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快穿之快快乐乐当咸鱼 » 第45章优化稻

第45章优化稻

    按武朝律法规定,普通农户和商人家里不得购买下人超过三人,秀才和举人家中不得超过了二十人,进士家中不得超过三十五人。

    至于勋贵家中的下人数是另有一套律法的。

    这里的下人指的是签了死契的下人,签了活契、短契和雇佣的下人不在此列。

    孟家人当初卖孟瑜她们母女的时候就是想签的死契。

    不过她们三个被陈母救了,契书还没有在官府备过案,就被陈母撕了,所以在法律上来说孟瑜三人就没有入过奴籍。

    陈四郎和陈三郎都是秀才,按照律法,陈家还有三十五个下人名额。

    陈家人数不多,用不了多少下人,陈四郎这次只打算再买两户人家,一家选厨艺好的,一家选会侍弄田地的。

    在知道了陈四郎又想买下人以后,陈母是不同意的,虽然家里现在有点钱了,但是日子不是那么过的,她们有手有脚的,家务活有她们做就好了,哪里需要再买下人。

    当初买钱家那一家子的时候,陈母就怕费钱不同意,要不是陈三郎说他和弟弟在书院读书需要书童帮忙跑腿,陈母一个下人都不想买。

    “娘,家务活那么累,现在又不是没有银子,何必省那么一点银子呢。”

    不管怎么说,陈母就是不同意。

    她觉得扫撒浆洗之类的重活已经由钱家媳妇做了,家里就剩做做饭的事情了,有她和云母,再加上还有两个儿媳妇帮忙,根本用不着买下人。

    陈母也不是不懂享受。

    可她考虑的更多,家里现在是有四郎交上了的三千两银子,不过这些银子要供三郎和四郎读书,三年后要是中了举,就还得上京科考,考中后要是留京,就得或租房或买房。

    这处处都是要花钱的地方,三千两银子扔进去,水花都看不见。

    要是他们兄弟不能一举得中,需要的银子就更多。

    陈母和陈父没有大能力,挣不来大钱,只能在生活中这些小钱上能省一点是一点。

    陈四郎无奈,只能暂时按压下添置下人的想法。

    “你是怎么想的?”

    这些天,将水稻收割后经过晾晒、打捆、码垛、脱粒,九亩地的稻谷已经全部打出来,装进麻袋,收入老宅的地窖了。

    在收入地窖之前,把稻谷都称了一下。

    虽然在称重之前就已经有准备这次的稻谷产量大概翻了好几番。

    可得到准确的数字后,陈三郎和陈家其他人一样都震惊的目瞪口呆。

    九亩地共收了一百三十五石又一斛二斗稻谷,一亩地的产量大概是十五石多一些。

    要知道普通的水稻种子亩产量是三石左右,这种优化稻的产量直接多了五倍。

    要是陈三郎是那种不通农务不辨菽麦的书生,他大概只觉得这种水稻种子的产量很好,却不能了解这种水稻种子的特殊之处。

    可陈四郎是农家子,即使在学堂读书,也不是那种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书生,他平时也会跟着父辈下地,自然知道一亩地正常的收成是怎样的。

    正是因为清楚普通种子的收成,陈三郎就更明白这种优化稻的特殊之处。

    “这种优化稻种子的价值太高了!”

    “这一点我原先也没有想到。”陈四郎对孟瑜说的《种植术》半信半疑,他当初觉得就算能提高产量,恐怕也就是提高个几十斤或者提高百来斤,就差不多了。

    没有想到会提高这么多。

    陈四郎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仅仅一个多月,他就得为自己当初的轻视后悔。

    “原本没放在眼里,只想着卖些银子。现在知道优化稻的产量后,卖钱的想法就不可取了。”

    “优化稻的产量这样高,如果能上交给朝廷,再分给天下的百姓栽种,既是大功一件,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惜的是咱们陈家底子太薄,不适合做这个出头鸟,就是要找一个好的接手人也不容易。”

    陈三郎在陈四郎自己并没有想好之后,立即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觉得既然优化稻的产量这样高,就该上交给朝廷,然后由朝廷出头推广出去。

    “那三哥你看交给学院的院长如何?”陈四郎也没有反对把优化稻上交朝廷,他虽然不是那种忧国忧民的无私奉献之人,但也愿意做一些利国利民的善事。

    陈四郎兄弟就读的南山书院是致仕回乡的一位大儒所办,又得官府支持,在整个云州的名气数—数二,入读的弟子不是才学出众,便是世代簪缨的官家子弟。

    入学门槛极高,当年要是没有周老太爷给的推荐书,即使他们兄弟二人都是少年英才,也都很难进去读书。

    现任书院院长蒋清济的名气更大,比书院的名气大多了。

    院长才华横溢精通四书五经,当初科考是连中三元,是武朝第一位大三元。

    还德行出众,被奉为士林典范,堪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不仅如此,院长还在为官上也颇有缘法,初为翰林编修,一年后升为户部侍郎,三年后升为吏部尚书,又过来了五年,成功入阁,成为了武朝,同时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阁老。

    又用了一年,从群辅升至次辅。

    后来因为和首辅政见不同,上书致仕,之后被上一任院长邀来成为了南山书院的新院长。

    蒋院长虽然人已经致仕,但朝中的人脉还在,不说在朝为官的门生故旧,就只蒋氏一族在朝为官的就不是少数。

    “不行。院长的人脉确实够了,但他牵扯太多了。”

    虽然院长已经辞官了,可朝堂上的纷纷扰扰并没有放过他。

    这次来找院长的那个朋友,也是想要和陈三郎结亲的那个人,他是大皇子的授课恩师。

    之前闲赋在家,在陈三郎回家前已经被重新启用了,还官拜户部尚书。

    “你是觉得院长和上面的争斗扯上了关系?”陈四郎想了想三哥说的消息,也觉得不能和院长牵扯的太深。

    “我不确定,不过凭着院长和新任户部尚书的关系,他很难扯的开。”陈三郎没有说的是,院长要是真的陷进去了,他们这些出身南山书院的学生大概也倒霉了。

    他们的身上一定会被打上大皇子的标签。

    那些出身世代簪缨的管家子弟或许还能逃脱,他们这些寒门子弟是挣不脱了。

    可陈三郎并不看好大皇子。

    不是他才华手腕不够,而是他不是当今瞩意的太子人选。

    自古以来太子的人选都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也就是遵循的嫡长子继承法。

    大皇子既是嫡出又是当今的长子,偏偏人过二十,还没有被册封为太子,就已经很能看出问题了。

    要知道为了巩固江山,一般在嫡长子一降生就会被封为太子,以示皇家后继有人。

    即使晚的,也会在嫡长子五六岁,明显立住之后就册封。

    当今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相信是个官员就能看出来。

    陈三郎一向自诩聪明,又怎么肯搭上大皇子这条注定会翻的破船呢。

    陈四郎知道后,先是眉头一皱,接着又舒展开了。“原来咱们还没有考中呢,就已经快牵扯到朝堂上的风云变化中了。”

    不过陈四郎还真不怎么担心。“看来咱们的计划都得变一变了。”

    他们当初想的是先入翰林院,三年后再入六部,然后在京中从底层小官一点点熬起,直到致仕。

    “咱们即使科举做官,肯定也是从小官做起。在京中,即使是小官也会被上面动物事情波及。可咱们要是去了地方呢,尤其是那些偏远贫瘠人人避之不及的地方。就算真的发生什么,也跟咱们没有关系了。”

    陈四郎看着三哥皱眉思索的样子,又说了一句,“何况三哥的目标除了是位极人臣之外,也是想着为百姓谋福祉的吧。”

    为官一方,不也能造福百姓吗?

    甚至比在京城当官还方便。

    “是我想差了。”陈三郎苦笑一声,他最初读书只是为了逃避下地的辛苦,后来是想着飞黄腾达封妻荫子,再后来又多了庇护乡里和为百姓谋福祉。

    于是他心心念念的想要做官,还想要出阁入相。

    所以在自己的理想可能出现他不喜的变故后,陈四郎的心情只要一想就变得糟糕。

    一向对各种消息敏锐的他,竟然还没有陈四郎这个弟弟看的清楚。

    在商量了一番后,兄弟两个都觉得现在不是上交优化稻的时候,朝堂上的水太混了,他们不能搅进去,否则一不小心就万劫不复了。

    商量好了后,陈四郎和三哥分开,从书房走回房间的一路上,他在心里一直想着等会儿要如何安慰孟瑜。

    毕竟前不久他才说过能用优化稻种子赚很多钱,时间还没多长,就又变成了得把种子藏着掖着了。

    “上交朝廷,是无偿上交吗?”孟瑜心里不是不清楚优化稻的特殊,由朝廷推广,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解决粮食问题的方法。

    可优化稻就是一只下金蛋的金鸡,孟瑜还没有那么无私做不到拱手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