即致敌于死地的险招。

    好在此时城头上已经没什么压力。

    廉颇通知乐乘等注意城上防卫,自己与庞煖率军赶赴西、北两处城门,准备城门焚毁后拦截秦兵入城。

    但他自己非常清楚,到那时无非是以这条命来回报几代赵王的“知遇之恩”,想转危为安的希望,实在是太渺茫了。

    突然,一群人从街里推出几辆装满巨木的大车飞速奔向遭焚烧的城门;

    到了门前,便冒着浓烟把巨木一层一层的码进城门洞内,塞得满满的。

    时间不久,外边的大火便烧胡了城门,同时就点燃了门洞的木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