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烽火澜沧 » 步兵制骑【下】

步兵制骑【下】

    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对波斯骑兵的高加米拉会战

    1兵力对比:

    马其顿——4万步兵,7千骑兵。训练有素,装备齐整。

    波斯——20—25万人。各城邦召集而成,语言、文化、武器都不一样,缺乏协同,大部分无盔甲。当然也不能因此就说是乌合之众,也是当时有名的劲旅,征讨四方,也是无往不胜。有4万5千骑兵,还有刀轮战车。

    2战术对比:

    马其顿——

    马其顿方阵:是由256人组成的16X16的方阵。方阵的战士左臂套一小盾牌,小盾牌用带子挂在脖子上,这样就可以使其左手活动自如,帮助右手一起握住主要的武器——索立沙长矛,而不用始终抓着盾牌。索立沙长矛是16—18英尺(约五米)的长矛,而当时其他军队的主要武器是7—8英尺的长矛,这样的长矛也是使其方阵比希腊方阵和波斯方阵具有优势的武器。

    锤砧战术。方阵为砧,骑兵为锤。方阵正面挤压对方阵地,骑兵侧翼包抄,然后前后夹击,形同锤砧,将夹在中间的敌军粉碎。

    波斯——

    人海战术。摆成人海长阵,阵前有刀轮战车的车道,两侧是骑兵。因阵线很长,有利于包抄敌军——用刀轮战车正面冲击对方的方阵,两侧用骑兵——只要对方比自己人少,这个战术往往非常奏效。

    3战役进程

    西元前331年10月1日黎明,战斗开始。(咱们的战国时期。离秦统一还有110年。)

    波斯摆开了2.5英里长的战阵,充分发挥其人数的优势,无论马其顿军队如何布阵,都要比波斯军队短半英里,这样非常有利于波斯军队发挥人海战术,用刀轮战车和骑兵对其进行正面和侧翼的打击。

    面对这种1:5的兵力对比的劣势,亚历山大已想好了对策——反传统的布阵。

    步兵没有采用传统的正面布阵的方式,而采用了梯形布阵。

    这个布阵有3个用意:

    1、攻击方向不明,容易起到迷惑对方的目的。

    2、左梯形尾部折回,并对外,有利于对抗侧翼的攻击。

    3、左梯形与敌方长阵之间有一大片开阔地带,有利于重装骑兵展开攻击,用以引诱敌方向这个方向攻击。

    大流士马上就意识到了这一点,马上派出骑兵向左侧这片开阔地攻击。(上当了)亚历山大率领骑兵向右侧前进,与左侧的战线平行运动。大流士担心亚历山大绕过波斯的2.5英里长阵范围,从侧翼包抄,这是大流士不能放心的,如果真是这样,波斯的长阵将被冲击的四分五裂。

    于是大流士马上排出骑兵部队进行拦截。波斯的骑兵于是与亚历山大的骑兵平行运动,防其包抄、攻击侧翼。

    这时,亚历山大军正面的马其顿方阵开始向波斯长阵的中央发起进攻。

    由于马其顿方阵的强大攻击力,波斯中央阵地开始动摇,于是大流士开始放出其终极武器——200辆刀轮战车。不过亚历山大早已为它准备了对策。这个对策是利用了马的特点,马是不会向长矛林立的阵地里冲的,它只走空地,于是亚历山大设计了一个陷阱。

    这样马就自然地跑到陷阱中而被困。几分钟之后,刀轮战车就被消灭了。

    此时,亚历山大带领的右侧骑兵还在不紧不慢地向侧翼运动着,即不进攻,也不撤退。眼看就要走出战场了。

    亚历山大这一奇特的战法确实奏效了,它有效地使波斯部队阵脚大乱。眼看亚历山大的骑兵就快走出战场了,大流士越来越担心侧翼受到的攻击了,于是派出了大量的骑兵向右翼布防。

    从长阵中抽调骑兵布防右翼,而中央阵地正受着马其顿方阵的攻击,不可能向右移动来填补骑兵走后留下的缺口。——亚历山大的机会终于出现了。

    亚历山大祭出了他的秘密武器——一整团的轻装步兵——掷矛兵,他们使用弓箭、标枪、掷石器,主要用于攻击敌人的军官、骑兵和车兵。而这一团轻装步兵被隐藏在右侧平行移动的骑兵内侧,用骑兵挡住了敌人的视线,使敌人发现不了这一队步兵,起到了奇兵的作用。亚历山大在等一个机会——等波斯长阵中露出缺口。

    现在,机会来了。

    亚历山大率领骑兵直接向大流士冲去——这是这次会战的转折点。

    这场会战中的死伤数目,连猜测也都很困难。阿利安估计波斯军被杀者为三十万人(有一说是波斯军100万。),而被俘者则更多,至于亚历山大方面则认定只损失一百个人和一千匹马。库蒂斯说波斯军战死了四万人,而马其顿军则为三百人。狄奥多托斯则估计双方分别为九万人和五百人。

    此战重点在于:

    1中央的马其顿方阵要经得起庞大的、数倍于己的波斯军步兵、骑兵、战车的轮番攻击。

    2天才的亚历山大。

    当然,那时没有马镫,骑兵的威力还不大,所以亚历山大后无来者。

    后世步兵要对付骑兵,只能靠大量弩箭。

    居然也有以短兵器对付重骑兵的例子,如上帖的顺昌保卫战。真不知是怎样做到的,估计先砍马腿,再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