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皇太孙,开局剑指朱元璋 » 第26章:国库空虚

第26章:国库空虚

    “你们锦衣卫是干什么吃的,老四他们聚在一起三天了,才来向咱禀报?!”

    朱元璋眼神不善,压抑着愤怒呵斥了一声。

    这个蒋瓛,是越来越不好使了。

    自己是不是也该考虑一下换一个人了。

    这些锦衣卫指挥使永远是新上任的好使,这个位置上的人就好似一把刀,新开刃的刀锋利无比,快准狠,而用久了这把刀就卷刃了,甚至于会不听使唤砍伤自己了。

    蒋瓛闻言吓得背后一身鸡皮疙瘩,瞬间跪倒在地,磕头道:“回皇上,臣这两日偶感风寒,有失职之罪!还望皇上恕罪!”

    “去查清楚,他们到底聊了些什么。”

    朱元璋冷冷的说道,眼神之中厌恶之色也毫不掩饰。

    作为他的刀,既然有了自己的小心思,那这把刀也就没有必要用了。

    真当他除了锦衣卫外,就没有其他的眼线了?

    京城之中,他的眼线多的令人发指,那些锦衣卫指挥使以及十三太保个个都被他安排的人盯住了。

    这几日,蒋瓛根本就没有得病,反而夜夜出入,还接见了不明人员。

    “是!臣定当将诸王谈话之事查个水落石出!”

    蒋瓛低下头,一滴滴冷汗凝聚在了额头之上。

    当他转身之时,心中已然生出来了一股危机感。

    身为皇上的一把刀,当自己没有用的时候,那就意味着自己将要死亡。

    满朝文武,若是说共同最恨的一个人是谁,那毫无疑问便是身为锦衣卫指挥使的他。

    旁人不知道,可他知道,很多事情他就是一个背锅的,根本不是他想搞的。

    或许满朝文武也知道,但他们不敢去恨皇上,只能够恨自己。

    “老四啊老四,希望你不要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情来……”

    朱元璋微眯双目,心中喃喃道。

    最像他的儿子,莫过于这个老四了,这也是为何老四并非嫡子他也动过将这个皇位传给老四的念头。

    虽然只是念头而已,但也非常人可比了。

    一直以来,在朱元璋的心中,只有朱标才能够继承大统,这也是为何他直接让朱标监国多年以及东宫之臣皆是朝中重臣的缘由。

    可以说,对朱标,他做到了真正的毫无保留。

    许多事情,都是朱标一手操办的。

    这个天下,是他朱元璋的,自然迟早也是朱标的。

    老子年纪大了,让儿子逐渐接手家中的产业,也是极为常见的事情。

    虽然他有许多儿子,可那些都是大明皇帝朱元璋的儿子,没有一个是朱重八的儿子,唯独朱标和马后才能让他享受片刻温情。

    马后逝去,如今标儿也死了,一时间,这个年迈的老人难以接受,一直在压抑着心中的悲痛。

    若非突然冒出来了一个有着标儿几分风姿的嫡孙,他不敢想象自己会如何做。

    “来人,去喊吴王过来!”

    “奴婢这就去办!”

    ……

    吴王,朱允熥本在大本堂读书,被老朱派人喊到了养心殿。

    当他踏入养心殿时,看到老朱正在批改奏折。

    “孙儿拜见爷爷,爷爷唤孙儿来是有什么事吗?”

    朱允熥知道老朱最吃这一套,人越老便越是怕孤独也越渴望儿女亲情子孙满堂。

    老朱虽然子孙满堂,可跟在自己身边的却没有几个。

    果不其然,朱元璋听到这话后,直接将手中的笔放下,抬头笑着道:“允熥来了啊,来,过来坐,爷爷有些话要问你。”

    “是,爷爷。”

    朱允熥应允了一声,龙行虎步般的走向了座椅。

    看着身子骨已经不比成年人瘦小的朱允熥走起四方步来已经有了些许霸气,老朱颇为满意。

    身为龙子龙孙,就得有这种霸气!

    他是学不来这种步伐了,一辈子懒散惯了,甚至在圣旨中也时常自称为咱,那些规矩也学不太会,好在只有别人要向他讲规矩,他不用向旁人讲规矩。

    待朱允熥落座之后,朱元璋正色道:“爷爷是想问你,你真的有办法去弄到那什么番薯,还有什么米来着吗?”

    “爷爷,是玉米,孙儿知晓路线,只是如今大明不知能否造出那般大船,若是船不够大不够坚韧,恐怕无法跨越数万里之遥,抵达彼岸。”

    朱允熥点点头,脸上露出一抹笑意。

    他还以为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原来是这个啊。

    这个多简单,有空的时候画个路线图递给老朱就行了。

    “要多大的船才能够通行?”朱元璋接着追问道。

    “这,大概需要五千料的大船方才能行,而这种大船必然难以维持战力,也就是说起码还需要十几艘两千料的战船沿途护航,以及成千上万的将士,才能够安全护送,不被劫掠。”

    “这么一来的话,所耗费的国力财力将难以计数。”

    朱允熥眉头一皱,这可不像是后世,说出海就出海。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军需,同样,出海亦是如此。

    首先起码得备齐这些最基础的东西,沿途还要一路运送补给。

    这些都还好,出国后,想要维持下来,自然是要去沿途国家的港口停歇补给。

    “这……国库空虚啊……”

    朱元璋也是有些犯难了,自他得天下来,施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本就税收不多,再加上各地藩王建藩所收上来的税就更少了。

    这些年也没少跟北元作战,还有天灾也需要赈灾抚民,实际上也没攒下来太多的银子。

    朱允熥也很是理解,有明一朝税收都是一个大问题。

    洪武二十四年,所收上来的各种实物换算成白银,也才八百多万两银子,而抛开那些官员们的俸禄以及一应的花销,真正存入国库的更是寥寥无几,能存进一小半便是已然不错了。

    无论是比前面的元宋,还是比后面的清朝,那是远远不如!

    可人口是在增长的,比不过清朝情有可原,但连元宋的税收都不如,就可见一斑了。

    清朝每年岁入五千万到八千万之间,后期更是不可想象。

    宋朝呢?巴掌大的地方,两千多座税关,弄的进城卖菜都不知道要缴多少次税,而比宋朝大的多的明朝,却是只有十三座税关。

    被称为百姓最幸福的年代,却是国民自尊最低的朝代,而且也是农民起义最多的年代。

    宋朝一直便是士大夫心中最好的朝代,故而历朝历代文人无不向往铁血大宋,而对明清则是多有贬斥。

    原因很简单,因为明清把臣子真的是当狗用,特别是清朝,更甚之。